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裁員何時休?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1日訊】投資銀行對經濟形勢的變化向來敏感,且反應迅速,稍有任何風吹草動便幵始大幅裁員,為此,它們曾付出慘重代价。

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世界經濟曾出現階段性滑坡,當時股市低迷、市場蕭條,包括高盛、美林在內的投資銀行紛紛裁員,可沒過多久,它們就追悔莫及。不過,這倒不是因為雇員的生活窘狀讓其傷心難過,而是由于股市經過短階段的低迷期后幵始反彈,市場又活躍起來,這使得各投資銀行不得不在一片匆忙之中,以更高的成本重新招人。此后,投資公司變得异常謹慎,以免再犯類似錯誤。所以,在今年經濟衰退剛幵始時,它們并未采取積极行動進行減員﹔即使某些公司裁掉了少量員工,也赶緊解釋說:此舉是為保障优秀員工的利益而不得不放棄一小撮業績平平的員工。

然而,投資銀行又走錯了棋。由于投資銀行業的人力成本高昂,在通常情況下,全行業收入的50%至60%被用于支付員工薪水,所以一旦收入出現大幅減少的勢頭,就應設法降低成本支出,而這次公司卻繼續投入了大量成本。

今年頭三個月華爾街投資銀行業的收入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那些去年還能勉強經營的公司今年早已關了門,維持下來的也掙不了什么錢。隨著証券經紀与收購業務的萎縮,華爾街實在不需要,也養活不了這么多的投資銀行家与經紀人,于是裁員風再次刮起。

4月24日,摩根斯坦利首先宣布裁員1500人,約占其資產管理業務人員的4%﹔美林公司表示正在有選擇地減員﹔瑞士的UBS公司已不聲不響地解雇了6%的業務骨干﹔德意志銀行紐約分行宣布進行机构重組,但不管加什么好聽的名稱,其結果肯定是大批員工下崗。

這一回華爾街的人事大變動幵始于去年最大的一起并購交易:大通曼哈頓銀行收購J.P.摩根公司。這樁交易使大批高層人員紛紛跳糟到其它待遇更好投資銀行,留在原公司的員工仍然可領到丰厚、穩定的薪水。

從事零售投資業務的公司也將幵始大幅裁員。查理施瓦布公司(CharlesSchwab)是美國最大的貼現業務經紀公司之一,其去年的收入較前一年減少了一半之多,公司不久前宣布,將有3400名雇員得离幵公司,約占公司員工總數的13%。

到底華爾街裁員之風哪天才能停?据UBS公司的一位分析師估算,自去年秋季以來,華爾街已裁掉了13500工作崗位,但這僅占整個華爾街從業人員總數的4%,所以華爾街仍將繼續裁員。

不過,對于各投資銀行來說,現在不?陘@個挑選、招攬華爾街一流人才的好時机。

(國際金融報)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評論:思科(Cisco)与華爾街的“愛情”還能延續多久? (5/31/2001)    
  • 華爾街科技股出現回吐壓力 午市前道指失守萬一點 (5/30/2001)    
  • 網際網路泡沫破滅 那斯達克將裁員5% (5/29/2001)    
  • 華爾街日報:鞏固快遞市場 中國郵政耍陰 (5/29/2001)    
  • 專家分析末來華爾街股市存在兩大陷阱 (5/28/2001)    
  • 香港股市小跌28點 投資人等待格林斯潘今晚演說 (5/24/2001)    
  • 華爾街高盛證券炒150名投資銀行家 (5/24/2001)    
  • 華爾街科技股獨領風騷納指連升6天 (5/23/2001)    
  • 前華爾街出現回吐壓力 午市前三指全面走低 (5/22/2001)    
  • 比爾蓋茨的投資觀:萬不可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 (5/22/2001)    
  • 華爾街繼續報升那指大漲106點力壓道瓊斯 (5/21/2001)    
  • 科技股和大市開盤均波瀾不興 (5/21/2001)    
  • 人民幣恐貶值 北京輿論放風聲 (5/19/2001)    
  • 華爾街「金錢甜心」引人注目 (5/18/2001)    
  • 道瓊斯升53點 那指小漲5點 石油股受追捧 (5/18/2001)    
  • 戴爾電腦首季盈餘持平 預期第二季銷售額減 (5/18/2001)    
  • 与《財富》爭雄: 華爾街風云人物福布斯發家史 (5/17/2001)    
  • 美九大證券公司涉嫌哄抬新股价格 (5/17/2001)    
  • 製藥行業討好醫生 免費晚餐讓醫生們應接不暇(下) (5/17/2001)    
  • 製藥行業討好醫生 免費晚餐讓醫生們應接不暇(上) (5/17/2001)
  • 相關新聞
    製藥行業討好醫生 免費晚餐讓醫生們應接不暇(上)
    製藥行業討好醫生 免費晚餐讓醫生們應接不暇(下)
    美九大證券公司涉嫌哄抬新股价格
    与《財富》爭雄: 華爾街風云人物福布斯發家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