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体戶”錢程的故事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1月22日訊】“個体戶”在二十年前的中國還算是個新鮮事物,可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就真算不上什么了——滿大街都是啊。但即便如此,能扑騰到錢程這個份上的個体戶卻依然不多見:去年十二月五日,錢程被中國文化部任命為中國交響樂團副團長,開了中國藝術界任用体制外干部的先河。

見到錢程是在前不久召開的亞洲文化促進聯盟第十九屆年會上。那天,西裝穿得筆挺的錢程帶著些許的拘謹和激動,給一百五十多位亞洲知名的演藝經理人講起了一個關于中國個体戶的故事、一個被台灣演出經紀人稱之為“十年來听到的最精彩的”故事。

九十年代初,中國高雅藝術在流行文化与市場經濟的夾擊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尷尬。中央樂團屬下的北京音樂廳為了創收,將音樂廳的非演出區域分租給了個体攤販賣羊肉泡饃、挂歷和鮮花。當時社會上形容音樂廳是“污水外溢,菜香扑鼻”,觀眾在听交響樂的同時還可免費享受羊肉泡饃的“芬芳”……

在這种情況下,音樂廳畫廊的承包者錢程主動請纓,決心“改善音樂廳管理使其成為世界聞名的音樂殿堂”。一九九四年三月,錢程正式出任了北京音樂廳經理。

但是上任后,“個体戶”的身份是錢程最深的“痛”:文化部領導視察音樂廳工作,陪同人員張口就問:“你們那個個体戶錢程呢?”甚至有音樂廳的職工舉著斧子闖進辦公室口口聲聲要“赶走那個個体戶!”

關鍵時刻,個体戶的韌勁轉化成了強大的生命力。錢程咬著牙帶著北京音樂廳一年一個台階的往前走:

靠收場租拉不來演出,音樂廳便与演出單位“風險同擔,利益共享”;有了點家底后,音樂廳開始自己投資舉辦高水平的音樂會;演出多忙不過來了,音樂廳便用舞台吸引社會力量辦演出,還建成了中國第一套電腦售票系統;為了壓低成本降低票价,北京音樂廳主動向外輸出演出;接著是打造自己的品牌,產生規模效應……

于是,北京音樂廳的演出場次從一九九三年的五十場激增至一九九八年的五百一十場;演出團体的結算款從十二万人民幣到了一九九九年的八百五十万;北京音樂廳在市場上的無形資產更不知翻了多少倍。很多演出觀眾“站著也要听”,以至于有媒体形容說“音樂廳就差往牆上釘釘子賣挂票了”。

于是,先是一九九九年底北京市委宣傳部、文化局聘請錢程兼任中山公園音樂堂的總經理,然后是二000年底中國文化部任命其為中國交響樂團副團長。此番,迎接錢程的不在是冰冷的斧子了,而是國交二百多位樂手長達五、六分鐘的熱烈掌聲。錢程從遭人白眼的“個体戶”變成了不折不扣的“香餑餑”……

誠如錢程所說:“從我的身上可以折射出中國藝術由計划向市場轉軌艱辛、痛苦的歷程。”令錢程揚眉吐气的這七年也正是中國高雅藝術在絕望中求生存,在陣痛中求發展的七年。

現如今中國的演出市場已經熱鬧得有些令人眼花繚亂:交響樂、民族樂、話劇、京劇、評劇、昆曲、芭蕾……你方唱罷我登場,并且個個叫好,出出精彩。僅圣誕到新年的一個多月里,北京的高水平的舞台演出就有一百多場。

觀念變了,机制活了,市場也熱了,中國高雅藝術在商品經濟大潮的滌蕩下終于有了自己的方向。也許這才是錢程的“個体戶故事”引人入胜之關鍵。 轉自《中新社》


相關文章

 

相關新聞
電子海灣(EBay)建立高价藝術品拍賣网站
四川博物館收藏的盛唐美神在京城閃亮登場
第六屆哈爾濱國際雪雕比賽今天開幕
愛波索時報:中國藝術--法輪大法來到愛波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