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瓦斯所70年 台湾硅谷发源地

人气: 15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2月22日讯】〔自由时报记者洪友芳/新竹报导〕工研院昨在光复院区17馆举行该院起源的“天然瓦斯研究所”70周年庆,17馆,同时也是台湾硅谷源头、半导体业催生之地,电子所前身的电子材料研究室从17馆诞生,第一代半导体人才包括目前大老级人物胡定华、曹兴诚、曾繁城、史钦泰等都在17馆报到上班,开始半导体业生涯。

工研院成立于1973年,当时,结合联工所、金工所及矿研所三单位,其中,联工所来自1936年成立的天然瓦斯研究所,后来,天然瓦斯研究所交给中油代管,并转为经济部联合工业研究所、工研院联合工业研究所,均简称联工所。

工研院院长李钟熙表示,联工所时期,政府为了推动电子工业发展,在联工所底下成立电子材料研究组,后来改为电子研究中心,这也是工研院电子所前身。

旺宏前任董事长胡定华负责筹组电子材料研究组,并成为组长及后来中心主任、电子所所长。李钟熙表示,胡定华、曹兴诚、曾繁城等第一代台湾半导体人都曾在17馆上班,参与过半导体业萌芽期,后来,电子工业发展中心派40余位工程师到RCA公司受训,技术移转IC生产到台湾,设置IC示范工厂发展技术。

1981年,政府推动设立新竹科学园区,竹科逐渐发展为台湾的“硅谷”、也成为全球IC产业重镇。工研院电子所逐渐衍生公司到竹科,第一家是联电,也是国内第一家IC制造业者,接续有台积电、台湾光罩、华邦电、世界先进等。

李钟熙表示,17馆可说是台湾硅谷源头,从天然瓦斯研究所衍生而来,因此,台湾硅谷真正起源应该属天然瓦斯研究所。

回娘家 见证台湾工业发展史

〔记者洪友芳/新竹报导〕岁末年终之际,工研院昨举行“沃土新芽、饮水思源,工研院起源─天然瓦斯研究所70周年纪念”活动,参与昨70周年纪念活动者,包括联工所第三任所长阮鸿骞、曾任化工所所长的现任工研院院长李钟熙、郑武顺、现任材化所所长刘仲明,从天然瓦斯研究所起服务长达52年、现已退休的陈培基等人,共同回忆并见证台湾工业发展的轨迹。

工研院院长李钟熙表示,新竹竹东等地天然气地下资源丰富,1936年、民国25年也是日本昭和11年,天然瓦斯研究所在新竹成立,这也是台湾第一个研究单位,同时衍生台湾现代工业的起源,庆祝70周年意义重大。

李钟熙指出,天然瓦斯研究所是联工所、工研院最前身,联工所电子小组衍生电子所,电子所又衍生联电、台积电等台湾半导体IC产业;电子所并分出电通所,带动国内电脑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衍生敦阳与旺玖等公司。最早的化工所衍生材料所,材料所光电组所分出的光电所,扮演台湾光电产业的先驱角色,开发出台湾第一台光碟机,鸿景、国际联合等皆是由光电所衍生成立的光电厂商。化工所医药组也衍生出生医中心,金属工业中心衍生机械所。

李钟熙表示,工研院今年组织调整,过去成就与时空环境的对比,有许多发人深省、振奋人心的故事,回顾也是推动工研院继续往前走的动力。

潘文炎 半个工研院子弟

〔记者洪友芳/新竹报导〕中油董事长潘文炎昨也出现在“天然瓦斯研究所”70周年庆会场,他表示,天然瓦斯研究所于民国35年被中油接收,加上他从小到大都住光明新村,也常坐村内交通车,可算是工研院半个子弟,心存感激地参与昨日庆祝活动。

潘文炎说,他父亲是军人,因所念的军校借东门国小上课,从五岁起,他跟着父亲到新竹,并住进当时军方宿舍光明新村,直到民国65年搬离,共住了20多年。住光明新村时期,天然瓦斯研究所已变为中油新竹研究所、经济部联合工业研究所,进而成为工研院联合工业研究所,他还常坐“联工所公车”出入光明新村。

潘文炎也回忆,他有四个同学考上新竹中学,其中有三个念到博士,他父亲虽然不在工研院化工所上班,但他进入中油工作,且跟化工所有很多计划案往来,接触很多,不少长辈如曾任中油高雄炼油厂总厂长张明哲,也曾是化工所前身中油新竹所首任所长,潘文炎自认跟工研院关系密切。

化工所前身联工所第三任所长阮鸿骞现年已83岁,他特别从奥地利回来参与70周年庆,他认为,比起以前,工研院改制为财团法人,研究环境、资源与人才等,都很有竞争力。

陈培基从13岁起就到天然瓦斯研究所当学徒、直到65岁(1992年 )在工研院化工所退休,共达52年之久,他分别历经11位所长、11位组长与11位主任。陈培基昨也回顾政府在新竹成立天然瓦斯研究所的盛况,包括空中撒传单、地面放烟炮等庆贺活动,他并说,工研院已跨到浊水溪以南设南分院,但化工所所在的光复院区是培养很多人才的“福地”,他强调“福地,一定要保留下来”。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