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搶救百年老校 校友發起萬人連署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1月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郭怡君/台北報導〕11月11日就要歡度一百一十週年校慶的台北市大龍國小,是台灣最老的三所小學之一,校慶當日卻要舉辦改建動土典禮。憂心母校回憶就此消失,校友們用網路發起「延續大龍國小下個百年」連署行動,短短一週就獲得全台的千人響應。

鄰近台北市孔廟和保安宮古蹟的大龍國小,是北台灣教育起源重地,也是故民進黨主席黃信介的母校,但六年前台北市政府提出「北大同文化園區」計畫,想利用大龍國小整建更新,呈現「廟、宮、學」三體合一的觀光文化產業特色,高達十億元的改建工程今年9月結標,超過九成的校舍要被拆掉,僅保留最古老的建物和部分老樹。

從事廣告行銷業的校友張凱倫9月中驚聞母校要拆建,先在網路發表「無法輕易說再見」的心疼,更不惜請年休假發起大龍國小守護聯盟、建立搶救母校的部落格,「即使不知道還來得及作什麼,我也打算這次要作一隻拚命的螢火蟲」。

10月21日展開的搶救連署,已獲得台大城鄉所教授劉可強和畢恆達、中原大學建築系教授薛琴和曾光宗、政大台灣史研究所所長薛化元、淡大建築系教授黃瑞茂等學者響應。

人在國外的台大城鄉所所長夏鑄九,特地發文支持強調:「夢想著站上國際舞台發光的台北市,必須回頭,好好的珍惜歲月累積下來的一草一木,一屋一廟,更何況是有著百年歷史、擁有數萬人共同記憶的老學校!」

除了專家和校友,連署網頁寫滿珍視台灣歷史記憶者的呼籲。動漫手工業者林莉菁寫著:「我的小學已經毀了,長得跟其他國小差不多,希望大龍國小長長久久,不要像許多國小,跟便利商店一樣,都長一個樣。」

大龍國小守護聯盟將在今天下午召開記者會,邀媒體、民代與候選人及關心人士,共商大龍國小的下個百年大計。發起人張凱倫強調,守護行動絕非要跟學校和官方對抗,只想藉由公開提出對學校改建規劃的疑問與建議,讓台灣最早期的國小改建不致徒留遺憾。

大龍校長:部分老建物仍保存

大龍國小擁有全台北校園內唯一的魯花樹,校長鄭全成強調會盡全力保留。(記者王藝菘攝 )

〔記者郭怡君、鄭學庸/台北報導〕去年8月才調到台北大龍國小的校長鄭全成指出,該校雖有一百一十年的歷史,但歷經多次增建和改建,目前最老建築是民國二十二年存留的六間教室和樓梯間,這些老建物也包含教室前的老樹區,經台北市文化資產審查委員會鑑定之後,已經確定保留。

「七十幾年前日本總督府補助台北三所小學興建第一批西式建築,大龍是其中之一,這批建築一層樓的高度就有四米四,樑柱呈雙十交叉非常堅固,窗戶上下均設有氣孔,夏天非常涼爽。」鄭全成強調,這些老建築不但會保留,也已編列經費復舊成日治時代的模樣。

校內老魯花樹也會保留

鄭全成說:「非常感動校友們的關心和熱誠,會儘量參考大家的意見,作好校園改建。」他表示,大龍國小守護聯盟告知台北市僅有八棵魯花樹,唯一位在校園內的魯花樹就在大龍國小,但這棵老樹生病已久,他昨日已聯絡新竹的老樹醫生楊甘陵前來協助。

「寧可少一條跑道,也要保住魯花樹。」鄭全成說,魯花樹所在區原本規劃改建成運動場,雖然工程已在9月結標,設計圖仍有修改空間,他願傾聽校友和附近居民建議,但也不能忽略某些設備建物太過老舊帶來的危險。

文資會9月完成古蹟審查

北市文資會在今年9月上旬,針對大龍國小完成古蹟審查會勘,確定只將國小大門兩列石柱、第一列校舍穿堂、穿堂左右兩層樓各三間教室及樓梯,保存為歷史建築。

文資會李乾朗、馬以工等委員9月前往實地會勘,發現大龍國小約在一九三○年代從木造房舍改為混凝土二層樓建物,光復後校舍陸續增建擴大,多數教室都已非原樣,最後決定只保存大龍國小部分校舍為歷史建築。

「台灣百年小學故事」總編林許文二感嘆:「搶救歷史追不上毀壞速度」

記者郭怡君/專訪

為出版「台灣小學世紀風華」、「台灣百年小學故事」,走訪過全台七十多所老國小的總編輯林許文二深深感嘆:「台灣歷史長期被漠視,不少百年老校遺留的建物和文獻都消失了,我趕去學校時常聽見『去年才剛拆掉、丟掉或已經找不到』的回應,挖寶搶救歷史的速度,根本追不上消失毀壞的程度!」

柿子文化出版的「台灣小學世紀風華」,是第一本台灣孩子的百年校園紀事,因此獲頒去年金鼎獎最佳主編的林許文二說,他編撰了兩本台灣小學書之後,才發現「小學」很能反映時代縮影、串連歷史記憶,包括三次政權更迭導致的教育價值觀轉變。

日治教育未忽略台灣在地教育

林許文二指出,日治時代教育雖強調皇民化,卻也沒忽略台灣在地教育,尋訪過程中他發現不少小學,還保留日治時代的台灣島形花圃和地圖,但國民政府登台後,台灣島圖多換成大中國的秋海棠。

「到台北縣石碇國小訪問時,竟然看到我那與民國同壽的阿嬤,當年讀小學的學籍資料,資料記載保留如此完整,真令我嘆服!」林許文二回憶,很多日治時代的校史重要文件早被當成垃圾扔掉,僅有極少數被丟在倉庫或被某位老師收起私藏。

林許文二強調:「比起建築等看得到的硬體改建風波,沒被列入『校產』的各種文獻資料,保存處境更令人擔憂。很多校長、老師對自己學校的古早史一問三不知,這是時代造成整個台灣的悲哀。」

為老學校請命保存史料資源

他呼籲各縣市教育局,對能溯及日治時代的老學校投入更多資源善加保存,可原地保留的建物儘量不要遷移,讓校史室不再是校園聊備一格的單位,存放更多歷屆校友的資料、生活點滴和特色故事。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