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局外人观欧洲杯(四)

黄芩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6月26日讯】随着德国队不断的将比赛名次推进,冠军宝座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个遥远的名词,而是一步步逼近的目标,似乎冠军伸手可摘,欧洲杯的高潮也快到了,总感到球迷们也快沸腾起来了。我不爱看足球,却很爱看球迷。真是球迷看球,我看球迷。

输赢众生相

荷兰的球迷在我看来真是可爱,他们身穿桔黄衫,兴高采烈的为荷兰队叫好,当他们被俄罗斯淘汰时,球迷们一言不发,傻呆呆的发楞,不少人用桔黄衫将头一蒙,蹲在墙边上默默的伤心,感到荷兰人很文明。真不明白同是拥有皇家王室的大英帝国,怎么就出那麽多的足球流氓呢,也许正因为如此,老天爷才公正的连欧洲杯都不让他们参加吧。

意大利人则是拥有南方民族的感情激动,输给了西班牙之后,球迷们互相抱头大哭,大声地发泄。在慕尼黑好像没有什么西班牙人,所以那天西班牙战胜意大利之后,我们睡了一个好觉,因为没有一个人鸣笛,如果是意大利赢了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我记得前两年世界杯意大利赢球时,慕尼黑快闹翻天了,整夜鸣笛。

德国总理带来超级球运

很多大公司和企业对周三的晚班工人进行了调整,以确保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比赛转播。德国队进入半决赛时,大家都在猜测谁能赢,是德国还是土耳其,好像这一回德国人的信心来了,对于周三要举行的比赛,好像全德国都有些轻视土耳其。大部分人十分轻松,笃定德国队能赢,包括一些土耳其人在内,都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土耳其人有借口,有四名主力队员不能上场,就是输也有话好讲。有意思的是我问到的大部分中国人都看好土耳其。

德国政界和社会名流几乎全都认为德国人赢,德国总统好像是猜德国3:1赢,总理默克尔猜德国2:1赢。总理默克尔是个超级球迷,德国人说,只要是默克尔在现场观看的球赛,德国队全都赢了,周三的比赛默克尔是打算到现场观看的。


武装到牙齿的德国球迷(摄影:黄芩/大纪元)


德国球迷(摄影:黄芩/大纪元)

和平共处

德国的土耳其人非常多,应该人数是所有外国人之首。因为二战后,德国的男人们不是战死了就是被俘虏了,劳动力非常缺乏。当时西德从土耳其大批引进劳工,整火车整火车的拉来,那时是受到德国人热烈欢迎的,后来一家子一家子的往德国搬,就形成了如今的局面。

在慕尼黑我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有不少车挂德国旗子的同时,也挂了土耳其旗子,在城里一些土耳其人比较集中的地方,不少店铺里挂着两国的旗子,看来在德国的土耳其人对德国比较认同,哪个队赢了,对他们来说都是高兴的事情。不过也有玩一点小花招的,比如挂四面土耳其旗和两面德国旗,但大部分是各挂一面的。


小把戏,两面的国旗,四面土耳其旗子(摄影:黄芩/大纪元)

土耳其球迷(摄影:黄芩/大纪元)

在火车站前的一家餐馆前,坐满了用餐的人,他们都紧紧地盯着电视萤幕,看上去德国人较多一些。一位意大利店员对我说,谁赢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但他认为德国人会赢。他们餐馆隔壁就是一家土耳其人开的店,同样也坐满了人,给我一种感觉,两边的球迷真的能和平共处。


边吃边看(摄影:黄芩/大纪元)

为了方便大家看足球,慕尼黑在胜利门附近专门开辟一段街,不让车辆通过,供球迷看球,我也去凑了热闹。我去的时候,比分是1:1。别人看球,我看球迷,让我大吃一惊的是,那里的两国球迷比例竟然很接近,更有意思的是两边球迷紧紧地挨着,有的甚至是德国球迷和土耳其球迷搂在一起,真让我瞠目结舌,我还照到了一张这样的照片呢。


混合球迷的和平共处,图中女孩是土耳其球迷(摄影:黄芩/大纪元)

离冠军只有一步之遥

要说起德国能成为足球大国也不是偶然的。在德国随处可见足球场和其他运动场,有的中小学就有足球场,还有不少国家的公共设施都设有足球场,很多小孩从小参加足球俱乐部。电视上放出来的四、五岁小孩踢得真是像模像样的,还在那里分析德、土两国局势,居然头头是道,十分可爱。

我相信,什么时候中国的足球场也像德国那麽普及的话,就是中国队能成为一流球队的时代了。如果光是靠重点培养那几个国脚,看来是远远不够的。

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窗外响起了热闹的喇叭声,原来德国3:2进入决赛了。有意思的是,这次德国队好像特别有运气,对他们不利的队好像都被淘汰回家了,包括有些夺标呼声特高的队。好像进入四强的除德国外都是些名不见经传的二流球队。所以德国人自然认为他们稳坐冠军宝座了,甚至在柏林为庆祝冠军的场地都准备好了。

当然,谁笑到最后,谁笑得就最灿烂,且看花落谁家。


不少人脚踩两只船(摄影:黄芩/大纪元)

胜利门整条街成了球迷天下(摄影:黄芩/大纪元)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2008欧洲杯 十六强赛前分析(D组)
欧洲杯  葡萄牙 德国 荷兰峥嵘初露
High过头心脏病发 克罗埃西亚足球迷猝死
“英格兰死敌”斯科拉里接手切尔西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