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罗太:为自己精神健康着想,不如走了吧!

【大纪元4月26日讯】人人尽说教师压力大!可没有人想到教统局官员承受的压力,着实也非常、非常常大啊!八

打从“教改”口号最先喊起来的那个年头,当时的教统会主席梁锦松率先套用“文化大革命”的口头禅,说要“攻破三座大山”。首当其冲的“大山”就是教育署。李国章和罗范椒芬主持“局署合并”,名为精简架构、节省资源,实际效果却是“送走”了大批经验丰富、熟悉教育实务的专业教育官。此后,教统局高官,十居八九都是政务官。从来港府的运作,专业部门靠专业官员做为实务的骨干,政务官员只占据最高的一两个职位,提供较阔的政治视野和指示政策的方向;主要业务由专业官负责。每个部门内这样的专业与政务协调,是长期以来港府施政成功的要诀。可惜“局署合并”之后,教育职系高官的有能者,已是走得七零八落,不成气候。罗太和她带来的政务班子既不懂实务,也不一定有多大诚意去学习……须知道,要掌握教育实务,得从前线教师的实务教育工作做起,累积多种教育岗位多年的经验;不是上一两年夜课,拿个“教育硕士”,就是个“教育家”。罗太班子既缺少实务经验和知识又不肯听从专业官员的规谏,几年下来,“教改”政策都是务虚的为主。八年间出炉三百多项新措施,是强政励治还是纸上谈兵,公道自在人心。其中也有不少严重的行政失误。例如:在教育规划上忽略了学龄人口下降的因素,导致各环节的预算紊乱。供应服务与现实脱节,既虚耗公帑,也祸及学生、家长、教师。又例如:花上每座近亿公帑建造千禧校舍,过不了五年却把学校“杀”掉。这些都是教统局领导“要红不要专”、外行领导内行、虚实不分、本末倒置的恶果。

承受这些恶果的,除了学生、家长、教师和校长,还有教统局的专业教育官。他们也是出身教师行列,虽然转职教育行政,大半还是本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良心去办事。“教改”说来就来,要“破旧立新”,把它们落实。难怪这么多教育官员退休了。无论离去者是愧对同工也好,不耻“为五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也好,总之留在教统局继续支撑局面的资深教育官员人数有限;在中才干超卓者更少;他(她)们承受的压力,真是不言而喻了。

此时此际任职教统局,工作压力很大比重来自最上层。李生、罗太都是著名的“一言堂”。业界很多人都知道,局内官员给两人起了生动传神的外号,就是King Arthur和 The Law;如果要译成武侠小说风格的中国浑名,就是“霸王亚瑟”和“圣旨范椒”。这两位领导人也不咬弦。当年董建华推出非驴非马的“高官问责制”之前,罗太是教统局长,一下子来了位李生要她退居第二,当“常秘”,叫她怎生受得?李生就任教统局长前夕,罗太严词下令部属,事无大小都不准告诉他,只可以由她垄断局长的资讯。四年下来,两人仍是貌合神离。李生也建立了一些自己的资讯管道、招致了一些自己的班子。就是这样,教统局的政策和行政,往往更变本加厉地来无纵、去无迹,叫人摸不着头脑。政出多门既苦了学生、家长和教育界,更令教统局的官员无所适从。

造就今天教育界的“压大煲”,“教改”的内容和速度是最大因素。但推行“教改”采用的“文化大革命”式的手段、教统局官员缺乏实务知识、和教统局最高层的人事瓜葛,也都是重要成因。物理学家说,压力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向下压、也向上压。李生和罗太处身在这么沉重的压力之中,不能自拔。当局者迷,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我们都知道长期承受压力而无法逃避,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是有损害的。李生是医生,罗太追随一位心理学教授读了个教育硕士,两者一定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只是不知道怎样解脱自己罢了。身陷困境,李局长焦燥得终于在电视萤幕上咆哮了。熟悉教统局情况的同工都知道李局长和罗常秘书各自在下属或业界弱势人士面前大发雷霆,不是罕见的事。心理学家更知道这是危险的症兆。一次又一次有人死了,不知道人命关天,仍然无动于衷,说出心狠口薄的说话,这也是危险的症兆。我们关心全港学生、家长和教师,也关心教统局官员的福祉。事到如今,我们只能诚恳地劝告:李生、罗太,为了自己的精神健康着想,不如走吧!

古人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今天我们说:官不顾死,奈何以死諌之?李生、罗太是不知道敬惜民死的高官。曾生是珍惜民命的特首吗?(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省高中生恢复实弹射击惠明盲校生首发
后退原来是向前
闽南语常用三百字  预计五月公布
国会报告:以色列女性教育程度高但收入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