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党外力量催生解严 李登辉扮关键沟通角色

人气: 52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7月15日报导】解严二十周年专题报导(中央社记者李佳霏台北十五日电)二十年前宣布解严,台湾踏出脱离党国体制的第一步。时任副总统的李登辉在解严前,被故总统蒋经国赋予与党外人士建立沟通管道的任务,影响深远。李登辉回忆担任总统后邀请黄信介当总统府资政,对黄信介说,“或许你不认识我,但我已经认识你好几年了”。

时间回到1986年三月,蒋经国召集国民党第十二届三中全会,会中决定“政治革新”,五月蒋经国指示与党外势力进行“沟通”工作。

同一时间,蒋经国召见李登辉,指示李登辉多参与和党外人士之间的沟通,当时李登辉认为,他不能主动做这种事,否则会被误会。蒋经国对党外人士的看法日趋肯定,也促使国民党的改革。

李登辉回忆,蒋经国宣布解除戒严,原因是挡不住潮流,蒋经国也觉得反对戒严的人太多了,无法压制,“但如果蒋经国没有解严的意思,国民党内是没有人敢提议的”。蒋经国也体认,国民党要在台湾生存,就一定要民主化和本土化,时代潮流、环境都在变,国民党一定得要改变。

台湾团结联盟主席黄昆辉分析,蒋经国在解严前,指示李登辉加强与党外联系的动作,显示蒋经国深知必须面对党外力量茁壮的事实,也挡不住台湾人民追求民主的潮流,使得李登辉与本土力量连结,成为解严后,台湾政局发展的关键因素。

李登辉最早认识的党外人士是黄信介,那时黄信介是前台北市长高玉树的助选员,一次在赤峰街的演讲,让李登辉对黄信介有不错印象,却没什么机会互动。后来李登辉请黄信介当总统府资政,曾对黄信介说:“或许你不认识我,但我已经认识你好几年了”。

李登辉认为,若不是党外力量让蒋经国改变思想,决定解严,他继任总统之后沈潜两年才推出系列的民主改革工程,就无法一路平顺。

他也认为,解严是一个历史性决定,也是一个领导人面对变局时所做出勇敢而果决的前瞻性决定。解严的意义在于整个民主化历程,不是解严这个事件、时点。台湾的民主化是全体台湾人民努力才能达成,是“人民的力量”,不是哪一个政党、哪一个人士的功劳。朝野应该深思的是,解严以来,台湾民主深化不够,仍待确立以台湾为主体的国家认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