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奈斯比特: 高科技時代的危机

約翰奈斯比特

人氣 54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6月20日訊】 人類已進入高科技時代,科技如同貨幣一樣,在人們的生活中一日不可或缺。 然而,在人們崇拜它、信賴它的同時,高科技卻給人類生活帶來意想不到的負面 效應,人們將更加崇尚回歸大自然,追求生命的本來意義。

科技是我們這時代的貨幣

美國一年的經濟規模是8万億美元,其中最大的兩個市場是:1)消費科技, 2)逃离消費科技。

你的筆記本電腦放在家中書桌上,旁邊堆了一疊重要的待讀文章。但你決定 拿一罐冰啤酒,看一會儿電視來輕松一下。一個晚上很快地過去,你看過夜間新 聞,听過辦公室的語音信箱,便上床了。你躺在床上睡不著,你的丈夫或太太正 在网上与人聊天,同時盤問你今天發生了什么事。你慚愧今天對一個新來的同事 發了脾气;想起你曾給修理工人打過call机,但他沒如約回你電話;雖然很 累了,還是后悔沒給儿子念一段床邊故事;得意在一項房地產買賣上堅持4%的 佣金。你思忖著明天待辦的事項,不知不覺睡著了。早上六點半你醒來,不記得 做過夢。立即起身,喝上一杯熱咖啡,同時檢查電子郵件。手上拿著一個猶太面 包便上車了。20分鐘車程,你邊開車邊听一本熱門企管書的錄音帶第一段,因 為專業上你該讀的書有很多都還沒讀。移動電話響起,是同事來電提醒你,15 分鐘后有一個与客戶的約會。你的心緒于是飄离錄音帶的主講聲音,忽然好想出 城。

消費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加強我們的依賴,結果是我們需要解脫,但 為求解脫,我們又求助于科技。緊張焦慮?買一個按摩器吧。事情雜亂無章?買 一個個人電子秘書吧。攜帶儿童旅行?買一台游戲机帶著。住家附近常鬧小偷? 裝一套安全系統吧。

高思維時間

100年來,我們在時間中生活的方式持續改變,過去10年里變化尤其大。 現代人很難依自然的韻律与聲音過日子。一個世紀多一點以前,還沒有電、電話、 電子郵件的時候,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自己种的東西,在家附近工作。 談起時間,說是光陰似箭;談起往事,似乎永存不朽;拿“欲速則不達”之類的 諺語教訓孩子;講故事,一開頭總是“很久很久以前”,而且真的覺得那是很久 很久以前的事。日子是以光的移動來計算,而不是以小時;年是按照季節,不是 按照日歷。一封信從美國的這頭送到那頭,要花好几個星期,要等回信則更久。

時間是依自然的規律來排定的:潮汐、月的盈虧、季節、星象、日出日落、 陰影、植物。早在公元前4年,亞歷山大大帝的宮廷志中便提到,有些樹的葉子 白天張開、夜晚關閉。18世紀,自然科學家林奈發現有些花的花瓣定時開合。 他辟建了一座花園,觀其植物便可測知時間。

這种精妙的體悟,等我們有了鐘、有了表,有了約會、期限以及愛看的7點 檔電視節目以后,便失去了。

高科技時間

自從有了上發條的鐘(1876年)与用電池的表(1956年),我們就 從高思維時間轉入高科技時間。与高思維時代的語言相反,今日使用的詞匯總有 一分急迫感:沒時間、快速時間、同步時間、表面時間、限期、查核表、多工作 檔、落后、找出時間、擠出時間、損失時間、填補空檔、擠時間、花時間、浪費 時間、准時、時限已至、時間表、快速向前。

消費科技素來聲稱可以節省時間和精力,讓我們有時間去做真正重要的事。 不能否認,100年來消費科技确實讓我們的生活容易很多。不須要用手搓洗衣 服、心算數字或從頭開始做面包。“事情快快做完,多留時間玩樂”,這是微軟 公司的一則廣告詞。消費產品用廣泛的承諾引誘我們,加速了我們的生活節奏, 提升了我們的期望。這些年來,我們有多少錢,便吞下多少諾言。承諾為我們節 省時間的,結果花掉我們愈來愈多的時間,因為消費科技需要我們排列优先順序、 選擇品牌、購買、裝置、維修、升級。

消費科技可能已到物極必反點。我們家里已經塞滿省力裝置,可是我們并沒 有更多時間可用。一項研究顯示,我們家中擁有的省力、簡化、省時科技其實并 不能減少我們做家務的時間,可是我們仍執迷于生產力与效率:看一天、一小時、 十分鐘內能做完多少事?

美國最著名的紀錄片制作人伯恩斯常花好几年時間制作一部片子,他很擔心 一种集體注意力缺乏症。“被這么多影像轟炸—不僅是電視,還有別的,你不 由得加快了腳步。你的需要這么多、這么快—食物、印象,所有的一切—結 果發生相反的事:有了更多東西,不但沒有丰富自己,反而制造了貧窮。這种貧 窮,是注意力的喪失”。

可以借汽車,我們心目中最愜意的消費科技,來解釋這現象。除從一地移動 到另一地外,我們還希望在移動過程中繼續与人聯系,并且娛樂自己。我們用移 動電話談生意,在等紅綠燈時看書,在擋風玻璃上壓便條紙。其他車用“生產工 具”,包括工厂裝設、聲音啟動的電腦,能傳送及接收電子郵件与傳真,通用汽 車公司的“星上”系統更可做從派遣拖車到推荐附近餐館的各种事情,這些都在 你開車的時候完成。

為充分運用通勤時間,我們還在車上用餐,為此我們買特制食品、特制杯子 与旅行用圍兜。麥當勞靠當街窗口做的生意比柜台還多。

既然我們在車上如在家中,便有許多厂商提供路上使用的額外“解決方法”。 設計了攜帶式車上辦公室給前座乘客使用。市面上至少有一种迷你箱型車,裝有 內置娛樂系統,包括下拉式屏幕,可看電影或玩電子游戲。坐在后車箱的小孩可 以戴上耳机玩任天堂。

在消費科技膨脹的社會里,我們怎樣支配時間?我們住在車里,以電話交談, 寫電子信件,看電視,用電腦工作,听音樂,開著机、連著線、站在時代的前端。 如果有碟形天線,就再不用去錄像帶店了。自從有亞馬遜网絡書店以來,我已經 多久沒上書店了?

在生活里裝上更多精密自動系統,我們的行為和語言也改變了。火是打開的, 不是點著的。人行道上的雪是用熱融解掉,不是鏟掉。窗帘不是拉開,是用遙控 開合。食物用微波熱,不是燒煮,生活是由科技控制的。

消費科技使別人隨時隨刻都能找到我們,改變了我們對時間与安宁的感覺。 移動電話插在口袋里,掌上電子地圖在手中,call机在腰帶上。傳真机与電 子郵路同時送來信件,還加上移動電話也同時響起。這些科技讓我們像24小時 商店,永不打烊。整天、每天、在家、在辦公室以及在車上,都被科技包圍著, 不能休息,“宁靜”一詞如今用不上,“壓力”一詞倒是常用詞。

今天消費科技构成我們生活的基礎。你且自問,你愿不愿意徹底改變生活方 式,停止使用少數几樣最基本的消費科技?就拿做晚飯來說好了。你從冰柜里取 出一袋意大利餃子,倒進燃气爐上的一鍋滾水里,把爐火開到“大”。從冰箱里 又取出一罐“保羅紐曼牌”意大利面醬,放在塑料容器里,用微波爐熱。再用 一只鍋,將脆皮面包与干酪、九層塔同炒。這頓晚餐好做又好吃。盤子放進洗碗 机,你便可以到電腦前面去准備明天開會的資料了。爐子、冰箱、微波爐、洗碗 机、電腦、天然气、電力、自來水。你愿意放棄這些嗎?

我們的生活依賴科技如此之深,很自然地想要更多。

科技上癮:高科技帶來的負面效應

科技為生活帶來的舒适讓人柔弱,它的机巧設計讓人著迷,人們習慣了它常 在身邊,對它不斷提供的娛樂上了癮。

美國是全世界科技最先進的國家,從軍事到媒體皆如此。它眩人的力量令我 們迷醉,我們三句不离科技。隨便听人聊天,總會听到關于周遭科技的讕言淺論。 好用的科技深得人心,需要詳閱使用手冊才能用的科技令人痛恨。像新玩具似的 科技人見人愛,但一用坏了便受到詛咒。

科技以愉悅、以承諾引誘我們,我們的日常生活、人格形成經驗,甚至自然 世界,都注定要由日益精密的軟件來“管理”。科技与我們的經濟并駕齊驅,我 們則只能插上插頭、上网、瀏覽、剪貼,把零碎信息拼湊起來。我們覺得有點不 對勁,但沒法下達指令作任何修改。上癮區令人精神空虛、不滿而危險,可是人 無力脫离,除非先明白自己置身此區之內。麥克盧漢常說,他不知道是誰發現了 水,但相信一定不是魚發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症狀一:做什么事情都宁取簡易方案,速戰速決。

由于常有空虛之感,我們盲目尋找能填充的東西。

宗教書籍銷售量爆增,連非宗教性的“靈魂類書籍”和簡單的日常生活快樂指南如《別為小事瘋狂》及《心靈雞湯》系列以及《簡單富有》,都登上全國暢 銷書排行榜首位,因為快速翻閱這些書,就能略補精神的空虛。

在這上癮區內,精神的“補給品”是大生意。就像是很快灌下一杯咖啡因飲 料,只不過它的形式是書籍、《新時代》雜志、松懈精神的錄音帶、占星、磁性 治療与打坐等等。這些解毒補充品据說能讓我們集中心力、恢复青春、放松心情、 平和心境。

科技一方面讓我們上癮,一方面聲稱能為我們解毒—從按摩椅到罐裝天籟。 廣告里盡是科技的承諾,說是要簡化我們复雜的生活,解除我們的緊張。

世代与世代間傳統的紐帶已經斷裂,核心家庭成員的關系也不似從前那般緊 密。素來由大家庭、教會及社區傳承的价值觀与實用智慧,漸漸由通俗文化所取 代。我們集體轉向信息科技如電視、錄像帶、雜志与實用書籍,尋求一些基本問 題的答案,如:“如何找對象”、“如何示愛”、“如何在8分鐘內快樂起來”、 “如何与圈外人約會”。

以前是与長輩長談,由長輩指導,現在是尋找快速法解決遭遇的各种大小事 情。通俗文化以電視節目、自助書籍与報紙雜志專欄的方式提供快速解決法:“ 9大食物戒律”、“23种消耗脂肪捷徑”、“熱情性交的7個秘訣”、“4條 挽救婚姻的途徑”、“關系破裂的8個跡象”、“立即治愈35种症狀”、“兩 分鐘健康檢查”、“靈性覺醒的11個基因關鍵”、“了解上帝旨意的5個步驟”、 “高效率家庭的7种習慣”、“成功的7大精神法則”、“通往上帝的7條道路”、 “力量与治療的7階段”、“圣經技能的7步驟”(7似乎是個吉祥數)。

“每天一個”和“增強骨骼的12种方法”,本來是廣告詞,現成變成文化 妙方。電視大量播放,成為代理牧師、代理母親和父親。

几十年來,醫生力倡快速解決式醫療法,病人于是習慣了吃几顆藥便馬上好 轉。1996年,全世界處方藥品花費共是1800億美元,美國人就占了85 0億,另外還花了200億元購買非處方藥物。到1997年,有1/8的美國 人在服用(或服用過)抗抑郁症Prozac。壯陽藥偉哥(Viagra)上 市第一年,銷售量就突破10億美元,打破制藥業所有紀錄。

補充食品有奶昔狀、藥丸狀、點滴狀及粉狀,說是能讓我們更聰明、更美麗、 更健康、更性感、更苗條、減少緊張、減輕毒性、更青春有活力。還有補品的補 品:幫助吸收劑,說是能促進身體吸收以上各种補品的功能。本是無意識地想逃 离科技上癮區,結果美國人反而每年吞下了值100億美元的補品。他們每年花 7億多美元買維生素吃,但是平均每人每天吃不到一片水果。而他們所吃的蔬菜 中,有1/4是炸薯條。

整型外科手術是另一种快速解決法。1997年全美國有兩百多万執業的整 型外科醫生。加州、得州和紐約最多,但全國人都漸漸覺得做點美容手術也是應 該的。1997年所做的拉皮手術比1992年多了52%;25%的美容手術 是為20到39歲的人做的;隆乳手術,1997年比1992年增加了375 %;抽脂手術自1992年以來增加了215%。其他如激光手術、丰臀、丰唇、 陰莖增大手術等,都愈來愈普遍。

這种創可貼式的快速解決法,到頭來是一場空。事情有一點不對勁,我們不 知道是何緣由,就隨手抓一個什么來一貼了事。在被科技毒化的地區,很容易被 科技的甜言蜜語所誘惑。

症狀二:恐懼科技、崇拜科技

科技會拯救人類還是毀滅人類?自人類開始發明創造以來便有此論爭。從工業革命之初,英國拉代特工會工人因恐懼机器搗毀紡織机而被處死以來,這論爭 定期慷慨激昂地浮現,一如既往,少有改變。論點兩極都達到荒謬的程度,但持 極端論調的人,其實都出于盲目的信心或恐懼,把科技神化,才會視之為救世主 或瘟神。

1000年前,第一個千禧年將至時,人類懼怕上帝會毀滅地球。現在新的 千禧年臨頭,這恐懼以科技末日的形態再度出現,末日的名字叫“千年虫”。上 帝震怒固然可怖,有些人擔心電腦科技出差錯,也會為人類帶來大難—飛机會 從天上掉下來,導彈會失去控制胡亂發射,全球經濟崩潰,机械大量失靈。有些 人甚至在防空洞里儲存糧食,或挖好地窖准備藏身,好像科技本身是一种無可控 制的力量,能制造地獄、毀滅全人類。

有的人則相信科技能治療社會病態。他們對科技處方抱持極大信心,以為: 每間教室都有可以上网的電腦,學生功課就會進步;改造人體基因,就可以消除 疾病;作物經基因改造,就可以養活全世界。

我們大多數人,与科技的關系搖擺在兩個極端之間:有時候害怕科技,有時 候又樂于使用;頭一天惟恐落后于競爭者或同僚而勉強接受,下一天卻以為它可 以改善我們的生活或業務而興高采烈,可是當事情并未改善時,又挫折懊惱起來。

症狀三:不太能分辨真實与虛幻

今日科技改變自然的能力遠非往昔可比,在這個科技能制造代理、代用、虛擬、假象的時代,我們愈來愈弄不清楚何者為真、何者為假。

她的乳房是假的嗎?他的頭發是真的嗎?“探路者號”火星登陸艇所拍的照 片不會是在亞利桑納州拍的吧?如果你使用氧气筒登上埃佛勒斯山,算是“憑真 本事”登上的呢,還是科技幫了你的忙?短跑選手如果腳下加裝彈墊,因而打破 100米紀錄,算不算數?各种顯示屏充塞于我們的生活之中:電影、電視、電 腦、游戲机、電子筆記本、尋呼机、移動電話、顯示型電話、微波爐、心臟監視 器都有顯示屏,未來的科技專家還不知又會發明些什么顯示屏。顯示屏無所不在, 指導我們、告知我們、娛樂我們,在我們不知不覺中形成塑造了我們。顯示屏被 說成“虛擬”,我們輕易略過特异的內容,認為這是投射在顯示屏上的幻想,理 想化的故事,像50年代的情境喜劇一樣,不是真的。但其結果卻非常真實。

當今美國的頭號娛樂是媒體,頭號內容是暴力。但我們不把它當真。顯示屏 上的暴力像幽靈,潛進我們的記憶之中、夢寐之中、談話之中,我們卻堅稱它沒 有害,甚至有教育性。我們笑斥顯示屏上的暴力非真實。“只是卡通是電子 游戲是電影或是新聞”因為拒絕承認顯示屏上的內容是真實的,我 們于是不假思索,安心讓自己与孩子定期吞下惊人的暴力,而當孩子在學校里向 同學開槍時,卻又惊駭不已并困惑不解。

漸漸地,就連屏幕上的故事也愈來愈真實。

攝影机普及,使得電視与電影徹底改變,激起我們偷窺別人生活的怪癖。之后有了《最好笑的美國家庭錄影片》之類的電視節目,播映私人拍攝的真實紀錄 影片,又有《總統与實習生》、變性手術現場實況、网絡腦外科手術、生育過程 网絡公開,還有無數的人把自己的生活實況張貼到网絡上,供大家消遣。我們的 顯示屏真實之至,登峰造極。

症狀四:我們的生活疏离冷淡

科技的呼聲誘人,但我們并不充分了解這些鈴鈴聲与嗶嗶聲怎樣使我們疏离生活本身。很少有人停下來問:移動電話、電子游戲、電視或照相机到底是增加 了還是讓我們忽略了人類經驗的品質。

因為依賴科技幫我們做記錄,我們不再專注于生活的體驗。在畢業時、學校 戲劇演出時、高中籃球比賽時,小提琴表演時以及小學棒球比賽時,自動相机喀 嚓喀嚓響,身配科技裝置的父母到處皆是。然而孩子們看見什么呢?只見對准他 們的照相机鏡頭。照相机到底是在記錄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還是讓我們分心, 不能好好體驗當時的情感、景象与聲音?也許照相机其實害我們錯過了那片刻, 而不是捕捉了它。只因擁有一架攝像机或一架照相机,我們好像非用它不可,好 把印象歸檔。我們成了紀錄片社會。
又因為依賴科技提供娛樂,我們彼此疏离。大屏幕麗音環繞立體聲電視傳送 即時信息与“動作不斷”的戲劇。把電視比喻為現代“圍爐閑話”的家庭中心是 太樂觀了。父母子女其實分散在屋中各房間,看各自喜愛的節目,或听自己的音 樂。今天許多美國人是同居屋檐下,獨自過生活。久居都市,去年底我和友人帶 著小孩們登山去。

我有一种堅持,總覺得孩子們必須要知道泥土的味道,要能感覺大自然,才 能充實人性。我還叮嚀他們帶好彩筆和畫紙,因為想要他們通過描繪金馬侖的風 景,捕抓農夫下田的畫面,收錄彩色燦爛的花草,与這些未經修飾的天然對話。 孩子們對登山不很興奮,主要是因為會与他們的人造玩具分開。

果然,小孩沒有耐性久坐,那奇怪樣子的花草還沒畫好,他們就要回到電視 机旁了。或拿著數碼錄像机,到處攝影,要捕抓什么,想都不用想。走在路上, 手和眼睛集中在那個會發光的溜溜球上。到農場去,看到蜘蛛,嚇得尖叫,把科 幻故事有毒蜘蛛的恐怖搬到現實,吵著要回家。同行的“网虫”友人更荒謬,帶 著筆記本電腦,雖然在海拔6,000英尺高,照樣上网,每晚与网友聊天到凌 晨二三點。跟在家里沒有兩樣。白天要睡覺,日出日落,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一 點都不為所動。這讓我覺得震惊,因為科技的過度應用和沉迷已經使太多人上癮, 生活重心顛倒,不能自拔。

科技幫助人類理解自己,人也因此崇拜和信賴它。過度的依靠和濫用科技, 降低了我們的人性,也讓人類的弱點失去控制,像核技術,最終成為全人類的夢 魘。同樣的,現在我們面對基因改造所產生的倫理問題,因為渴望使用科技突破 一切人類的極限,因此忽略可能導致的結果。

“過度迷戀科技,像靈魂被榨干,使人更想追求生命的意義”。

原載《文藝复興 》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高科技泡沫中的億万輸家排行榜 (6/20/2001)    
  • 日本IT業國際競爭力強項何在 (6/20/2001)    
  • 台灣IC設計足稱業界楷模 (6/20/2001)    
  • 業績急速滑坡 北電(Nortel)網絡頻頻裁員 (6/19/2001)    
  • 硅谷研發新熱點:電視升級為家庭娛樂中心 (6/19/2001)    
  • 康柏的手持式电脑收入将超过Palm (6/19/2001)    
  • 沿地面上的軌道發射的太空飛船 (6/18/2001)    
  • 美國企業紛紛下修財測 (6/17/2001)    
  • 复旦大學完成世界首例成人神經干細胞自體移植手術 (6/17/2001)    
  • 互聯网業收縮打擊白領階層 (6/17/2001)    
  • 美破獲軍火走私巨案 中間商替外國買導彈 (6/17/2001)    
  • 高薪白領轉眼只能領救濟 美IT失業人員措不及防 (6/16/2001)    
  • 美國傳統IT技術不再吃香 互聯網安全人才炙手可熱 (6/15/2001)    
  • 高科技產品成為緝毒警察的反毒利器 (6/15/2001)    
  • 文匯報:中共武力統一台灣 比幾十年前更艱難 (6/14/2001)    
  • 下年度教育經費預計可增115億 (6/13/2001)    
  • 惠普總裁:高科技產業短期難以复蘇 (6/13/2001)    
  • 東京股市扭轉升勢收低 尾盤高科技股賣壓湧現 (6/13/2001)    
  • 美國大學利用高科技打擊校園作弊行為 (6/12/2001)    
  • 經濟時評:美國人福份大﹐巨額減稅看好 (6/12/2001)
  • 相關新聞
    經濟時評:美國人福份大﹐巨額減稅看好
    美國大學利用高科技打擊校園作弊行為
    東京股市扭轉升勢收低 尾盤高科技股賣壓湧現
    惠普總裁:高科技產業短期難以复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