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论酒与医药

人气: 39
【字号】    
   标签: tags:

我国生产酒的历史悠久。关于酒的发明,历代文献有所论述。依《战国策·魏策》所载,夏禹时代狄发明造酒。该书说:“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根据此说则酒发明于公元前21世纪。另据《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该书“酉部”又说:“杜康作秫酒”。杜康也是古代传说中酒的发明者。后世常以杜康作为酒的代称。如曹操《短歌行》:“何以醉忧,惟有杜康。”

  早在商周时代,酒已成了帝王和贵族们普遍喜爱的饮料。《书经·无逸》曾说,殷纣王“酗于酒德”。《诗经·大雅》则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之句。孔子在《论语·乡党》中亦有“惟酒无量,不及乱”之论。

酒又是古代用来治病的药物之一。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汤液醪醴论篇”,专论如何用酒治病。医,繁体为“医”,从酉,酉就是酒,酉的初文作“酉”,像酒坛之形,说明酒与医药密切相关。至今不论打针或针灸,仍然要用酒精消毒灭菌,内服的药酒亦不少。

长沙马王堆汉墓竹简《十问》曾说:“酒者,五谷之精气也,其入中散流,其入理也彻而周……故以为百药由。”言酒乃五谷之精气所化,进入人体后很快随着血液循环而周流全身,所以酒常为百药所用。

《汉书·食货志》云:“酒者,天之美祢,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又说:“酒,百药之长”。上述竹简《十问》与《汉书》的这类论述,恰恰说明我国早在西汉以前就有了“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也反映了古人对酒的医疗作用之高度重视。

  中国古代的酒都是未经蒸馏的酒,带酒糟的叫醪,也叫浊酒;滤去酒糟的酒叫清酒,与后世的黄酒颇相类似。无论浊酒或清酒,其所含酒精度都很低,所以古人的饮酒量很大,即使多饮几杯也难以致醉。例如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所饮的就是这种清酒或浊酒之类。他们的饮酒量都很大。

中国的蒸馏酒始产于元代,这在元代医家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有具体记载,该书卷三有阿刺吉酒,并且明确指出,此酒“味甘辣,大热,有大毒(指含酒精度高)。主消冷坚积,去寒气。用好酒蒸熬,取露成阿剌吉。”这就表明,当时所酿制的阿剌吉酒就是蒸馏酒。

又据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卷二十五记载:“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入甑,蒸令气上,用器承取滴露。”又说:“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秫或大麦蒸熟,和曲酿瓮中七日,以甑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这里同样表明,烧酒也是蒸馏酒,实际上就是后世所说的白酒,最早由元代开始制代,乃蒸取滴露所得。其颜色清亮,有如泉水一般,因其含酒精度很高,所以是一种“味极浓烈”的烈性酒。

  酒性温热而味甘、苦、辛、有毒(指含酒精),能通血脉,行药势。主治风寒痹痛、筋脉枸急、胸痹、心痛、脘腹冷痛等。《名医另录》言其“行药势,杀百邪恶毒气。”《本草拾遗》说酒可以“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发怒,宣言畅意。”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酒,天之美禄也。面曲之酒,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寒,消愁遣兴;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北宋邵雍云:“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此得饮酒之妙,所谓醉中趣,壶中天者也。若夫沉湎无度,醉以为常者,轻则致疾则行,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其害可胜言哉!”又说:“过饮不节,杀人顷刻。……善摄生者宜戒之。”李时珍说得很对。

酒有二重性,少饮则有益,特别是少量饮用红葡萄酒、黄酒等低度酒能活血祛瘀,有利于心血管病的防治;多饮则有害,过量饮用就会造成酒精中毒,直接损伤人的肝脏和大脑,同时还会招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及脂肪肝等种种疾病,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人的生命。所以李时珍的告诫很值得人们认真记取。

  我国自古就有使用药酒健身或防治疾病的传统,单是《本草纲目》所记载的药酒就有69种之多。诸如五加皮酒、天门冬酒、地黄酒、当归酒、枸杞酒、人参酒、茯苓酒、菊花精、黄精酒、桑椹酒、竹叶酒、花蛇酒、乌蛇酒、蝮蛇酒、龟肉酒、鹿茸酒等等,大多为后世所常用。直到今天,各种酊剂和药酒更是名目繁多,而且每年仍在不断增加新品牌的药酒。

  在此要特别提醒人们注意,不论任何酊剂或药酒,均兼有药物和酒的双重身份,饮用时一定要恪遵医嘱,严格控制用量。尤其是用白酒等烈性酒制作的药酒,只宜少量饮服,更不可超量服用。

文章来源:中国药材GAP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