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奧林匹克景氣:可能實現嗎?

楊帆

人氣 21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7月11日訊】 日本與韓國曾經充分利用奧林匹克運動會,提高了國家聲望,振奮了民族精神,並且刺激了經濟發展。和平時期利用體育,文藝和會議賺錢,以私人和公司通過商業營銷為文化活動提供資金,已經成為國際一大衆業,這是市場化原則的一個成功。單純依靠政府撥款和社會贊助的時代已經過去,商業化使得經濟與文化形成了良性互動。

蒙特利爾陷井(Montreal Trap)

  加拿大的蒙特利爾是1976年第21屆奧運會的主辦城市。1970年該市決定申辦時,市長德拉波(Jean Drapeau)曾宣稱:”我們承諾在加拿大,在蒙特利爾,我們將向世界推出一個真正符合奧林匹克精神的,既簡樸又有品位的奧運會。”最初的預算?1.25億美元,這個預算後來完全失去控制。組委會大興土木,在城北地區開闢奧林匹克中心,新建大型主體育場、游泳館、自行車場、奧運村等,這些豪華的基礎設備耗費了鉅額財政資金。由於60年代後期西方國家經濟蕭條,物價暴漲,蒙特利爾在奧運會建設中大受影響,建築工人長期罷工,加上管理不善,經費預算大大超支,多次追加經費,工期一延再延,有的工程直到奧運會開始還沒有結束。耗資3.5億美元的主體育場的頂棚在奧運會結束數年後依然未能完工。事後,加拿大魁北克省政府成立了由高級法院法官馬洛夫(Albert Malouf)?首的調查委員會,對這屆奧運會的財政情況進行調查。1980年6月5日公佈調查報告,將這屆奧運會財政失敗歸納?:

  未確定運動會組織和設施修建的成本界限;缺乏專業知識的市長充任專案經理的角色;建築師塔利貝爾特(Roger Tallibart) 不考慮經費限制的不現實的設計;修建價值2500萬加元卻沒有什?使用價值的奧林匹克划船湖;修建價值7500萬加元的既與奧運會要求無關,會後城市也不再需要的自行車場;在主運動場建造巨型桅杆及昂貴的噴泉和人行道;未確定社會集資渠道即修建奧運村,讓組委會填補缺額;奧運會專案未經過招標;在奧運會基建費用方面給省政府以假像;工會利用了混亂局面等。

  據魁北克政府估計,這屆奧運會實際開支?24億美元,有1.6億美元將直接由蒙特利爾市納稅者交納奧運特別稅負擔。根據該市人口估算,這筆錢要到2000年才能付清。其餘的債務5.12億美元由魁北克政府財政負擔。

  一個”簡樸”的奧運會最後變?吞食鉅額資金的無底洞,成?加拿大經濟的”陷井”。

薩馬蘭奇突破非商業化原則

   奧林匹克有3條準則:非商業化,非職業化,非政治化。蒙特利爾陷阱使非商業化原則失敗,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因爲受到抵制,虧損更?巨大,總體耗資90億美元。以致無人願意申辦奧運會,1981年申辦1988年奧運會只有兩個城市。

  人們議論,只有3類國家能夠舉辦奧運會:富國美國,集權國家蘇聯,大膽的小國如韓國。但是,1984年洛衫磯舉辦奧運會,美國政府和洛衫磯地方政府都拒絕出錢。剛剛上任的奧會主席薩馬蘭奇,不得不決定採取商業化原則籌備資金。 
  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是奧林匹克營銷的轉捩點。奧林匹克運動找到了符合現代體育市場運行規律的運作方式,確定了奧林匹克營銷的基本框架。美國奧會將這屆奧運會交給私人辦。有20年商業經歷的航空公司老闆,42歲的尤伯羅斯被選中,組成了”一個私人委員會”。國際奧會別無選擇,只得聽之任之。握有大權的尤伯羅斯開始了奧運史上前所未有的商業運作。他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減少商業夥伴的數量

  當時組委會可用集資渠道只有出售電視轉播權、商業贊助和出售門票3種。以前奧運會組織者們從來沒有從這3種來源獲得7500萬美元以上的資金,而這屆奧運會的財政預算?5.13億美元,相差甚遠。組委會本著”誰獲利多誰付錢,而多付錢可獲更多利益”的商業準則,瞄準財力雄厚的超級跨國公司,將贊助商的數量減少到30多個,”每個行業裏只留最大的一家贊助公司?奧運會指定產品”,以 400萬美元的底價在兩年中迅速與30多家居於該行業中領導地位的超級跨國公司達成協定。

  使用招標制

  ?獲得最大營銷效益,組委會引進公開招標制。以奧運會飲料?例,參加競爭的有可口可樂、百事可樂、七喜等大小公司,結果實力雄厚的可口可樂公司以1260萬美元的鉅款戰勝對手成交。電視版權的出售也採用同樣辦法,人們原以?只能賣到1億美元,但經過美ABC、 CBS、 NBC、 ESPN4家廣播公司競爭後,ABC出價2.25億成交。1979年9月26日這項有史以來最昂貴的電視版權出售消息披露時,引起轟動。

  分類處理

  組委會首次將商業贊助分?3大類,每一類都授予相應範圍的專有經營權。其中包括:
贊助商,有35家公司作?”正式贊助者”簽約,成?奧林匹克的商業”夥伴”,底價4百萬美元;供應商,64家公司簽?奧林匹克供應商,如IBM提供電腦設備、AT&T修建通訊網絡、通用汽車公司提供車輛、萊維斯公司提供指定服裝,還有的幫助重修主運動場,有的提供室內自行車場等;營銷許可證,組委會收到8000份要求營銷許可證的申請,涉及到300多產品,只選了65家。
 ?此,洛杉磯奧運會獲得了豐厚的經濟收益,見下表。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經濟收入一覽表 (單位:億美元)
專案      金額    百分比
電視版權    2.368    38%
門票      1.503    24%
商業夥伴    1.225    20%
紀念幣     0.29    75%
利息及其他收入 0.882    14%
合計      6.275   100%

  洛杉磯模式在獲得成功的同時,也存在著以下不足:多出於臨時應變的需要,缺乏長遠考慮;營銷主要局限在主辦國和美國公司,尚未形成全球營銷的概念;在利益的分配中,尚未考慮到奧林匹克大家庭的整體利益;商業考慮過重,危及到奧林匹克品牌的聲譽。如奧運會聖火接力,任何人不論是小偷是暴徒,只要出3000美元,即可高舉聖火跑1公里。儘管通過這種方式集得1090萬美元,卻受到社會輿論的批評。

奧運會對舉辦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由於組織者開始按市場經濟的規律舉辦奧運會,奧運會對舉辦國的經濟發展顯示出直接的促進作用。這主要是通過以下幾方面實現的:參加奧運會的各種人員的參觀與商業活動;通信、電子媒介等方面的投入;贊助者的廣告;文化專案、展覽等活動;奧運會前的體育活動;奧林匹克場館和奧運村的運營;外來觀光者的開支;當地居民與奧運會有關的開支;奧林匹克紀念品與發售;政府收入;對當地社區長期的益處等。1984年9月美國經濟研究協會調查了洛杉磯奧運會對南加利福尼亞地區經濟的影響後發現,奧運會對這一地區的經濟促進作用高達32.9億美元,遠遠超過1962年西雅圖的世界博覽會和1982年諾克斯維爾(Knoxville)的世界博覽會。這兩次博覽會各歷時6個月,總經濟效益分別?10億和15億美元。巴賽隆納籌辦1992年奧運會時,正處於西班牙從80 年代全國範圍的經濟危機中開始復蘇的時期。籌辦奧運會明顯地加速了經濟復蘇。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給美國帶來的經濟效益在6年間(1991~1997)約?51億美元。美國經濟學家估計,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將給猶他州帶來近20億美元的收益,會使當地的餐飲業、旅館業、汽車租賃業等行業的收入每年提高10%,直到2005年。

  奧運會還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在籌辦奧運會的六七年過程中,各種體育、交通、通訊、服務等設施的營建,需要投入大量勞力。因此,奧運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舉辦國,特別是舉辦城市失業人口的壓力。如洛杉磯奧運會創造就業機會共2.5萬個,漢城奧運會給3.4萬人提供了工作。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預計會增加2.3萬個全日制就業機會。

  奧運會對市政建設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如漢城?舉辦第24屆奧運會,擴建了國際機場,整修了公路,治理了漢江,改善了城市環境、下水道和水質管理,並開展了防止公害等工作。巴賽隆納奧運會組委會計劃中最重要的一項舉措就是改善城市環境和設施,約耗資362億比薩斜塔,建成了5公里長的海濱沙灘,改造了港口,修建了兩條環形公路、兩條隧道,改建了飛機場,改建了城市的排水系統,建成了提供水、電、氣和電話服務的網路。1989~1992年,巴賽隆納的道路設施增加了15%, 綠化帶和海濱旅遊區增加了78%, 人工湖和噴泉增加了268%。

  由於奧運會具有國際性、綜合性和大型化的特點,需要全社會各個部門的參與和協作,於是也就帶動了各相關部門,特別是旅遊、電子、通訊、體育用品等產業部門的發展。

  不僅如此,舉辦奧運會還?一個國家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提供了難得的機會。韓國由於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其國際形象得到極大改善。隨之而來的是進出口貿易擴大,經濟、技術交流加速發展,國際信用評價部門對韓國的信用評價指數也相應提高。

奧林匹克營銷

  指國際奧會等奧林匹克組織?了獲得用於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各種資金,利用奧運會及奧林匹克標識所進行的各種商業活動。

  奧林匹克營銷包括出售奧運會電視版權、奧林匹克標誌產品專營權、經營許可證、門票、紀念幣和紀念郵票等。

  國際奧會進行奧林匹克營銷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確保奧林匹克運動經濟上的獨立性,以促進其在全球的發展;
  2.?制訂一個持續的、長遠的營銷計劃打下基礎;
  3.保證奧林匹克運動所有成員(奧運會組委會、國家奧會及其大洲組織、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公平的利益分配,?發展中國家提供支援;
  4.保證世界各地觀衆能免費觀看奧運會;  
  5.減少奧運會商業化不可控性,維護奧林匹克理想;
  6.鼓勵營銷夥伴對奧林匹克主義和奧林匹克理想的支援。

奧林匹克營銷的發展過程:

  1896年雅典,首屆奧運會組委會面臨嚴重經濟困難,希臘慈善家阿維羅夫無償提供重資修建體育場。一些公司如柯達(Kodak)也提供資金,以取得在紀念品上作廣告的權利。1900年巴黎、1904年聖路易、1908年倫敦,連續三屆奧運會均與世界博覽會合在一起,以促進國際貿易的開展,奧運會的開支由博覽會支付。

  1912年斯德哥爾摩,約10家公司獲得在奧運會上攝影和出售紀念物的營銷權,一家公司獲准用地秤?觀衆稱體重以獲利。這屆奧運會還發售了彩票。收入的41%來自出售門票和秩序冊等。這屆奧運會全部開支?68萬美元,沒有出現赤字。

  1920年安特衛普,組委會試圖與國際花展合作,未果。出售攝影和電影權未成功,政府發行三枚一套的奧運會郵票。儘管奧運會秩序冊印滿了各種廣告,觀衆不得不小心翼翼在廣告堆中尋找賽事資訊,但這屆奧運會仍出現了赤字。

  1924年巴黎奧運會,政府和巴黎市提供50%的經費;組委會將奧運會正式的影片生産權和銷售權簽給一個商業公司,許多經營權交給社會各界,在運動場中和周圍廣告招牌清晰可見,這也是奧運會場地裏僅有的一次廣告。
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接受國內外的捐贈、出售門票和出售與奧運會有關的各種商品營銷權的收入占到開支的60%。由於贊助商過多,組委會作出前所未有的決定,對奧運會的標誌和相關標誌進行註冊並獲得版權。特許營銷權擴大到餐飲業,允許在運動場開餐點。可口可樂公司開始其長達70多年的奧運會營銷。

  國際奧會規定,運動場及其建築不許有廣告。
  1932年普萊西德湖,組委會允許商家利用這屆冬奧會作廣告,以換取商業公司的服務。美國西海岸沿線商場的櫥窗上多有奧運會的廣告,許多全國性的廣告商也以這屆冬奧會為題目進行其1931~1932年冬季廣告宣傳。
  同年,洛杉磯奧運會的運動場由私人企業擴建。奧運會組委會的正式報告中直言不諱地宣稱:”加利福尼亞處理這屆奧運會的方式是典型的充滿活力的和金錢取向的。”組委會主席法默(Zack Farmer) 事後說道:”1932年的奧運會是第一次十分成功的奧運會……我們不僅組織了一次精彩的奧運會,而且從中獲利。”奧運村的運動員住房,在運動會後被拆除,賣給了建築公司。

  1952年赫爾辛基,首次試圖制訂一個國際營銷計劃:由11國的18個商家提供物資和服務,包括從運動員的食物到獲獎者的鮮花。

  1956年墨爾本,由於地理距離遠,各種經營權的出售僅占全部收入的4%。

  1960年羅馬,贊助商和供應商擴大到提供各種主要設備、服務和借貸的46個國家和國際公司,以及羅馬一些經營許多小商品如香水、巧克力、牙膏、肥皂、奧運會場點地圖的商販。

  1964年東京,組委會在1960年12月成立了自己的營銷機構-奧林匹克發展基金會(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the Olympic Games),進行了23次商業活動,營銷公司數增加到250個,共集資1690萬美元,其中”奧林匹亞”(Olympia)牌香煙使組委會獲100多萬美元收入。

  1968年墨西哥城,除電視轉播外,組委會從各種渠道進行了集資:許可證、專營權、物資、服務,占其收入的60%。組委會49%的運行經費來自商業開發(約2000萬美元),占奧運會全部開支的11%。

  1972年慕尼黑,私人廣告商首次作?持營銷特許證的仲介人進行活動,出售使用正式標誌特許權,有若干種特許證和廣告協定供選用。奧運會吉祥物出現,發特許證給私人公司使用該形象營銷產品。國際奧會與組委會聯合保護奧林匹克標誌的商業開發。1966年起,一些商家非法製造奧林匹克紀念章。

  1976年蒙特利爾,組委會提出自籌資金的目標,在47國有分支機搆的628個公司與組委會簽了合同。其中42家各贊助5萬加元。最後虧損近10億美元。

  1980年莫斯科,組委會與在40國營銷的19家公司簽了合同。4年間共發放6972張奧林匹克產品生産證,生産了17500種物品。此外,還有17國的商家的1633種奧林匹克商品獲准在此出售,僅以吉祥物”米莎”?標誌的,就有145個商家250種產品,總收入達1090萬元。

  1981年薩拉熱窩,組委會簽署了國內外447個合同。

  1984年洛杉磯,奧林匹克營銷的轉捩點,首次完全由私人企業組織,以完全商業化的方式組織這屆奧運會,獲得前所未有的經濟效益,盈利2.22億美元。

  1985年,國際奧會開始實施第一期(1985~1988)奧林匹克營銷計劃,167個國家奧會有154個(92%)參與實施,該計劃獲9500萬美元。

  1988年,國際奧會開始實施第二期(1988~1992)奧林匹克營銷計劃,該計劃結束時獲1.75億美元,172個國家奧會中有169個參與(98%)。

  1992年,國際奧會開始實施第三期(1992~98)奧林匹克營銷計劃,進一步明確了國際奧會、奧運會組委會和各國奧會各自在營銷中的權利,對廣告的條件做了具體規定,開始更?複雜的營銷組合,全球範圍的營銷夥伴由12家降?11家,每家的贊助範圍?2500~4000萬美元。

  1994年利勒哈默爾,冬奧會電視版權與營銷計劃收入超過5億美元,創造了冬奧會的歷史紀錄。營銷許可證收入?預計的3倍。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完全依靠社會集資,主要來源?電視版權、商業贊助和門票收入。其中共售出門票1100萬張,銷售額超過1984年洛杉磯和1992年巴賽隆納門票收入之和,占組委會全部收入的26%。

  1997年,國際奧會開始實施第四期(1997~2000)奧林匹克營銷計劃。同年12月2日,國際奧會與世界體育用品聯合會就採用奧林匹克經銷規則簽署了協定,以加強兩個組織間的密切合作。該規則包括針對世界體育用品聯合會及其會員在涉及到與奧林匹克有關的活動時的詳細指標。

  1998年長野冬奧會,營銷獲得5億美元收益,超過原來預期的5倍。

  1998年12月15日國際奧會和國際體育與休閒設備協會簽定協定,決定成立雙方的聯合工作組,開發合作計劃。

奧林匹克品牌  

國際奧會用於營銷的產品是奧運會。

  經過百年發展,奧運會有著良好的經久不衰的社會形象,已經樹立了其獨特的品牌。公衆對奧運會、奧林匹克選手和奧林匹克理想評價很高。奧運會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高於世界頂尖的商業公司。奧林匹克作?一種人道主義的品牌,已與紅十字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一樣得到人們同樣的尊敬。奧運五環和其他奧林匹克標識是奧林匹克品牌的標誌。

  國際奧會清楚地認識到,奧林匹克品牌是奧林匹克營銷的基石,因此不斷強調不要單純為開發經濟來源而營銷,每一個營銷專案都要考慮到對奧林匹克形象的影響,要有助於完善奧林匹克形象,而不能使這種形象平庸。營銷計劃在確保奧林匹克大家庭經濟獨立的同時,要有助於喚起人們對奧運會的注意,要確保奧林匹克運動的基本原則。這種強烈的品牌意識為林匹克組織提供了處理營銷活動的指標,?贊助商設置了設計其營銷活動不應逾越的界限,為大衆傳媒提供了轉播奧運會時應採取的基調。

奧運會電視版權

  通過電視對奧運會進行轉播開始於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共播出138小時,有16.2萬觀衆。1948年倫敦奧運會時,英國廣播公司付給組委會1000幾尼(相當3000美元)獲得電視版權,共播出64小時,倫敦周圍50英里範圍約50萬人觀看了轉播。1958年,電視版權列入《奧林匹克憲章》。憲章第49款寫道:”經國際奧會批准,該權力由組委會出售,並依照國際奧會的指示對收入進行分配。”

  1960年羅馬奧運會首次對歐洲18國實況轉播,1964年東京奧運會開始衛星全球實況轉播,從此改變了人們觀看奧運會的方式,出售電視版權的重要性大大增加。1972年,東京奧運會成功進行了衛星轉播,各廣播公司需要量加大,日本的NHK公司全面製作電視資料,以供各廣播公司根據自己的需要選用。1992年巴賽隆納奧運會首次在若干國家採用了多層次結構的電視營銷方案,主要廣播公司可向有線或衛星廣播公司發放分許可證,播放額外的節目。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電視轉播覆蓋了214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觀衆196億人次。1994年利勒哈默爾奧運會電視轉播覆蓋率比上一屆增加40%,由86國擴至120個國家和地區,並首次正式在非洲轉播,累計觀衆達107億人次。1998年長野冬奧會將電視轉播覆蓋範圍進一步擴大到180個國家和地區,並首次在澳大利亞實況播出。長野冬奧會還創造了多項第一,如首次發放名?”奧林匹克榮耀”的70毫米影片,提供長達500小時的錄影鏡頭、三維高清晰度電視轉播等。

    奧運會電視轉播收入增加狀況(單位:百萬美元)

夏季奧運會電視版權出售狀況
時間 舉辦城市 電視轉播收入(美元:億)
1980 莫斯科 1.01
1984 洛杉磯 2.87
1988 漢城 4.03
1992 巴賽隆納 6.36
1996 亞特蘭大 8.95
2000 悉尼 13.18*
2004 雅典 14.82*
2008 ? 16.97*

     注:*?預計數位。

冬季奧運會電視版權出售狀況
時間 舉辦城市 電視轉播收入(美元:億)
1980 普萊西德 0.21
1984 薩拉熱窩 1.03
1988 卡爾加裏 3.25
1992 阿爾貝維爾 2.92
1994 利勒哈默爾 3.53
1998 長野 5.13
2002 鹽湖城 7.48*
2006 都靈 8.32*

     注:*?預計數位。

  1995年,國際奧會開始實施長期電視版權銷售戰略,將一屆一屆的零售改若干屆奧運會的聯合銷售,與一些大廣播公司簽訂長期合同,將奧運會電視版權的出售時間範圍擴大到2008年。其好處在於:為避免市場波動影響,提高經濟收入的可靠性;為有利於奧運會主辦者制定更為切實的計劃;為使廣播公司有長期打算,提供更高質量的轉播;為強化贊助商、廣播公司和奧林匹克大家庭之間的聯繫。1995年6月以來,國際奧會已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中美和南美、中東、歐洲地區簽署了至2008年的51億美元的電視轉播合同。

  國際奧林匹克營銷計劃(International Olympic Marketing Program)
  80年代中期以前,電視版權是奧林匹克運動的主要收入,1980年占其總收入的95%,而且其中85%來自美國的廣播公司。?了防止廣播公司以此進行要挾,危及奧林匹克運動的利益,國際奧會在1981年12月成立了新財源委員會,於1985年2月通過了”國際奧林匹克營銷計劃”的實施目標與原則。1985年3月28日國際奧會與設在瑞士的國際體育和餘暇營銷公司(International Sports and Leisure, ISL) 簽訂協定,開始實施該計劃,即著名的”TOP”計劃。該計劃以4年的奧林匹克周期?界,已經連續實施了3期,即TOP I(1985~1988)、TOP II(1989~1992)和TOP III(1993~1996)。目前正在實施的是1997~2000年的第4個奧林匹克營銷計劃(TOP IV),第5期計劃(TOP IV)也已經起動。具體實施該計劃的公司由原來的國際體育和餘暇營銷公司改?設在美國俄亥俄州的梅裏迪安管理公司。參加該計劃的均?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

  奧林匹克營銷計劃取得明顯效果,標誌是電視版權收入在總收入中的比例下降。1993年6月,電視收入第一次低於總收入的50%。今天,儘管奧運會電視版權出售價格在不斷上升,如美國購買亞特蘭大奧運會電視版權的付費?1980年8倍多,占總收入的比例不到25%。整個電視轉播的收入在奧林匹克全部收入中不到50%。奧林匹克運動開始有了一個多元而穩定的經濟基礎。

奧林匹克營銷夥伴計劃(TOP)實施狀況
名稱
實施期限 第1期(TOP I)
1985~1988 第2期(TOP II)
1989~1992 第3期(TOPIII)
1993~1996 第4期(TOPIV)
1997~2000
世界範圍的贊助商 9個 12個 10個 11個
計劃創收 >8000萬美元 1.4億美元 3.5億美元 3.5億美元
實際收入 9400萬美元 1.75億美元 3.5億美元以上
國家奧會參與率 154/167 (92%) 169/172 (98%) 197 (100%) 197(100%)
  
奧林匹克贊助商  

贊助商分?:
1.奧運會全球贊助商(Worldwide sponsors of the Olympic Games);
2.國際奧會贊助商(Sponsors of the IOC):
3.冬季奧運會贊助商(Sponsors of the Olympic Winter Games);
4。夏季奧運會贊助商(Sponsors of the Games of the Olympiad);
5。國家奧會贊助商(Sponsors of the NOCs);
6.奧林匹克代表團贊助商(sponsors of the Olympic Teams)。

  奧運會全球贊助商的投入最多,每個公司約2500~4000萬美元,除提供資金支援,還提供重要技術服務。這些商業夥伴對奧運會鉅額投入主要是?取得附有奧林匹克標識產品的專營權。持續4年一度的整個奧林匹克周期。商家還可得到以下回報:

  良好的公衆形象;奧運會期間的款待;廣告與促銷機會,奧運會電視轉播中的廣告優先權;網點經營權、櫥窗機會;隱性的營銷保護;知名度。

  該計劃提供的收入占奧林匹克總收入的30%。參加第4期奧林匹克營銷計劃的贊助商11個跨國公司是:
可口可樂公司(Coca-Cola),營銷非酒精飲料。

  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營銷資訊技術,並為奧運會組委會提供500名技術專家,解決資訊技術問題,設計並維護奧運會在因特網上的網址。如獲得極大成功的長野冬奧會的網址和悉尼奧運會網址都由該公司設計。
約翰·漢考克公司(John Hancock Life Insurance/Annuities),經營除澳大利亞以外各地的人壽保險。

  柯達公司(Kodak),營銷膠捲,影像器材。

  麥當勞(McDonald’s),經營食品零售,在奧運村、主新聞中心、廣播中心及奧運會比賽場點設置餐飲點。

  松下電器公司(Panasonic),營銷聲像器材。

  三星公司(Samsung),營銷無線通訊器材。

  體育畫刊(Sports Illustrated/Time),營銷出版物。

  UPS:快件投遞、包裹傳送。

  維薩信用卡公司(Visa),購物付費服務(信用卡等)。

  施樂公司(Xerox)文件印刷、加工等。

              國際奧會供應商  

主要在航空、公路交通和電信領域。

  賓士公司(Daimler-Benz),負責奧運會舉辦國以外的世界各地的交通,為國際奧會在瑞士的活動和世界各地的會議提供交通供應。該公司通過奧林匹克團結基金,在5年內(1996~2000)給發展中國家的奧會提供50輛麵包車,作?其對體育事業的一種援助。

  漢莎公司(Lufthansa),國際奧會確認的空中交通運輸者,為國際奧會秘書處和各專門委員會活動提供服務。該公司的航班上有關於奧運會的出版物,航班廣播中有奧林匹克資訊。
兄弟公司(Brother),在日本名古屋,經營打字機、標簽系統。
美津濃(Mizuno),為國際奧會提供服裝和裝備,管理人員。

營銷許可證  

  指國家奧會和奧運會組委會發放給商家,准許其在產品上使用奧林匹克標識的證明文件。獲得該證的商家需將其產品10~15%的營銷額上交國家奧會和奧運會組委會。許可證主要用於紀念品領域,如鑰匙鏈、裝飾品、汗衫、遮陽帽等。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盛行紀念胸針,1988年第15屆冬奧會,68家公司投標競爭奧運會胸針的專營許可證,由加拿大多米尼翁公司以80萬美元獲得。

  奧林匹克許可證計劃一般是短期的,僅限於奧運會主辦國。在籌備2000年悉尼奧運會期間,國際奧會和悉尼奧運會組委會決定將獲准的各種產品推向世界市場,在100多個國家銷售。產品營銷額為10億美元,國際奧會與奧運會組委會可獲5000~6000萬美元的收入。。

奧運會門票  

在奧運會總收入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小。門票一般由組委會的銷售公司負責,多以預售為主,其益處包括以下幾點:為國外觀光客提供機會;避免不能滿席帶來的經濟浪費;為主辦地提供一種形象宣傳;有時可為集資進行義賣。門票往往提前二、三年進行,門票外銷一般通過各國國際旅行社進行。

  銷售採取套票和單項票兩種形式。套票又有兩種:一是”大套票”,即開幕式、閉幕式及所有比賽完整的一套票;二是”小套票”,即某一專案全部比賽場次的門票,或若干項比賽組合的套票。

  門票價格需上報國際奧會。由於比賽場地的設施條件、觀衆的觀賞興趣和比賽的激烈程度等因素不同,各項比賽門票價格有差別。同一專案不同場次的門票價格亦有較大差別。近20年,奧運會門票價格變化不大。如巴賽隆納奧運會平均票價20美元,高於漢城、莫斯科和蒙特利爾奧運會,但低於洛杉磯、慕尼黑和亞特蘭大奧運會。洛杉磯奧運會平均票價?32美元。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共售出約1100萬張門票,平均票價40美元。悉尼奧運會有500萬張門票(占總銷售門票的52%)在澳大利亞國內銷售,其中350萬張價格在60澳元以內;150萬張價格在10~19澳元之間,主要發售物件是學校和社會福利團體。

  奧運會門票發售數量比較
   奧運會 雅典 1896年 墨爾本 1956年 亞特蘭大 1996年 悉尼 2000年
   天數 5 16 17 17
   運動大項 6 16 26 28
   運動小項 32 151 271 296
   參賽國 13 67 197 200 (預計)
   運動員(人) 311 3,178 10,332 10,000 (預計)
   門票數(張) 60000 (估計) 134萬 1100萬 9600萬

  (資料來源:國際奧會網址)

奧林匹克紀念幣  

  西元前425年古希臘奧運會時就出現了紀念優勝者的銀幣。1951年芬蘭人首開現代奧運會紀念幣的先河,這也是一種無需增加稅收而集資的巧妙辦法。芬蘭政府發行了面值500芬蘭馬克的銀幣19000枚。1964年奧地利為因斯布魯克冬奧會發行了面值50先令的鎳質紀念幣。同年日本為東京奧運會發行了面值分別為100日元和1000日元的兩種紀念幣。70年代以來,奧林匹克紀念幣成為奧運會組委會一種重要的集資手段。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從每枚銀合金紀念幣中獲得7馬克的收入,總計達2.06億美元。1976年蒙特利爾奧運會,加拿大發行了100萬枚金幣和2500萬枚銀幣,收入1.25億美元。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由於貴金屬市場價格不穩以及一些國家抵制奧運會,發行奧林匹克紀念幣的計劃受挫。1988年漢城奧運會紀念幣重新成?熱銷貨。同年,加拿大卡爾加裏冬奧會發行14萬枚金幣、340萬枚銀幣。1990年國際奧會決定實施國際性的”奧林匹克紀念幣計劃”以慶祝奧運百周年。參與該計劃的有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奧地利和希臘5國。在1992~1996年期間,這5國依次各發行1種金幣和2種銀幣:1992年加拿大首先發行紀念幣,題爲”更高、更快、更強”;1993年澳大利亞紀念幣的標題是”參加、友誼、平等”;1994年法國以”首屆奧林匹克大會”為題發行紀念幣;1995年奧地利紀念幣的標題是”美術、音樂、體育”;最後是希臘1996年發行的題?”古代奧運會”的紀念幣。這樣,以奧林匹克運動的重大事件、主題或思想為線索,組成一個完整的紀念幣系列。該專案在1996年12月結束時在世界各地售出9萬枚金幣和50萬枚銀幣,銷售額為4800萬美元。

  悉尼奧運會實施頗具新意的紀念幣計劃。包括28種價值5澳元的鋁銅合金幣,表示參與悉尼奧運會的28個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24種貴金屬紀念幣,其中8種為價值100澳元的金幣,表示體育精神;16種價值5澳元的銀幣,象徵著奧運會所代表的和平、文化和諧及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種種特點。

奧林匹克紀念郵票  

  1895年,首屆奧運會缺乏完成射擊場、自行車場、船塢等最後幾個場地的資金。希臘政府以古希臘奧林匹克競技為題,設計了8種圖案共12枚一套的奧林匹克紀念郵票。這套最早的奧運會郵票,設計新穎,頗具特色,籌集到必要的資金。1920年安特衛普奧運會開始,奧運郵票發行成?慣例。1928年阿姆斯特丹奧運會開支的1.5%來自發行紀念郵票。1928年葡萄牙通過強制在國內發行紀念郵票3天,以取得用以支付其代表團參加奧運會的經費。1992年有137個國家發行了印有奧運五環標誌的123萬枚郵票。各國發行的奧林匹克紀念郵票數千種。奧林匹克紀念郵票在設計上強調舉辦國的風俗人情、文化特色以及本國優秀運動員的動作造型,注重奧運會知識介紹,常見的有會旗、會標、吉祥物、火炬、比賽場館、運動專案等的圖案。

奧林匹克標誌產品專營權  

  是指在一定範圍內,同一種產中只允許一個廠家在其產品上使用奧林匹克標識進行銷售的專門權利。這是國際奧會利用奧林匹克的無形資產進行商業開發的一種方式。奧林匹克五環標誌具有世界性辨識特徵,每屆奧運會的會徽和吉祥物也是廣大觀衆的喜愛之物,廠家在自己的產品上印上這些標誌,可提高知名度,增加產品的信譽。購買了奧林匹克五環標誌和會徽、吉祥物圖案使用權的廠家用這些標誌裝飾自己的產品,稱?”奧林匹克標誌產品”。

  紀念幣、紀念章,小件紀念品銷量極大,有利可圖,組委會出售專利集資。從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盛行紀念胸針交易,到1988年第15屆冬奧會時達到高潮,68家公司投標競爭奧運會胸針的”標誌產品專營權”,加拿大多米尼翁公司以80萬美元獲得專營權許可。

  奧林匹克標誌產品專營權的出售與廣告收入、廠商贊助是很難截然分開的。廠商的贊助往往伴隨一些要求,如廣告上的企業形象宣傳,奧運會贊助往往排斥這種形式,至今我們在奧運會的比賽場館還見不到如世界盃足球賽等大型運動會常見的場地廣告牌。奧運會贊助商更多的是位顯示某種實力,贏得某種公關好處。

奧林匹克廣告

  第1屆奧運會組委會的成績公告冊上,印製了美國柯達公司生産的感光材料和照相器材產品,以後百年奧運史,柯達公司一直是奧林匹克運動的商業夥伴。1964年第18屆東京奧運會,日本使用通信衛星首次向全世界進行了實況轉播,以體育競賽?載體的奧林匹克廣告開始走紅。1988年第24屆漢城奧運會,有140個國家和地區的226家電視臺進行了16天的現場直播,有30億人收看了開幕式,電視觀衆40億人次;1992年第25屆巴賽隆納奧運會,專門新建了奧運電視臺,創實況直播奧運會98%的比賽的記錄,35億電視觀衆收看了開幕式。

  為了維護奧林匹克運動良好的社會形象,國際奧會對商業廣告作出了嚴格限制。《奧林匹克憲章》明確規定,在體育場和其他被看作是奧林匹克場所一部分的比賽區及其上空不准有任何形式的廣告宣傳。在體育場或其他比賽場所不准有商業設備和廣告牌。為了防止商家利用運動員的著裝和運動器械做廣告,國際奧會規定:頭部裝備(如帽子、頭盔、太陽眼鏡、護目鏡)、手套和鞋上的廠商標識不能超過6平方釐米;衣著用品(如T恤衫、運動短褲、運動衫、長運動褲)上的廠商標識不能超過12平方釐米;運動器材上廠商標識不能大於比賽時顯露面積的10%。廠商標識在每件衣著用品和器材上的出現不應超過1次。運動員使用的號碼布不可顯示任何宣傳,且須帶有組委會的奧林匹克徽記。違反上述規定的運動員將被取消參賽資格並撤銷註冊。奧運會組委會簽訂的具有任何廣告成分,包括使用奧運會徽記、吉祥物的權利和許可權的一切合同,符合《奧林匹克憲章》並遵照國際奧會執委會的指示才能生效。憲章還規定,奧運會組委會自其承辦的奧運會開幕前2年起,所有與它簽訂合同的自然人和法人都應回避一切與該屆奧運會有關的各種廣告活動。除了1924年巴黎奧運會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允許在比賽場地裏做廣告,人們在奧運賽場上看不到其他國際大賽中比比皆是的廣告。有關的廣告只能在賽場外和電視上才能看到。

  體育比賽是最好的電視直播內容,充分發揮電視的各種能力和技術,吸引了大量觀衆,他們都是廣告商眼中的消費者。體育比賽中的各種間隙也是廣告的絕好時機,這是其他電視節目所缺少的。

國際奧會財政體系  

  是國際奧會作為瑞士聯邦法律承認的、具有法人資格的、無限存在的社團組織,其帳目是由有聲譽的國際審計公司普賴斯瓦特豪斯·庫帕斯(Pricewaterhouse Coopers)審計的。該公司依照通常的國際審計標準作年度審計,每年提交國際奧會全會批准。國際奧會的財政計劃周期是按4年一度的奧林匹克周期安排的,每個周期以奧運會年的12月31日為結束日。

  國際奧會的主要收入來自奧運會,奧林匹克周期前3年支出大於收入,奧林匹克年收入大於支出。1992年後,冬奧會與夏季奧運會交替舉行,國際奧會財政收支的節奏相應變化。

  國際奧會收入來自:出售奧運會的電視版權、國際奧林匹克營銷計劃、奧運會組委會在其舉辦地營銷計劃、供應商和營銷許可證、從投資資金中獲得的利息。

1997~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各項收入比例
收入來源 百分比
電視版權 50
奧林匹克營銷計劃(TOP) 36
門票 11
營銷許可證 2
紀念幣 1

國際奧會的開支:

  功能性開支。雇員傭金、出版物、公共關係、外部的服務(包括法律、審計和諮詢費用)、差旅費、召開全會和各專門委員會會議費用、貨幣貶值及金融業務開支以及其他功能性開支。

  預算外撥款。包括奧林匹克博物館、研究中心、國際體育仲裁理事會、世界奧林匹克選手協會和收藏者協會,撥往奧林匹克基金的資金。專項開支。

  與奧運會有關的費用,評估申辦城市、選定舉辦城市、協調委員會,專家組(財政、交通、安全、技術、體育等),國際奧會的工作費用;每年援助體育組織,包括殘疾人體育和大衆體育;各種資助,如人道主義援助、世博會的國際奧會展廳、網址、文化活動、保護環境、電視資料、審計工作等。
收入再分配。國際奧會是非盈利的組織,經濟收益用於奧林匹克運動。國際奧會將其收益的一半給夏季和冬季奧運會組委會,使它們得以在7年時間內?舉辦奧運會準備好各種硬體和軟體設施。

奧林匹克營銷夥伴計劃(TOP)收入分配狀況
名稱
實施期限 TOP I
1985~1988 TOP II
1989~1992 TOP III
1993~1996 TOP IV
1997~2000
 

  收入分配: 漢城組委會 44% 巴賽隆納組委會36%  亞特蘭大組委會36%  悉尼組委會33% 卡爾加裏組委會20% 阿爾貝維爾組委會 18% 利勒哈默爾組委會14% 長野組委會17% 各國奧會  22% 各國奧會  20% 各國奧會  20% 各國奧會  20% 美國奧會  12% 美國奧會18.5% 美國奧會20% 美國奧會20% 國際奧會  2% 國際奧會7.5% 國際奧會10% 國際奧會10%

2002年以前,電視版權收入60%分配給奧運會組委會,40%由國家奧會、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和國際奧會3家分。

  2004年以後,奧運會組委會得到電視版權的收入將由60%降為49%,這種改變的目的是使更多的經費用於促進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而不是用於主辦城市長期的市政建設。當然,由於電視版權售價的上升,主辦城市分得的金額數量仍然呈增加趨勢。

1989~2000年,各國奧會和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從國際奧會獲得財政支援的具體金額見下表。

國家奧會從國際奧會獲得的財政支援(美元:億)
  奧林匹克周期        經 費 來 源  合 計
 奧林匹克團結基金 奧林匹克營銷計劃(TOP)*
1989-1992
(阿爾貝維爾/巴賽隆納)  0. 516 0.35  0.866
1993-1996
(利勒哈默爾/亞特蘭大) 0.809 0.57  1.379
1997-2000
(長野/悉尼) 1.219 0.70  1.919

  注:*奧林匹克營銷計劃一欄不包括分給美國奧會與主辦國奧會的份額。

夏季奧運會專案28個國際單項體育聯合會從國際奧會獲得的財政支援
奧林匹克周期 財政支援金額
(美元:萬)1992 (巴賽隆納) 3760
1996 (亞特蘭大) 8660
2000 (悉尼) -

冬奧會專案7個國際單項體育聯會合會從國際奧會獲得的財政支援
奧林匹克周期 財政支援金額
(美元:萬)
1992 (阿爾貝維爾) 1700
1994 (利勒哈默爾) 2030
1998 (長野) 5030

   各國奧林匹克代表隊參加奧運會時得到旅費援助及在奧運村的免費食宿也是相當可觀的間接財政支援。長野和悉尼是首次?所有參賽運動員提供國際旅費的運動會。這筆費用長野約?200萬美元,悉尼?2500萬美元。此外,它們還向所有運動員和官員提供免費食宿,長野?300萬美元,悉尼?2000萬美元。這些都是國際奧會收入再分配的主要組成部分。

商業化的意義和限度

  奧運會對於舉辦國經濟的促進表現在:

  1.提高舉辦國知名度,強化民族意識。
  2.促進舉辦國消費增長。
  3.增加就業機會和提高收益。
  4.促進城市體育設施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
  5.促進旅遊業和商業貿易的發展。蒙特利爾運動會,外國參觀者17萬人,本國觀衆313萬人。漢城奧運會外國遊客24萬人,與旅遊有關的收入14億美圓,誘發收入效果?2。27億美圓。
  6.促進高科技發展,高科技?體育運動減少了糾紛,支援了公平和公開的裁判。

  第26屆奧運會女子100米決賽,錄像未能判斷第一名,是電腦顯示第一名比第二名相差0。5釐米。第25屆奧運會男子100米冠軍克裏斯蒂被電腦顯示搶跑
0.86秒。

  體育運動是高科技產品的巨大實驗室。穿仿海豚服裝的游泳運動員與全裸的運動員比賽,阻力要小9%。撐杆跳高用竹竿可跳4米,用鋁合金竿可跳5米,用玻璃纖維竿可跳6米。精密儀器能夠測出游泳池裏放入一粒砂糖,已經用於檢測興奮劑,精密度達到10的11次方。資訊技術,生物遺傳工程,分子生物學,雷射技術,新型材料,生物物理學的發展,將?體育運動開闢更加廣闊的空間。奧林匹克運動也?科技創新創造了需求和動力。
經濟功能的負面效應表現在:

  1.濫用興奮劑:經濟因素是爭奪名次,以出大名,發大財。
  2.過分商業化:使運動專案出現兩極分化,?了商業利益犧牲體育利益。?了追求電視收視率,滿足每個廣播公司的需要,許多比賽安排在美國的黃金時間。
  3.超大規模豪華。
  4.金錢挂帥在某些方面造成惡劣影響。美國廣告公司?了轉播效果,將馬拉松線路設計?名勝古?之間,每秒鐘廣告收費50萬美圓。線路上下陡坡極多,稱?”歷史上最惡劣的馬拉松線路”。比賽中最好的觀衆席位完全被贊助商所占。洛衫磯奧運會出售火炬接力路線,每公里3000美圓,不管什?人,有錢就行。都損害了奧林匹克的名聲。

  奧林匹克商業化的根本基礎是它長期的歷史聲譽,已經形成巨大的無形資產。但是商業化卻能夠在數十年內毀掉奧林匹克的名聲,就象中國最?智慧的”易經”,經過數千年不斷被江湖術士作?算命賺錢的工具,而被毀了名聲一樣。因此,商業化必須有規則,有限度,有利於奧林匹克精神的發揚。如果一個城市?了在奧林匹克中賺錢而不擇手段,一個運動員?了拿獎金而服用興奮劑,一個裁判或者評委?了利益而不能公平裁判,那麽必須有嚴格的規則和全世界觀衆的監督,而把他們及時揭露和清除。

為北京申奧算帳

  一個城市能夠承辦規模巨大的奧運會,說明它已經具有相當的國際化水平和組織能力,也可以說是一個國家在和平發展時期,國際地位和經濟發展比較成功的一個標誌。因此,北京在1993年申辦失敗以後,仍舊要申辦1998年奧運會。毀譽職工這樣的國家來說,市場經濟並未完善,北京市的環境和服務也存在許多問題需要進一步發展和改進,這些發展和改進單純依靠市場和政府一般性推動,效果有限。比如北京市的服務態度常年不好,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如果有外部刺激如奧運會申辦成功,必然對北京市的建設?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並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全國的經濟發展特別是人氣的振奮,社會消費的高漲和投資的信心。

  大多數中國人特別是北京人,希望申辦成功,是看重了它的社會影響,經濟效果,特別是把北京和中國置於全世界所關注的地位,這對於一個國家,民族,城市和個人,都是值得自豪,興奮和激動的。

  北京市總的承諾是把2008年奧運會辦成一次”綠色奧運、人文奧運、科技奧運”,這是我們的申奧理念。綠色奧運,指我們希望奧運會做到人和環境的和諧,要辦一次對環境有很大促進的奧運會。人文奧運強調以人為本,體現個性化,能夠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促進奧林匹克精神更廣泛地傳播。科技奧運,是在場館和奧運村建設以及通訊、交通和日常使用的設備方面,運用當代的高新技術如數位技術、網路寬帶技術、環境技術、節能節水技術等。概括為三句話:保證提供最好的體育場館,保證提供最優美的環境,保證提供最方便的服務。

  北京市的目標是:提高奧林匹克品牌,遵守所有的規定,向贊助商提供最大的市場開發機會,實現市場開發收入。門票收入目標是:實現高上座率,保證中國公衆可以買到門票觀看比賽,向運動員提供門票,向奧林匹克大家庭和贊助商提供門票。

  殘奧會的市場開發工作將由北京奧運會組委會,即北京殘奧會組委會和中國殘奧會共同制定執行。提供全面支援,滿足殘奧會的所有要求,尊重殘奧會全球市場開發計劃,宣揚殘奧會精神,實現殘奧會的市場開發收入。

奧運會給北京帶來的收入

一.直接收入
1.電視轉播權,
2.國際奧會的合作夥伴計劃,
3.中央和北京政府補貼,4.組委會贊助商,
5.特許經銷商,
6.奧林匹克紀念幣和郵票,
7.門票收入,
8.捐贈資產處置。

  國際奧會與各大公司的簽約已經到了2008年,(PTO)計劃4年的合同金額?5-6億美圓,北京將得到10億美圓左右的分成。按照1997~2000年奧林匹克運動各項收入比例計算一下北京舉辦奧運的收入,大約30億美圓。

收入來源     百分比  億美圓
電視版權      50    13。5
奧林匹克營銷計劃  36    10
門票        11     3
營銷許可證     2     6
紀念幣       1     0。3
總數              30

二.間接收入。參考漢城1988年奧運會收入比例。按照北京電視轉播權13。5億美圓,占25%推算,總收入為54億美圓,450億人民幣。
 

         漢城                     北京
1.現金捐贈和出售公寓補貼3。554億美圓,占25%     13。5億美圓
2.電視轉播權3。32億美圓,25%             13。5億美圓
3.出售紀念幣和紀念章1。998億美圓,15%        8億美圓
4.彩票收入1。758億美圓,13。2%            7億美圓
5.市場開發收入1。055億美圓,8%            4。32億美圓
6.出售公寓傭金1。6105億美圓,12%           6。5億美圓

  總計:132955億美圓。                  54億美圓

  漢城奧運會直接投資15億韓元,間接投資17億韓元。

  

 三.舉辦城市及全國的派生收入包括:

  1、食宿:

  奧運會期間有大批運動員、體育官員、記者、觀衆等各類人員雲集舉辦城市,提供充裕的住宿條件並保證優質的客戶服務成爲主要挑戰之一。北京70家飯店承諾提供22322間客房,承諾了各個星級飯店的最高價。2008年奧運會的住宿條件是有充分保證的,飯店價格將得到有效的控制。

  2.特種服務:如飯店的總統包間,特種參觀遊覽等,只要是稀缺資源,都可以收取超標準的高價格。

  3.旅遊觀光

  根據經驗,奧運會舉辦城市被確定後會立即成?全世界關注的熱點。世界各地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會蜂擁而至,使城市生活用品和生活服務的需求急劇增加,以旅遊業?例,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時,吸引的境外旅遊者?23萬人,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22萬人,到巴賽隆納奧運會時達30萬人,旅遊收入達30多億美元,北京在2001年五一期間,接待了國內旅遊者100萬人,估計在奧運會準備期7年當中,每年旅遊者可以增加20%,旅遊收入每年增加20億美圓,7年140億-美圓左右,接近1300億人民幣。奧運會期間再增加100萬人,50億美圓,相當於400億人民幣,由於奧運會增加的旅遊需求?1700億人民幣。

  4.消費乘數

  旅遊對於國民經濟的拉動,包括飛機和汽車運輸,食宿和購物,乘數較高,假設?3,7年增加1700億人民幣的旅遊需求,可增加國內需求5000億人民幣,平均每年700億人民幣。按照2000年國民生產總值83000億人民幣計算,占國民生產總值0。85%。

四.投資需求

   1.對於國內外投資的吸引。

  由建設專案、相關產業發展和奧運會商業化籌資方式形成的巨大商機會吸引?多投資者前來尋求合作機會,形成巨大的投資市場。經濟交往的擴大將導致各種經濟要素的流動空前活躍,從而帶動對外貿易擴大,提高外商在京投資的信心和強度。

  2.以申奧?新動力加快城市現代化建設。

  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建設,以軟體園、生命科技園等重點?切入口,使園區在外在形象和內部機制上都有很大變化,在推進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切實抓好60項重大工程,完成地方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80億元,進一步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和服務綜合水平。

  3.鉅資治理環境污染,政府已批准投入20億美元。2002年完工的第一期工程投資44.6億元人民幣,5。6億美圓;第二期工程14.5億美元。

  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要提高到新的水平。2001年力爭使大氣環境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的天數占全年總天數的50%以上。7大方面40多項”申奧工程”的實施,使市民切實感受到了申奧給北京帶來的變化,給他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提高。如改善能源結構,擴大天然氣使用量,在機動車上廣泛使用清潔燃料等,北京的藍天增多了,大氣質量提前和超額完成了年初制定的治理目標,全年空氣質量三級及以上的天數超過全年的85%,二級及以上天數達到45%。又如,我們把四環路定名?”申奧大道”,並集中力量加快建設進度。四環路80%的工程已經完成,今年上半年即可全線通車。沿線兩側寬度100米的綠化帶將向人們展示出亮麗的生態景觀。

  北京奧申委與民間環保組織共同發起制定了”綠色奧運計劃”,對2001年至2007年北京的環境建設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任務、措施。去年,全市拆除違章建築共計471萬平方米,新增綠地面積2556公頃。

  4.加快城市汙水處理設施建設,使汙水處理率達到42%。

  5.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力度,構建北京三道綠色生態屏障,完成3.5萬畝的綠化任務。四環路和百里長安街等道路的綠化,城八區各1萬平方米、各街道500平方米和中關村科技園區4萬畝綠地。

  6.建設水資源配置工程,年增蓄水1200萬立方米,節水1億立方米,保水1500萬立方米。

  7.危舊房改造試點工程,2001年拆除130萬平方米危舊房,建設幾個大型居民住宅區,全年竣工住宅800萬平方米以上,開工建設經濟適用房150萬平方米左右,更快更好地解決中低收入群?住房問題。

  8.全民健身場所的建設,在數量和面積上都有提高。2000年建設各類場所94個,新增場地10萬平方米,其中新建1000平方米以上的普及工程30個。2001年在1800個居委會的空地上修建全民健身場所。

  9.體育比賽的場館。

  北京申辦奧運會的經費2000萬美元,舉辦費用15億人民幣,修建新的場館,7年中需要130—160億人民幣。籌劃四條地鐵和重要城市道路。

  北京將在北中軸四環與公路一環之間建設奧林匹克公園。在場館方面,北京將新建奧運場館8個,改造舊有場館13個,加上按計劃本來要建設的11個,北京將擁有設施完善、完全符合奧林匹克比賽要求的大中型場館32個。

  預計2008年奧運會將設28個比賽專案。根據北京奧申委的規劃,須使用37個比賽場館、58個訓練場館。在37個比賽場館中,有32個設在北京,另外5個在其他城市。其中,帆船比賽在青島舉行,4個足球預賽場地分別?上海、天津、瀋陽和秦皇島。北京的32個場館中,現有13個、計劃修建11個、專?奧運會興建8個。

  北京的奧運會場館主要分佈在1個中心區和3個分區。中心區位於北京市中軸線與北四環路交叉點以北的奧林匹克公園內,占地總面積約12平方公里。其中,760公頃?森林綠地,405公頃?國際展覽體育中心,50公頃?中華民族博物館。這裏將建設14個比賽場館及奧運村、記者村、新聞中心、國際廣播電視中心等。3個分區?大學區、西部社區和北部風景旅遊區。從中心區到3個分區的距離分別?3公里、10公里和28公里。

  北京奧運會場館和奧運村的佈局既集中又合理地分散,有利於比賽的組織和管理,並突出考慮了賽後利用問題。計劃新建的奧林匹克公園,北端將建設北京最高建築物世貿中心,公園內還將建設展覽體育中心和國家體育場、體育館、游泳中心等。這些場館和設施在奧運會後將成?市民休閒、娛樂的場所。

  奧運村和場館的佈局充分考慮了交通組織和管理上的便捷。奧運場館大部分位於北京四環路爲主的快速路兩側,從奧運村到場館,行車在10分鐘內可以到達的占60%,最遠的用時28分鐘。奧運會的交通對北京市的交通影響不大。

  10.通過重點工程大力推進城市基礎設施供應能力。2000年有48項重點工程開工建設,竣工了12項;新增及擴建城市道路86.4公里;新增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2公里;熱力供熱面積750萬平方米。

  各項重大工程的總量和增量,我們無從掌握。

  從上述各項可以看到:治理環境污染20億美圓,170億人民幣;60項重大工程1000億人民幣;新體育場館160億人民幣,舉辦奧運會15億人民幣,基礎設施還會有一大筆。如果不舉辦奧運會,北京也要投資建設,假設每年增加100億人民幣,7年700億。我們計算的是如果申辦成功,北京市和全國可以因此增加多少投資為上述各項總計?1045億人民幣。平均每年增加150億人民幣的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0。183%。

  11.住宅建設將大量增加。如每年增加100萬平方米,每平方米4000元,再帶動相關需求1000元,為50億人民幣,占國民生產總值0。061%。

  12.增加就業。漢城奧運會?服務業提供了16萬個崗位,為製造業提供了5萬個崗位,為建築業提供了9萬個就業機會,共30萬人。1992年巴賽隆納奧運會?該市增加的就業人數達8萬人,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使其所在的佐治亞州的就業人數增加了8萬 5千人。按照漢城奧運會的6倍計算,北京總體增加的就業人數可達150萬人,平均每人每年500元收入,為750萬元。假設消費其中2/3?500萬元,消費乘數為2,每年增加1000萬元人民幣的消費,占國民生產總值0.00012%。

  上述各項每年對於國民生產總值的拉動是:就業因素0。00012個百分點,住宅0。061個百分點,基礎設施0。183個百分點,旅遊0。85個百分點,共1。094個百分點。在2008年舉辦年,加上450億人民幣的直接和間接收入,促進國民生產總值增加0。5個百分點。

  奧運會在某些小國,創造的收入可以超過國民生產總值,但是在中國。每年只能夠提高0。5—0。6個個百分點。這是由於中國經濟總量巨大。奧運會對於北京經濟的拉動非常大,但平均到全國就不大。如果考慮到,這0。5個百分點只是”增量”,計算說,只是由於申辦奧運會成功,對於經濟增長特殊促進的部分,那麽也不算小。因爲不舉辦奧運會,全國和北京市照舊會有巨大的投資建設。

結 論

  1.舉辦奧運會的經濟意義,對於北京市影響巨大。

  北京市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2。6%左右,7年之內奧運會因素刺激生産增加1。09個百分點,大部分在北京。如果有1/5在北京實現,即0。2個百分點。北京的國民生產總值占全國2。6%,對全國經濟影響0。2個百分點,對於北京就擴大30倍,即每年可以使北京經濟增長6個百分點,在奧運會那年,北京市的生産特別是第三產業,翻一兩倍也有可能。

  如果舉辦不成,北京市之能以常規投資,經濟每年可能增長10%,7年翻一翻。如果申辦成功,可以增長16%,6年增長2。4倍。

  2.舉辦奧運會對於全國的經濟影響不大。但是如果考慮到北京對於全國的示範作用,其影響可能不止每年0。5個百分點那樣小。
  3.舉辦奧運會的正面影響,除去經濟因素以外,主要是對於民族精神的振奮。
另一方面,也可能滋長和平麻痹思想。臺灣就特別希望我們能夠申辦成功,因爲估計我們在舉辦奧運會期間不可能攻打臺灣。

  奧運會本身是一件好事,能夠申辦成功總比不成功好。但是在特殊環境下,對於奧運會會有不同的解釋和引導。我認爲,絕對不能夠因此產生和平主義的麻痹思想。

2001.7.1.

——轉自《世紀中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文章
    

  • 波蘭總統﹕對二戰猶太人慘案表示道歉 (7/11/2001)    
  • 黑山准備儘快公決是否脫离南聯盟 (7/11/2001)    
  • 朗訊為擴大銷售 公司重組 (7/11/2001)    
  • 政治介入 北京申奧擋箭牌 (7/10/2001)    
  • 布什總統希望加速新移民辦理程序 (7/10/2001)    
  • 黑漢集體鬥毆變為襲警 (7/10/2001)    
  • 澳洲人士呼籲國際奧會拒絕北京申辦奧運 (7/10/2001)    
  • 申奧揭曉夜 中南海大戒嚴 (7/10/2001)    
  • 北京申奧 國際兩股力量拔河 (7/10/2001)    
  • 受屈的國旗 (7/10/2001)    
  • 台灣應以平常心看待北京申奧的激情 (7/10/2001)    
  • 賴昌星﹕走私香煙 鞏俐的丈夫黃和祥知情 (7/10/2001)    
  • 綁架港商勒索五百萬元的四名疑犯被捕 (7/10/2001)    
  • 明報; 無國界記者反對北京申奧 (7/10/2001)    
  • 癡情房客迷戀女住客 告上法庭仍不罷休 (7/10/2001)    
  • 聯合新聞網:法輪功記者會 駁「自焚事件」 (7/10/2001)    
  • 新浪事件大膽猜想: 王志東和新浪是在作秀! (7/10/2001)    
  • 新浪官司誰能贏?–澄清王志東事件中4點法律問題 (7/10/2001)    
  • 人大轟證監會六大失誤 (7/10/2001)    
  • 李少民周六受審 中國允許美外交人員旁聽 (7/10/2001)
  • 相關新聞
    新浪官司誰能贏?--澄清王志東事件中4點法律問題
    李少民周六受審  中國允許美外交人員旁聽
    新浪事件大膽猜想: 王志東和新浪是在作秀!
    明報; 無國界記者反對北京申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