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署名:中国可在日本挖掘失传文化

人气 14

【大纪元1月31日讯】说来也许大家不相信,摧残中国传统文化最彻底最直接的人不是外国人也不是异族人,恰恰是汉人自己。这是个残忍懦弱民族大杂体。

最近共同社报导了一则华裔初中生来到日本后才发现李白的名诗”静夜思”存在两种版本的趣闻。说实话,虽然我也在日本初中的”汉文(古代汉语)课上学过”静夜思,但是一直没有仔细研究过在中国流行的版本,看了这篇报导后才意识到中日所传版本有所不同。

据称在日本流传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原诗,而在中国被人们所熟悉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宋代以前的版本都跟日本遗留下来的版本一样,可以说日本完整保存了这首诗的原初面貌。

我不是专家,没有能力分析为什么这首诗在中国后来被稍作改动了,但觉得短短20个字中两次出现”明月”有点繁琐,且”看月光”比”明月光”显得主动,表达了诗人的原意。我觉得原版文字虽然比较直接,但符合豪迈诗人李白的风格。

在十九世纪欧美势力挟强大的军事,经济和科学力量进入东亚以前,对江户时代”锁国”两百年的小岛屿日本来说中国是一个大国。日中两国来往大约两千年,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一直是学习崇拜对象。虽然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脱亚入欧”加入西方帝国主义的行列,走上相当于”中体西用”的”和魂洋才”之路,但学校里仍设有”汉文”课,学习中国的基本古典。二战后日本人一方面五体投地向美国学习,一方面依旧从初中便学习”汉文。

其实,日语里有很多从中国传下来的四字成语。我们也把”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简称为”鸡口牛后,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为”瓜田李下”等等。包含数字的成语更多,诸如”朝三暮四,四分五裂,五里雾中。日本人对有些中国成语的来源”一知半解,但成语在日语里可谓”四通八达”,它的”千姿百态”丰富了日语.这些词汇日本人全部都用,正是”大同小异。

有意思的是漫长的时间过去后,与李白的”静夜思”一样,有些东西在中国失掉或者改变,反而在日本保留了原样。举一个例子,日本人把和服也叫作”吴服。日本历史书”日本书纪”中记载了”吴国”应天皇的要求向日本派出四名纺织缝纫技术专家的故事。中国战国时代和汉朝的服装是宽衣博带,很像日本和服,穿短衣裤子是北方骑马民族进入中原以后的事。在日本除了骑马的武士阶层和劳动需要外,大部分人一般不穿裤子,装束一直保持宽衣博带,明治维新后才开始穿短衣裤子。

奈良拥有一千二百年以前的古代天皇仓库”正仓院”里面保存了很多唐代传入日本的文具,乐器,纺织品,书籍等宝物。唐代乐器在中国已经失传,正仓院收藏的唐代横笛,尺八等是仅存的实物。此外,院中还藏有珐琅工艺品,丝绸纺织品和紫檀棋盘等来自中国的珍贵文物。

不仅是有形的历史文物,日本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也受到中国文化的很大影响,可以说日本保存了不少中国的文化遗产。中国人研究日本后或许可以重新发现自己失掉或已改变的文化。我相信,中日双方虚心坦怀地研究这些文化遗产,学习两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可以进一步促进彼此了解,深化友好感情。(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为什么俗话说“三天三夜说不完”?
欣赏“神韵”─ ─寓教于乐的艺术陶冶
摩顿文化认同教插花
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无比壮观的演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