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明:“七月流火”真的用错了吗?

易明

人气 477
标签:

【大纪元7月27日讯】笔者读书不多,对诗经更没有什么研究,对“七月流火”的理解完全停留在望文生义阶段,网友指出“七月流火”的原意不是赤日炎炎而是天气转凉。我原本不想纠缠。自古以来,原意发生转意的成语太多,比如“不求甚解”这则成语的原意是读书只领会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多花工夫。现在则指学习不认真,不深刻理解或指不深入了解情况,与原意的精神毫不相干。在具体的语境下一个词语完全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但心里终究略感不安加上好奇,我也上网查了一下,其结果比较有趣,值得与大家共享。我非文人,无意矫枉,只是在所谓的文学的粥锅里扔一块儿石子儿,砸一朵浪花来旁观。

我在google里输入“七月流火”,搜索出来的结果几乎全是纠正“七月流火”的误用,只有一篇文章辩解说可以创新而不拘原意,言下也承认是误用。文章的题目诸如:“七月流火岂能望文生义”、“七月流火拼不是指天气很热”、等等。这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七月流火”用典正确的人是少数,即多数人是文盲或半文盲,二是错用的时间很长,可能在该诗开始流传后就有误用。尽管所有的文章都言之凿凿,但多没有引证出处,似乎“七月流火”指天气转凉已是常识。但如果是常识又怎么会有那么多人用错?看来看去发现所有的的纠错依据原来出自一人的考证。文有两篇,内容一也。一为“七月流火,不能再错用了”、二为“七月流火,一再错用”,作者是流沙河,我明白了怪不得那么多人同声呐喊,原来所据名人。其在开篇即云:“‘七月流火’往往被人们理解成形容天气热,多年来报刊上早已这样错用,习非成是。”

据诗人考证,火是指大火星,流是指七月时大火星在黄昏的时候比往常更偏西,故曰“流火”,并说“仅此一解,不可有二。水向低头曰流。大火向西移坠也在流啊。火在这里独禀内涵,其义特殊,专指天蝎座阿耳法星,中国古代天文学称为心宿二,绝非‘赤日炎炎似火烧’之火。望文生义,会闹笑话。国学诸君,还宜慎之。”宗师口吻,小子不敢置疑。然而它不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难道就是天气转凉之意吗?思维跳跃是否更应慎之?否则难免一脚踩空。

诗人接下来写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豳风.七月》的开头两句。前句是引子,天气渐渐凉了。后句是落脚,该缝制寒衣了。另外要说的是,三千年前用太阴历,可知那时七月即今八月。”这是诗人考证“七月流火”是天气转凉的依据,我真的佩服诗人的想像力。七月到九月相差两个月之久,九月制衣怎么可以作为“七月流火“是天气转凉的依据?如果这种逻辑成立,那么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中的“冬天来了”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天气渐渐热了呢?后一句是前一句的落脚,是不是与流先生的逻辑一致?这也是望文生义,后面说要换衣,那么前一句必然是变凉,只不过别人望一句,流先生望两句而生义罢了。

《七月》不只写了七月和九月,实际上写了一年四季的时令变化和农事活动。诗中还有“七月流火,八月萑苇”,如果按照流先生的逻辑是否应该解释成,“因为天气渐渐凉了,芦苇长成荻了(开花了)”呢?芦苇因为天气变凉才得以长成,看来要想使粮食获得收成,应该降温才是。

此外,在这首诗中关于七月的还有“七月鸣鵙”(一种鸟)、“七月在野”(一种动物的习性)、“七月食瓜”、“七月亨葵及菽”(农时)。如果把第一句改为“七月食瓜,九月授衣”,会不会把“七月食瓜”理解为天气转凉之意呢?其实无论七月“流火”也好、“食瓜”也好或者其它的什么,都是在说七月的一些自然现象或人们的活动,“九月授衣”、“九月筑场圃”、“九月叔苴”、“九月肃霜”、“九月在户”也是如此。七月的现像或活动与九月的现象或活动有随着时间的变化的规律并无因果关系。

如果“七月流火”可以作为天气转凉的标志,那么“七月鸣鵙”同样可以作为天气转凉的标志,天象与物侯原本都有同样的指示作用。如果“火”确实是指大火星,而“流”确实是指向下移动的话(我对此表示怀疑,但没有依据),那么“流火” 仅仅是客观描述一种星象的变化,即不表示天气炎热、也不表示天气转凉。有人说矫枉必须过正,既然流火不是指热,那么就该是指转凉了,哈哈。

这首诗中,七月和九月连在一起也完全可以写成:“七月鸣鵙,九月授衣”或“七月流火,九月肃霜”等等,如果写成这样可能就无须劳动流沙河前辈考证纠错了。可是我们的先人偏偏在“流火”之后接个“授衣”,而不是在“七月流火”之后接“九月肃霜”,与后辈开文字玩笑,后辈又不懂前辈的幽默,不原意望文生义,偏愿意望多文生义,奈何?

把“七月流火”理解为天气炎热固然有错,但也算得上一只三条腿的鸵鸟,而把它理解成天气转凉,那可能是鸵鸟长了八条腿,离实际情况更远了。大家查一下万年历可知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就是在阴历七月,每年的大暑都差不多在阴历六月末,处暑在阴历的七月末,伏天的大半在七月(阴历),即使是在东北的哈尔滨(无霜期120天左右),这个月也难说是天气转凉,何况处于与郑州纬度相似的北纬35度的豳国(今陕西咸阳彬县,无霜期180天)?实际上阴历八月在咸阳地区依然很热,转凉至少要在阴历八月的白露节以后。

所以把“七月流火”理解为天气转凉才是真正的笑话。如果流沙河先生对了,那就是我们的祖先太愚昧,凉热不分,或者太幽默,幽默到我们可以把“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翻译为“最热的天到了,冷天还会远吗?”。

如果把“七月流火”作为时令变化的征兆,语带双关的话,那也是说热到极点了温度就要回落,是从最热开始下降(依然保持在很高的温度水平),如果此时就云转凉,那么古人真是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呀。把“七月流火”解释为“七月,暑气到了最盛就开始下落了”还可以,是阳极阴生的意思,与转凉相去甚远(还差两个月)。把“转凉”前面加上一个定语“开始”还说得过去,表示凉从最热时开始。符合阴阳相生互为依存的规律。

把“七月流火”说成是天气转凉,好像发端于宋朝朱熹《诗经集传》:“此章首言七月暑退将寒,故九月而授衣以御之。”我没有详细考证,请有心者为之。

附原诗:

《诗经.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汉心:赏月与中国人的阴性气质成因
张伟强: 七月流火 焚烧中共
“七月流火”喻热情   人大校长遭批
苏信文:永远不能放弃的天赋人权——自由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