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虎藏龍票房 虎虎生風

人氣 3
標籤:

【大紀元3月26日訊】台灣影片「臥虎藏龍」融合武俠動作与愛情故事,榮獲奧斯卡金像獎項入圍,包括最佳影片、最佳外語片与最佳導演。同時影片獲利也超過1億美元,發行厂商Sony影藝公司(Sony Pictures Classics)居功厥偉。

經濟日報報導,「臥虎藏龍」超越貝里尼(Roberto Benigni)的奧斯卡金像獎得獎作品「美麗人生」(Life isBeautiful),成為有史以來在北美發行的外語片中獲利最高的影片。「臥虎藏龍」美國地區發行商Sony影藝公司預測,這部影片的獲利今年4月將超過1.1億美元。

但是對於「臥虎藏龍」与其他入圍的低成本影片,例如「舞動人生」(Billy Elliot)与「我辦事你放心」(You Can Count On Me),進軍奧斯卡之路并非一路順遂。這些影片的成功要素包括劇本好与演出陣容堅強,而且采用工匠公司(Artisan)「厄夜叢林」与Miramax公司一系列成功影片的行銷手法并加以發揚光大。

由於打上字幕的外語影片通常被認為只能在少數藝術電影院上映,票房銷售普遍不佳,Sony影藝高階主管擔心美國觀眾對於非英語發音影片反應冷淡。Sony影藝總裁伯納德說,必須想出全新的解決方案來克服這項障礙的問題。

工匠公司發行「厄夜叢林」前進行网路行銷活動,在网站上公布一份捏造的文件,謠傳三個大學生在馬里蘭州拍攝記錄片時失蹤。這個网站為這部影片吸引大批影迷,而且网友熱烈要求擴大上映地區。

這項行銷企划當時擊敗許多主要的電影制片公司,獲利高達1.4億美元,許多制片公司主管紛紛向「厄夜叢林」學習行銷方法。

伯納德表示,Sony影藝認為工匠公司成功的网路行銷計划是字幕問題的解決方案。他說:「現在的青少年隨時使用電腦進行書面文字溝通,他們透過『字幕』溝通。」

在坎城影展得到正面評价後,開始鎖定青少年打廣告,在眾多青少年网站上提供400多個預告短片。伯納德說:「目前這部影片的觀眾60%是青少年与儿童,這些觀眾進而影響他們的父母,使得這部影片躍居主流。」

此外,Sony影藝公司也向迪士尼旗下的獨立制片部門Miramax取經,Miramax開創新的行銷手法,利用超過制作成本的行銷費用提高票房收入。

Miramax公司1998年砸下數百万美元為入圍影片「莎翁情史」与「美麗人生」造勢,結果「莎翁情史」囊括最佳影片在內的七座奧斯卡金像獎,「美麗人生」贏得最佳外語片与最佳導演。

「臥虎藏龍」也采用相同的策略,影片制作成本1,100万美元,行銷費用已經高達1,500万美元。伯納德表示,Sony影藝把電視廣告集中在有線電視系統播出,他說:「這是最為直接的行銷方法。」


    相關文章
    

  • 看李安! 用舊机拍片 巨星半价 圓了金夢 (3/26/2001)    
  • [臥虎藏龍]奪下最佳外語片 4百万紅包入袋 (3/26/2001)    
  • 李安!撞破好萊塢無形的牆 (3/26/2001)    
  • 陳水扁將接見李安 (3/26/2001)    
  • 周潤發:很惊喜 (3/26/2001)    
  • 奧斯卡:臥虎藏龍奪4獎 中國電影留青史 (3/26/2001)    
  • 第73屆奧斯卡獲獎名單 (3/26/2001)    
  • 最佳外語片:《臥虎藏龍》 (台灣) (3/25/2001)    
  • 香港媒体對鮑德熹奪奧斯卡獎感到興奮 (3/25/2001)    
  • 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臥虎藏龍》 – 譚盾 (3/25/2001)    
  • 奧斯卡花絮之一:奧斯卡神殿禮堂紅地毯星光閃閃 (3/25/2001)    
  • 奧斯卡最佳攝影:《臥虎藏龍》 – Peter Pau (3/25/2001)    
  • 快訊:馬友友到達奧斯卡頒獎現場 (3/25/2001)    
  • 《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 (3/25/2001)    
  • 李安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 (3/25/2001)    
  • 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道具裝飾:《臥虎藏龍》-Tim Yip (3/25/2001)    
  • 奧斯卡之夜楊紫瓊將著露背透明旗袍真空上陣 (3/25/2001)    
  • 最想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頒獎前夜追訪李安 (3/25/2001)    
  • 快訊:周潤發到達奧斯卡典禮現場 (3/25/2001)    
  • 奧斯卡獎即將揭曉 《臥虎藏龍》決戰《角斗士》 (3/25/2001)
  • 相關新聞
    奧斯卡獎即將揭曉 《臥虎藏龍》決戰《角鬥士》
    李安在奧斯卡頒獎儀式上
    《臥虎藏龍》獲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
    快訊:馬友友到達奧斯卡頒獎現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