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網聞: 就“西方反華勢力”一詞与丁凱文兄商榷

人氣 3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13日訊】樓下丁兄答安魂曲的貼子寫得很好,只是文中的“西方反華勢力”一 詞顯得很扎眼,不知這是出于獨立思考后結論,還是中共染腦的遺毒尚未洗淨。   

“西方反華勢力”是中共在打擊國內民主力量和抗拒國際輿論譴責是最常用的擋箭牌。那么事實究竟如何?我認為西方只存在激烈反共、反專制的勢力,但不存在反華的勢力。“反華”顧名思義就是對中華不利。中共總是把反共、反專制等同于反華,這本來很自然,因為它是個專制的政党,又自封為中國人民的“合法”代表,反共反專制對中共不利,也就是對中華不利。這是他們的結論。   

但對于本人、丁兄、還有安魂曲等認為專制對中華不好,民主才對中華好的人來說,這個結論當然是不成立的。對我們來講,反共反專制的勢力是“親華”勢力,那些支持中國內的專制主義勢力的國家和個人才是真正的“反華勢力”,如越南、北朝鮮、古巴等。西方有沒有這种“反華勢力”?我沒看到。   
也許丁兄會說所謂“西方反華勢力”是指西方那些希望中國分裂的勢力。我同意在西方有這樣想法的人的确存在,盡管不是主流。但我們也要 分析這些人是出于反共還是出于對中華的种族主義仇視。如果是前者,只要中國走上民主的道路,這不分勢力會自然消散;如果是后者,他們就真是我們的敵人。西方的种族主義勢力有多大呢?我認為是很小的,是受輿論壓制、人人喊打的。在美國,“种族主義者”是對一個人的殺傷力最大的道德指控,就象毛時代的“資產階級”的大帽子一樣。所以,這种勢力即使有,也是上不得廳堂,見不得天日的,不足以為慮。   

其實,中共所謂的“反華勢力”多指美國,因為美國是中共目前最大的對手。但事實上在所有西方國家(包括俄羅斯、日本)中,美國是最“親華”的國家。單憑在二戰中打敗了日本,救中華于水火,就是無以倫比的。不然,中國很可能至今還是分裂成國統區、共統區、南京傀儡、偽滿洲國、西藏、新疆、和日据台灣等“七塊”。四九年以前,美國沒什么“反華”劣記。為什么四九年后要跟中國對抗圍堵呢?無疑是因為中國變了色。如果共產党被老蔣打敗了,可以想像中國會取代日本成為美國在亞洲的第一反共盟邦,當然美國也會推動國民党民主化的。   

所以問題的關鍵在于西方反共而不是反華。如果中國民主了,与西方的關系會好處得多。蘇聯之所以分裂是葉利欽想把戈爾巴喬夫完全架空, 加上各加盟共和國人心思獨(天下苦“蘇”久矣),怪不到西方的頭上。中國民主后會不會蹈蘇聯的后塵,要看那時執政者的能力,不在于“西方反華勢力”。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沉默啊,沉默,多少罪惡假汝以行!–北京10位知識分子的尷尬 (5/12/2001)    
  • 陳大哲:主流傳媒不反華華人輿論勿反美 (5/12/2001)    
  • 中國醫院誤診率高達30% 誤診標准10年內無法出台 (5/12/2001)    
  • 張偉國: 獨立知識分子是共產党的天敵 (5/12/2001)    
  • 一條令人作嘔的新聞背后 (5/9/2001)    
  • 中共煽動民族主義與二戰前夜何其相似 (5/7/2001)    
  • 偉達: 美國不相信“辛酸” (5/5/2001)    
  • 中共將在近期內發動外交攻勢 想要與巴拉圭建交 (5/5/2001)    
  • 英國輿論﹕布什NMD決定是歷史性錯誤 (5/3/2001)    
  • 中共命傳媒歌功頌德 大唱三個好 (5/3/2001)    
  • 「五二○」可能引發兩岸駭客戰 (5/3/2001)    
  • 紐約電台播出死刑錄音 輿論譁然 (5/3/2001)    
  • 特首選舉改3.24星期日投票 中央有權拒任命遭議員狂轟 (5/2/2001)    
  • 袁偉時:五四──從愛國激憤到制度尋思 (5/2/2001)    
  • 【紀元特稿】《鏟共大觀》與共鏟大觀(二) (5/1/2001)    
  • 法輪大法信息中心呼籲對撫順“鐵路”案進行獨立調查 (5/1/2001)    
  • 王軍霞的教訓警示曲樂恒:告倒張玉宁難度極大 (4/30/2001)    
  • 日本小泉新內閣支持率創紀錄 (4/29/2001)    
  • 大陸包二奶 鐵定吃官司 (4/28/2001)    
  • 印尼總統瓦希德:這個國家一年換100任總統也沒用 (4/28/2001)
  • 相關新聞
    印尼總統瓦希德:這個國家一年換100任總統也沒用
    大陸包二奶 鐵定吃官司
    日本小泉新內閣支持率創紀錄
    王軍霞的教訓警示曲樂恒:告倒張玉宁難度極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