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观察:香港招生打破北大清华神话

人气 5
标签:

【大纪元7月23日讯】(BBC特约撰稿人 江迅报导) 被称为“邻家大男孩”的杨洋,是2006年广东省的高考总分状元和数学单科状元,他报考的第一志愿是北京清华大学。7月8 日,他从顺德到广州参加了香港科技大学的入学面试,他最终放弃了清华,香港科技大学已经录取了他。杨洋生于1987年,能拿到接近50万港元奖学金的他说:“我从小学到高中,接受了12年内地教育,很想能体验不同的教学模式。香港的大学教学理念和体系,相对而言比较接近西方,全英语的教学,肯定有助于英语水平的提高。”

其实,这位“大男孩”从小就有清华情结。他说:“清华一直是我的目标,清华在我心目中的地位是神圣的。我现在对清华的情结依旧,将来我还会凭自己的实力再去清华深造,一圆我的清华梦。”小时候,父亲带他去北京旅游,特意带他去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记得那时的清华没有现在那样的人流,更没有什么旅游团,当时我就为清华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氛围所倾倒了。” 杨洋所在的班级是广东省教育厅在省实验中学开设的“省创新人才实验班”,都是精英学生,这次全班58人,已经约有10人报了香港的大学,高考成绩都不错。

在成都市,文科第一名代媛媛已被香港中文大学以50万港元全额奖学金“预订”﹔四川省理科冠军周小天也接到了香港两所高校的邀请函,承诺给予全额奖学金﹔综合素质出众的四川考生李卿曦,有内地4所名校向她伸出橄榄枝,香港科技大学还愿意以39万奖学金网罗她﹔已报考北京大学的山东省理科状元李明,香港大学愿以50万港元奖学金争夺这位才子…… 2006年是香港8大高校,即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教育学院,在中国大陆招生最多的一年,也是中国大陆学生报考香港高校最多的一年。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应届毕业生,不再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内地名校作为唯一选择。香港的大学在内地招生,无疑搅动了内地大学教育的一池沉水。

扩招

前些日子,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和新浪考试频道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如果同时获得香港知名大学和内地一流大学录取,71.2%受访者更愿意选择香港的大学﹔另有59.5%受访者认为,与20年前相比,内地高校的竞争力正在下降。据悉,这项调查成功访问了2767人。香港大学这一所学校,今年准备在内地招收250至300名学生,递交申请的学生数竟超过一万人,早两年,香港大学在内地招生只是数十人。

香港中文大学2005年第一次被纳入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计划,招生的范围更由2005年的17个省,扩展到20个省分,新增加的有江西、贵州和云南。香港中文大学的已完成7个省的录取工作,广东、广西、江西、山东的4名高考状元成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新生。总体上说,被中文大学录取的内地考生,成绩都相当优异,高考成绩在省里都名列前茅。令人关注的是,所录取的考生,英语成绩相当好,英语单科分数平均达130分(满分是150 分)。在广西录取的考生中,英语成绩在140分的有3人。贵州省录取的全部考生中,平均在135分以上。在上海,香港高校录取的考生中,不乏560分、570分以上的高分学生。来自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信息,2006年上海有2000多名考生报考香港6所大学,比2005年增加了700人。

据悉,香港的8所大学中,只有香港中文大学需要考生在高考前填报志愿,其它大学与内地高校是平行招生的,高考的分数公布后,香港的大学才在网上发布招生信息。考生在网上填了个人资料后,可等待香港的大学筛选后的面试通知。如果面试没有通过,还可以就读高考志愿上报考的内地大学。因此,总体上说,填报内地高校与报考香港高校没有“冲突”,因此考生最终可能收到两份录取通知书,可作比较后再选择。

内地优秀考生“用脚投票”,弃内地名校而南下香港,这是人才的良性流动,但对内地高校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对考生而言,香港的大学魅力何在?

魅力何在

“国际化”是香港高校最大优势之一。香港课程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香港科技大学至少七成教授从美欧一流学府获得博士学位,大学师资来自世界各地,不乏国际知名学者,学生能及时颗解当今国际理论知识。在香港高校读书,出国机会更多些。香港大学与世界90多所院校开展学生交换计划,与全球300多所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合作,每年为一成学生提供到外国名校学习的机会。从多年来的情况看,有1/3的内地来的学生会获得出国深造的机会,这些学校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世界级名校。

香港大学生毕业后,就业前景好,去欧美日等大型企业工作的机会相对多些。香港大学2005年毕业生就业或升学率高达99%,平均月薪1.4万港元,最高月薪达7.4万港元,不少大学生尚未毕业就已经谋到高位。香港浸会大学2005年90%的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便找到工作,80%进入商界,10%继续进修,待业的仅0.07%,毕业生平均月薪由2004年的9,040港元增加到2005年的10,300港元(1,325美元),增幅达一成。

虽然在香港上大学,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需要10万港元左右(香港中文大学每年学费8万港元,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6万港元),一般获得特区政府自主的本科学士学位课程都是3年制,但由于香港的中学学制比内地多一年,因此内地考生进入香港高校后往往须先修读一年预备课程,所以考生修读本科一般为4年,因此,4年学费和生活费需要40万左右。学费确实昂贵。但今年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纷纷调整策略,不少学校推出的优秀学生最高奖学金达四、五十万港元(约6万美元),这对内地学生而言,无疑是“天价”了,颇具吸引力。

此外,内地学生在香港高校毕业后,留在香港就业的机会多,也可赴海外留学或在香港继续深造。香港政府还规定,内地人只要在香港工作和生活7年以上,就能取得在香港的永久居留权。

人们把香港的大学去内地招收中学优秀毕业生的现象,称为“掐尖”,意思是掐走尖子生。如今,这一越来越猛的招生态势,产生了一种“鲶鱼效应”,开始威胁到内地一流学府的生源,令内地名校至少会降低一些生源素质。面对人才外流,内地不少人开始为内地名校的前途担忧。

应该说,两地高校各有优势,内地高校以学风严谨和学科系统性见长,而香港的大学则以发展学生潜能为特色。但今天香港高校雄心勃勃,打明旗帜,频出招数,这表明一场竞争正在出现。

目前看,虽然南下香港的学生数不算太多,还不能就此说内地名校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受到“憾动”。但遗憾的是,内地不少校长对这场竞争表现“麻木”,并没把这一现象当一回事,从而引发更深沉的思考,对教学体制、教学设置,教学方式如不及时反思,内地高校在竞争中就会处于劣势。 7月13日,在上海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直指所谓香港高校在内地“掐尖”的说法纯粹是媒体炒作。上海交通大学校长谢绳武认为,香港高校的招生人数毕竟有限,全国有那么多优秀学生,内地高校的生源不会有大影响。

不过,香港科技大学中国内地学生事务处的朱力径说:“总有一天,香港这些大学将打破清华和北大的神话。”学者杨东平认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20多年,但对于“现代大学制度”却知之甚少,说不出个一二三。简单说,“现代大学”既不是商场,也不是官场,它自有它的基本价值和特征。他说:“在中国优秀大学向‘世界一流’进军的过程中,‘软件’的更新和制度创新最为重要。我们能向香港的大学学习什么,是一个真正的挑战。”(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香港观察:迪士尼风波给香港什么教训?
香港观察:富豪产地
香港观察:苏丝黄世界
香港观察:香港的医生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