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胡中医信箱】流行话题三伏贴

胡乃文

人气: 8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6月23日讯】天气不稳定的时候,咳嗽的、过敏性鼻炎的、过敏性喘的患者特别多见。

说到人体发生了敏感性的鼻炎、咳嗽等,其实应该算是好事。怎么说呢?

是这样的,当人遇到寒气进入身体了,假如有个反射的机制将它喷出去,寒气不复存在于身体,那当然是好事。可现在的人,一遇到喷嚏、咳嗽、吐痰、流眼泪,多会使用抗过敏药物把它们压下来。这些反射的动作给压下后,寒气不逼出去,反而逗留在身体里面,结果更惨,更容易造成以后的过敏现象。

过敏的症状就是:当遇到了寒、花粉或其它污染物之类的,患者就不停的打喷嚏,有时也可能咳或喘。

寒、花粉、污染物等,都是刺激物,灰渣子、灰尘、螨、一些动物的细毛等东西,也都是过敏原,它们一旦侵入人体,身体立刻对它们发生喷嚏等反射动作,把它排除出去了。当污染物、寒冷的空气等排除掉了,就救了这个身体,这不是好事吗?

现在,大部分的人们不懂这种自我医治的机能,总把过敏反应当成敌人。其实呢,病的本身绝不是敌人。生病了,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一下,也许在哪些方面发生问题了,找出原因来,那个病,可能不药而愈了。

中医的认识范围,它并没有“过敏性鼻炎”这个名词,只是叫作“喷嚏、鼻渊、伤风”,或有时叫作“感冒”。它们大部分都是肺的问题,因为鼻子属于肺。另外,它与脾、肾都有关系;因为“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这跟人的先后天体质都有关系。

【它不会成为一种慢性的疾病】

喷嚏、咳嗽、吐痰、流眼泪,这些现象本来是人们对外界不良环境的反应,如果人们过度的使用医药,将它压抑下来,那就反而是坏事。

刚开始发生了喷嚏、咳嗽、吐痰、流眼泪的时候,没有立刻的、必须的治疗急迫性,只要多喝点水、多休息些时就会好的。

天寒了,打个喷嚏,第一,能排掉寒气;第二,能给人一个警讯,知道遇到了寒气了,该多穿件衣服,别让寒气继续侵扰身体。

遇到污染的空气了,打个喷嚏,第一,那些污染的物质就给喷出体外了;第二,给人一个警讯,知道环境中有污染了,该离开这个环境了。

现在的父母、老师,遇到小孩打喷嚏,会有些神经质,怕如果不赶紧送医会耽误了救治似的。现在的医生,更怕遇到喷嚏、流鼻水等现象。认定它们就是过敏、感冒,因为现有的医学教育就是这样。

大部分的感冒与过敏本是很难分辨的,于是抗组织胺氨类的抗过敏药物立刻出笼,不是吃药就是打针。

打了针、吃了药,当时可能感觉到敏感现象消失了,将来却有可能更厉害。为什么更厉害?压下去了喷嚏、咳嗽、流鼻水,让那个寒气或污染的物质留在体内,不是更严重吗?

【三伏天】

最近几年,民众们常见许多医院寄送的“三伏贴”广告,它究竟是什么呢?

必须从中医的理论来谈这个事情。有的中医认为人有寒 像的病情,可用“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方式调整体质。于是,在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来养护阳气,是最容易实行的。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是“三伏”。

“三伏”是中国道家的一种气象学的名词,它指的是,一年里的热气最盛之时的日子。一年之中,并非太阳直照的时候最热,而是当伏藏于地里面的热气大量累积,累积多了时就反射到地面来,这时的热,反而最热。

中国人常用天干和地支纪“年、月、日、时”。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地支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中国的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夏至是太阳行经北回归线之时,是太阳直照北半球的时候。夏至之后的第三个庚日,是伏藏在地里的热气,累积到最旺的一天,称为“初伏”或叫“入伏”,第四个庚日,是“二伏”,到立秋(进入秋天的日子)后的第一个庚日,即是“三伏”。这三个“伏日”是一年中最热的三天,叫做“三伏日”。

今年2007的夏至是6月22日,从这天数起,第三个庚日是7月15日,为“初伏”,数到第四个庚日是7月25日,为“二伏”,今年的立秋是8月8日,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是8月14日,为“三伏”。

基本上,这三个“伏日”是一年里面最热的三天,有的医生就想到了,这三天也许就是属于最“阳”的日子,于是,想到把“春夏养阳,冬病夏治”在此运用。可能“三伏贴”就是这样给推广了来的。

【三伏贴贴什么】

中医学有个词,叫“上工治未病”,就是说,好的医生,让人根本不生病。这不难,只要将人的体质调整好,就不容易生病了。

这个概念,就是让人免疫力增强,达到一个平衡。于是,外来的病源对身体反应不会太强,也不会不反应,就不致于容易生病。其实,增强免疫力,达到平衡并不是太难的,食物、运动、睡眠,吃喝拉撒睡各个方面,都正常了,再自我调适压力,体质自然就调整好了。

如果不能做到这种自我调整呢?利用三个“伏日”!

今年的7月15日,7月25日,8月14日,这三个“伏日”,可以贴一种草药所制成的药膏,有点像民间拔脓所使用那种“吊膏”之类的东西,贴在肺俞、肾俞、大杼、风门、膏肓之类跟心、肺、肾有关的穴道,另外再贴与脾有关的脾俞穴。贴几个钟头之后撕去,等下一次的伏日,再贴一次。在三个伏日共贴三次,就叫作“三伏贴”。

这种草药贴膏,都属治疗肺、脾、肾有关的药物,再加上一些能走窜的药物,例如麝香、冰片之类的。

贴药治疗法的原始出处,可能和吴师机著作的一本书,叫作《理瀹骈文》有关。书中记载了许多外治方法,用特制膏药贴于特殊穴道,可以达到:使用很少量的药物而获得很好的疗效。《理瀹骈文》并没有“三伏日”贴穴法。

《理瀹骈文》很有系统的介绍贴药治病,应该是第一本这类的书。书中有许多好用的贴药治病方,笔者建议您,可以试试这本书里面所举的帮助治咳嗽、哮喘等的药膏贴穴法,也许能在任何时间都获益于贴穴治疗。

《理瀹骈文》书中还介绍了“治感冒之三法”,云:“三法,一避风、二静卧、三耐饿。感冒轻症,不可轻服药发汗,恐不得其宜,则惟泄其气而虚,变生他症,故有此三法。”

前面已经提到,医生治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本让人不生病。“三伏贴药”固然是属良法,如果谨守以上治感冒三法,也许完全不必使用贴药,更不必吃药,不是更接近完美了?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