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湾报业的明天 卓新论坛学者专家提建言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5月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陈淑芬台北6日电)台湾报业的未来发展如何?多位专家学者今天在卓新论坛指出,报纸要维持专业并积极面对挑战,寻找最适经济规模,同时增加管理效能,建立良好媒体环境,不要持续恶性竞争。

卓越新闻奖基金会及中央通讯社主办的“卓新论坛─媒体大未来系列”,第一场论坛以“台湾报业的明天─报纸的重新自我定位与‘公共报业’概念”为题,下午邀请新闻媒体专家学者座谈。

论坛由卓新奖基金会董事长陈世敏主持,中央社董事长黄肇松、台湾醒报社长林意玲、卓越新闻奖基金会董事胡元辉、政大新闻系副教授张宝芳、中国时报副社长黄清龙、联合晚报社长项国宁、奇摩媒体事业部媒体资讯总监李怡志及数位出版顾问那福忠等人与会。

张宝芳表示,网路颠覆传统报业的企业模式,但是不变的是新闻的专业、公正、客观,新闻内容已以不同型态的媒介出现,并可提供客制化服务;报业应该从事更多连结通讯、电脑软硬体、内容的研发工作。

对于报纸的未来,林意玲指出,报纸应该走极简阅读、深度报导路线,最好能轻薄短小、广告少、可留存,最适合的经济规模是5大张内,发行量5万至15万份。

项国宁表示,报纸已面临危机必须要转型,传统报纸主要收入靠发行广告,但报纸阅报率及广告却逐年下滑,报纸所面临的环境及读者与过去不同,内容必须做调整因应;面对手机、网路,报纸需积极面对挑战。

胡元辉认为,报业面临很大的冲击,除新传播工具、经济风暴外,也与大众对媒体信任度下降有关;他表示,应可藉由广义的公共媒体,藉以改变台湾的媒体,如果中央通讯社能成为标准公共媒体,在中央社的协助下,将让小型社区公共媒体成为可能。

黄肇松表示,台湾不能容许没有优质的报纸存在,报纸要自救最好的方法是要先体认环境,报纸应建立维持生存永续经营的规则,不要持续恶性竞争。

黄肇松说,政府帮助媒体的经营可维持广义的媒体竞争秩序,诸如提供税收优惠等。他也说,台湾原本就有的公共媒体,包括央广、公共电视、中央通讯社等,应让他们各自好好发展。

黄清龙表示,发生较大经营变化及结束营业的报纸,共同点是管理效益不良,报纸市场萎缩明显,势必不能单靠发行及广告,媒体要增加管理效能,增加产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