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阿里山丰山手工制糖 为台湾制糖业作见证

人气: 10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13日报导】(中央社记者江俊亮嘉义县13日电)台湾蔗糖发展己有数百年历史,而偏远的阿里山乡丰山风景区,目前则仍保有手工制糖的传统,不仅成为独具魅力的招牌产业,也为台湾制糖业作见证。

丰山风景区是阿里山乡5个汉人居住的山村之一,原本是邹族的“奇冷岸社”,后来因明郑时期发生天花而灭社,直到日治时期,日人为了提炼战略物资樟脑,于是迁移汉人上山垦植,早年樟脑寮处处可见,于是逐渐成为汉人的居住地。

汉人入居“奇冷岸社”之后,改称“石鼓盘”,原因是丰山是属于山间台地,从四周的高山往下俯瞰,很像是一个平坦的棋盘,其间有许多重达数吨的巨石错落其间,而闽南人称巨石为“石鼓”,因此名为“石鼓盘”。

游客走进丰山风景区,会发现自己仿佛走进一座农业博物馆,到处是传统农具与农业设施,例如榨取苦茶油的“油车寮”棚子,是由台湾榉木搭建而成;煮麻竹笋的圆形“笋灶”,是用沉积岩块堆砌;“筛榖机”是用台湾扁柏拼制而成,这些古老农具在其它乡村早已消失殆尽。

丰山风景区的特色农产包括:每年4、5月麻竹笋收成的季节,到处可见村民在庭院、河边大石头上晒笋干的景象;秋冬爱玉子采收期,村民常在自家门前,搭竹架晒爱玉子;而新年过后,家家户户则是忙着采甘蔗、提炼蔗糖。

丰山社区发展协会理事长陈文振表示,手工蔗糖是丰山村民世代相传的传统产业,每年新年一过,村民们就要开始忙着采收甘蔗、提炼蔗糖,近年来复古产业大行其道,丰山村搭上这股复古列车,手工蔗糖竟成为独具魅力的招牌产业。

陈文振指出,台湾制糖业历史悠久,一般认为始于明万历崇祯年间(16世纪后期),当时据台的荷兰人,除了向原住民搜购鹿皮之外,也逐渐注意到台湾南部的土壤、气候十分适合种植甘蔗制糖,于是提供优渥的条件,吸引福建饥荒的灾民来台制糖。

郑成功驱逐荷兰人后,为了民生问题能自给自足,于是奖励开垦,插蔗煮糖,承袭荷兰时期在植蔗、制糖的规模,并遣派军师刘国轩前往大陆输入大陆的甘蔗,栽植在嘉南平原上,并请漳、泉两州的制糖师傅渡台指导制糖方法,当时台湾所生产的蔗糖品质都远超过闽粤各郡。

直到清朝收复台湾时,米跟糖都是台湾中南部最重要的农产品,当时糖、茶、樟脑在清代并称为“台湾三宝”,一直到清末都还是台湾的主要贸易输出品。

虽然台湾的糖业源自于中国大陆,但大陆并非甘蔗的原产地,根据史学家、植物学家的考据,甘蔗是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从印度或中南半岛到印度一带传入中国的,而丰山的手工制糖与印度传统制糖方法很像,都是先将甘蔗榨出甘蔗汁,再用火煎煮成糖浆,再冷却为蔗糖块。

陈文振指出,蔗糖块的梵文sakara,含有“石”的意义,印度的“石糖”在汉代传入中国,因此在汉代文献中可以看到“石蜜”、“西极石蜜”、“西国石蜜”等,都是指由西域入口的蔗糖,而“石蜜”就是梵文sakara的意译,也就是今日的片糖。

丰山村民的手工制糖,先将甘蔗榨出甘蔗汁,再用火熬炼,过滤除去杂质后,再将经过处理的糖水煮沸,取出沈底的杂质,刮去飘浮在表面的泡沫,等待冷却后,糖浆就会结晶成为蔗糖,含在嘴里,香醇浓郁,有浓浓的甘蔗香气,据说清凉退火,是夏天的解暑圣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