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社福用地变屏风楼

环团吁社会关注私相授受情况

人气 8
标签:

【大纪元12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郑丽驹香港报道)香港环保组织环保触觉最近调查发现,一些社福用地,在一些不明情况下或在私相授受的情况下就变成一些私人的住宅,希望情况得到政府当局、城规会和社会重视。团体举例,最近安贫小姊妹会向城规会申请将位于香港仔惠福道圣玛利安老院现有的数座3至5层高楼宇,由社福用地改成住宅用途,申请兴建4幢34层高住宅,加上7层平台,楼面达1,046,400呎,地积比6.3倍,估计约900伙。根据申请人提交的资料,4座楼宇接近相连,显然将会为区内带来屏风效应。环保触觉希望城规会不要批准申请。

环保触觉指出,一些社福机构在很久前很多种形式取得社福用地,例如政府廉价批地、自己买地甚至政府免费给地,陆陆续续建成了安老院、盲人院、学校及儿童院等。环保触觉认为,这些社福用地对社区很重要,一方面提供了一些社福设施。由于楼层较低及低密度,是高密度楼宇之间的缓冲区。不过,一旦这些社福用地改变用途为住宅用地后,即变成了数十层高的住宅,而且部分更是座座相连的屏风楼。

环保触觉主席谭凯邦批评,安贫小姊妹会申请将香港仔惠福道安老院变4座屏风楼,违反原有规则,密度大增,反映社福机构及发展商私相授受,城规会把关不力。他又提到,同是由安贫小姐妹会持有,位于彩虹的圣若瑟安老院,在几年前和发展商九龙建业,向城规会申请建5幢50层高住宅,竟然获得批准。

另一例子是心光盲人院的有关申请亦具争议性。该院可能即将得到政府批地在马鞍山重建院舍,却没有将薄扶林道原地皮交回政府,反而和发展商恒降地产合作建楼。申请多次被城规会否决,最终缩减密度后过关,将建3座17层住宅。谭凯邦说:“这些例子多不胜数,大埔滘胜基道儿童院已由长实发展成鹿茵山庄、何文田的香港浸信会神学院已成为新鸿基的何文田山一号,可以见到这样的情况是相当普遍。”

与地产商合作非唯一途径

谭凯邦说,了解和同情院舍是供不应求的,有必要去扩充服务。不过,他质疑扩充方法是否需要以这种和地产商合作,然后起楼卖钱得到地产商的利益的途径,来获取资源:“我们见到这种模式是私相授受。利用政府批地给这些社福机构,社福机构间接或直接地合作,最大得益者除了社福机构之外就是地产商,最大受害者是周边的市民。同时不希望见到更多屏风效应。”

南区区议员徐远华,上月4日及5日曾于黄竹坑就此申请展开问卷调查,总共成功访问了241位居民,结果显示近七成受访者(68.9%)反对香港仔惠福道安老院的重建项目,只有接近一成四的受访者(13.7%)支持该申请方案,而剩余的受访者(17.4%)则表示没有意见,对此计划不表态。

徐远华说,在区议会上没有一个议员支持安老院的申请,因为改建为住宅违背了安老院的既有土地用途,而且可能打开恶劣的先例,令地产商利用各种途径将社福用地转变为 住宅用地而谋取巨利:“会议也引发大家对安老院可能因资金短缺而与地产商合作的关注,因为之后申请人还是会照样申请兴建住宅。”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港市民促政府检讨城市规划
10月4日香港简讯
港六公屋户瞒报物业被定罪
港社福界调查:九成半社工认为政府修例不恰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