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就被拒之招聘門外:是時代要求還是短視

人氣 45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16日訊】如今,翻開報刊雜志,打開電視,在各种人才招聘會上可發現,“35歲以下”甚至“30歲以下”成了許多企業招聘員工的一個“撒手”:不管你的學歷有多高,學識有多深,經驗如何丰富,過了35歲或者30歲,對不起請你另謀高就,年齡這道坎儿擋住了許多有志于再次開創人生輝煌者的的腳步。那么,35歲該不該被拒之就業大門之外?

求職者:35歲找工作真難

這兩天,35歲的黃先生一直悶悶不樂。面對再就業,一向對自己頗為自信的他困惑了,35歲、30歲,難道成了再就業不可逾越的一道坎儿?

黃先生很早就想換一個工作環境,正好有家頗有影響的公司招聘,黃先生就興沖沖地前去報名。然而左等右等,遲遲不見考試通知,就去電話詢問,對方說,我們的招聘早就結束了,錄用的人已開始上班。黃先生頗為不滿地說:你們的工作是怎么做的?怎么連考試都沒有通知我?后听對方解釋說只招30歲以下的人。黃先生先是納悶,最后感到憤怒,沒想到以前多發生在女同志身上的經歷,竟然落在了他這個有著高等學歷的青壯年男同志身上,這讓他大失臉面。他說,原以為年齡大、經驗丰富會是一個优勢,沒想到优勢變成了劣勢。不得其解的他日前投書本報問:企業
這樣做有沒有法律依据?

類似黃先生遭遇的人并非他一個。34歲的李女士對用人單位的年齡難以認同,她說,雖然在容貌、精力、接受新知識方面比不過更年輕的人,但自己比他們更有社會經驗、更有責任心、更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机會,為什么要把我們排除在工作之外呢?

前不久,在國展舉行的人才招聘會上,2000多家用人單位近一半在招聘員工時明确將年齡卡在了35歲以下。大多數單位明确規定:男性35歲以下,女性25歲以下。年齡大了不好找工作原來只是女性的事儿,而如今超過35歲的男性也遭遇了同樣的尷尬。

企業:時代決定了職業的年輕化

對于為什么把招聘員工的年齡卡在“35歲或30以下”這個問題,記者日前詢問了几家正在招聘的高科技企業。他們的回答几乎同出一轍:很多新型企業如通訊、网絡等都是近几年才發展起來的,30歲以下的求職者普遍接受過這些方面的培訓,知識結构相對完善,上崗之后能夠很快胜任工作并被委以重任,不用再接受額外的培訓。

一家外企的人事部負責人說,外企的工作很緊張,強度大,要求員工有承受壓力的能力和身體條件。有的職位還需要高頻率、高效率的出差,整天飛來飛去,東奔西跑,35歲以下的人不僅身體條件能夠胜任,家庭負擔也相對要小一點。

在某企業人事部門任職的楊小姐說,現在很多單位的管理者都比較年輕,有的只有二十多歲,招進來的人如果學歷很高,又是個“老同志”,管理起來會有諸多“不方便”。制定這個年齡杠杠也是從企業的長遠發展來考慮的,年輕人雖然學識經驗不足,但可伸縮性大,适應能力強,三五年就會成為公司的中流砥柱,對公司的連續性發展,如管理、技術、產品開發和企業文化,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以說,年輕人意味著企業的將來。在這個什么都講究“成本資源”的時代,“人才成本”是企業必須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25歲和35歲的人才成本是絕對不一樣的,除非做到金字塔頂的管理層。但塔頂的人畢竟是少數,大多數人還是要做“塔底”的基礎
工作。

陳先生是國外某著名企業任要職的年輕管理者,他認為:在華爾街絕對有一個年輕化的傾向,因為這么多的新投資突然放在高科技上,高科技是建筑在熟練的技術上。今天的技術只能今天教,經驗一文不值,經驗只意味著你的技術已經老了。在高科技時代,如果你25歲离開學校4年,你的技術已經老了4年。我今年雖然只有27歲,但我強烈地感到了后浪推前浪的壓力。

專家:招聘的低齡化是近視行為

對單位用人的“低齡化”傾向,人力資源專家陳愛華教授分析,二三十歲是職業的青春期,這時的人成熟而又靈動,是干事業的大好時期。但是,重用年輕人不等于只用年輕人。對一家單位來說,一個完整的人才結构應該是多元化的,讓年輕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能發揮优勢,取長補短,只有這樣企業才能既充滿活力又少走彎路。

招聘時限定年齡對企業會帶來什么影響呢?中國人民大學一位教授認為,這种現象在目前的勞動力市場非常普遍,用人單位這樣做非常不明智,從人力資源管理的角度來看,不對某個職位作出具體的分析就限定年齡是一种統計歧視。35歲以下的人可能在某些方面會有优勢,但具體的職位還要具體分析。限定了年齡的,應該在職位說明書中分析出年齡和職位是什么關系,給出一個合理的理由。在年齡方面采取歧視對企業來說未必就好,如果錯過了优秀人才,企業將會因此造成經濟損失。

人才專家認為,在我國,35歲以上是一個寵大的人才群體,是一個巨大的人力資源寶庫。從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的角度講,35歲的應該是一個工作的人群。据國家人事部最新研究結果表明,目前我國四大類關鍵性人才嚴重短缺:一是高層次人才,包括高級專家和高級管理人才;二是高新技術人才,包括信息、生命、新材料、新能源、再生能源、空間、海洋、環保和軟科學等八大領域人才;三是企業高層經營管理人才;四是高級金融保險人才。而這几大類嚴重短缺的人才,正需要有學歷、有經驗、年富力強的35歲上下的中青年擔任。  
(摘自中華网)(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調查顯示北市近七成學生有生活上的困擾 (6/16/2001)    
  • 台灣女性就業民調:三成願到中國就業投資 (6/16/2001)    
  • 旅法華人從業領域拓寬 就業刮目相看 (6/15/2001)    
  • 《財富》:全球三大最佳城市在哪里? (6/15/2001)    
  • 總裁跑進大學預訂人才 複合型人才最“吃香” (6/14/2001)    
  • 調查顯示中國市民最想找個”好飯碗” (6/14/2001)    
  • 雙目失明又何妨 英內政大臣造就傳奇 (6/13/2001)    
  • 加州失業率維持4.9% 新增工作機會僅3200個 (6/10/2001)    
  • 東南九龍興建環保城 (6/9/2001)    
  • 驚傳云南思茅勞改農場武裝大暴動 近2萬軍警鎮壓 (6/7/2001)    
  • 大陸國有企業八類人員原則上不得安排下崗 (6/7/2001)    
  • 美高科技業工作需求創五年最低 明年前景不容樂觀 (6/7/2001)    
  • 美國高科技公司依然形勢嚴峻 (6/5/2001)    
  • 市場普遍預期Fed月底再降息一碼 (6/3/2001)    
  • 大學生就業情況有所改善﹐中大畢業生最吃香 (5/30/2001)    
  • 張俊雄:經濟成長率低是全球趨勢﹐將增加就業機會 (5/26/2001)    
  • 扁越洋談話宣示四大振興經濟方向 (5/26/2001)    
  • 張俊雄:政府民間應共創就業機會 (5/26/2001)    
  • 行政院再投一百多億,望增加八萬個就業機會 (5/22/2001)    
  • 美聯社﹕NMD無助美國就業機會 (5/21/2001)
  • 相關新聞
    美聯社﹕NMD無助美國就業機會
    行政院再投一百多億,望增加八萬個就業機會
    張俊雄:政府民間應共創就業機會
    扁越洋談話宣示四大振興經濟方向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