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立:昂船洲大橋和高速鐵路

李大立

人氣 2
標籤:

【大紀元1月16日訊】報載造價達37億元天價,建造期長達七年半,全球最高的斜拉橋昂船洲大橋通車,港府盛大慶祝,筆者卻認為這條橋暴露了政府決策人員的愚蠢,根本不值得慶賀。

數年前正當港珠澳大橋密鑼緊鼓準備上馬之時,筆者曾經在香港傳媒發表「港珠澳大橋和英法隧道」一文,指這座長達數十公里的低矮大橋,好像一隻怪獸將珠江口攔腰斬斷,嚴重損害自然生態及景觀。英法海底隧道長達51公里,但兩國寧願花巨資建海底隧道也不建橋破壞英倫海峽自然環境,港珠澳大橋僅39公里,比人家短了四分之一,更應傚法人家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愛護,建海底隧道而不是大橋。若資金不足,應待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到足以與英法媲美之時才動手興建海隧,留下美麗的珠江口自然環境給後世子孫。後來,居然該大橋方案局部接納了香港市民及筆者的意見,採用「半橋半隧」的方案,保留了一點(6公里多)珠江口自然景觀,雖差強人意,總算是比全橋方案好一些。

而昂船洲大橋兩個橋塔高達300米,相當於一百多層樓高;橋底高達70米,相當於二十多層樓高,榮獲全球最高橋樑這一並不光彩的稱號,為的是使全球最大的裝萬隻貨櫃的貨船可以通行葵湧貨櫃碼頭。既然橋址扼貨櫃運輸咽喉,必須將整座大橋升高;且主橋跨度僅有1018米,橋身並不長,何不轉一下腦筋改為海底隧道?既可節省造價(比東西區海底隧道都短),又可保存自然生態環境,令葵湧港灣暢通無阻?一舉數得,為什麼這麼多政府高級決策和工程部門不提出比較方案,或者公佈建橋方案細節供廣大市民討論?

同樣的情況現正發生在港穗高速鐵路,政府說是若不接駁大陸高速鐵路系統,就會影響香港經濟發展,會被邊緣化。其實是聳人聽聞!根據港府預測,到2016年每天約有99000人使用高鐵,其中88000人來往於珠三角,而70000人祗來往港深。說明了香港與內地的經濟聯繫主要在珠江三角洲,旅客來往則多數局限於港深,與國內其他地方的高速客運需求並不很大。而現時香港與國內各大城市航空已經非常方便,完全可以滿足這部份旅客的需求;香港有各種便捷的海陸交通網絡連繫珠三角,客貨運輸暢通無阻;這條高速鐵路祗是客運鐵路,對珠三角工業生產沒有直接的作用;說到底祗是方便大陸富豪來港,香港有必要花費如此巨大建「大白象」工程滿足這些貪官污吏和富豪嗎?

因廣州站設在番禺石壁,旅客接駁地鐵和其他交通工具去廣州市中心至少半小時,反而比現時終點站在廣州市中心的廣深鐵路多花時間,車費又貴,將來願意搭乘高鐵去廣州的香港人必不如政府所預計(事實證明,落成後的西鐵、九鐵落馬洲支線、西部通道統統都遠達不到港府的預測值,港府對高鐵經濟效益的預測很可能重蹈覆轍)。深圳也一樣,高鐵站設在寶安龍華,遠離市區,相對於多種多樣直接來往於香港深圳市區的交通工具,究竟還有多少優越性?政府預測每天70000來往港深乘客根本就是一廂情願。既然如此,為什麼香港政府一定要跟隨大陸修建高速鐵路?就為了跟風迎合上意?還是學大陸地方官員大搞「政績工程」?曾參與港府1992年及2000年兩份《鐵路發展策略》報告的鐵路工程專家Ronald Taylor指出,高鐵的效益要在長途旅程才能發揮出來。連大陸鐵路專家趙堅都認為,香港根本毋須興建一條接駁廣州的高速鐵路,因車程太短,車站太多,列車沒有可能達到高鐵最低時速250公里,名為高鐵,實為低鐵。

再者,香港即使要接駁大陸高鐵系統,為什麼寧可多花二百五十億硬要將香港終點站設在九龍西,讓所有到新界的旅客走回頭路,而不接受眾議設在新界錦上路?全世界所有大都市的飛機場都不會設在市中心,而設在郊區,用其他交通工具接駁,不是一樣的道理嗎?廣州深圳都將高鐵站設在遠郊,為何香港要反其道而行之?況且高鐵站將引發的西九交通大擠塞、大角嘴地區地陷、電磁波輻射影響、菜園村居民痛失家園等等都會令香港市民付出巨大的代價。

說到造價,為什麼全世界的高鐵包括中國大陸在內都走地面,而香港區區26公里卻全鑽地底,因而造成每公里造價達京滬京穗的八倍、英法海底隧道的兩倍?(廣州到武漢1060公里1300億元,香港段僅26公里,卻須669億元,相當於兩條青藏鐵路),由此榮獲全世界「最貴高速鐵路」稱號,不過,這可不是什麼好榮譽,對曾經創造世界經濟奇蹟的香港是一個恥辱。為什麼港府寧願拿出佔公共開支1/4的巨款去修築這條並非迫切需要而且效益成疑的高鐵,而不肯拿出一小點錢來興建市民爭取多年的港島南區地鐵?為什麼不肯用這筆錢去做其他市民迫切需要的事情?為什麼政府在未公開諮詢公眾意見之前與大陸簽訂年底動工的協議,造成徵地賠償騎虎難下的局面,只有大灑公帑收買菜園村村民?現在又霸王硬上弓,迫立法會通過撥款……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有的作為嗎?曾蔭權政府這種不顧港人利益,一味奉迎北京的作風,愈來愈使香港人反感。香港是全體香港人的香港,每分每毫公帑的支出,都必須取得納稅人的同意,曾蔭權有責任給香港市民一個合理的解釋;香港是我們的家園,每個香港人都有權為香港的未來發表意見。

(寫於2009年12月12日)
(刊於2010年1月號「動向」雜誌)@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李大立:「黨主司法」荒唐可笑
李大立:兩個活寶,一只爛瓜
李大立:一個香港母親的六四
李大立 : 不用猜了,「老同志」可能子虛烏有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