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性失業問題令美國叫苦

人氣 8
標籤:

【大紀元1月20日訊】(據台視新聞報導)過去這10年,工作機會實質上是縮減的。相隔10年,美國就業人數在2009年年底僅比1999年多40萬人,但同一時間,美國人口數卻增加了約3000萬;由於創造就業率低落,顯然美國即便從最近一次經濟衰退中復甦,還是擺脫不了失業問題。

根據數據顯示,美國的確自2009年下半年開始擴張,但這段時期又有80萬美國人失業。

根據先前數據顯示,2001年經濟衰退,之後美國著實花了整整4年才讓就業情況恢復先前水準;而由於工作機會稀缺,儘管生活花費提高,上班族薪資水準卻停滯不前,這迫使一般家庭不得不舉債度日維持生活品質。

接受《Economist》訪問的芝加哥經濟學家RaghuramRajan表示,這恰恰鋪設了通往本次經濟衰退的舞台—歸根究底,金融危機、經濟蕭條都要回到最基本問題,即一般家戶的負債沈重;而如果目前復甦之路確實無法創造新的就業機會,薪資水準就仍舊停留原地。

所得無法提高,但現在民眾又無力借貸,則省吃儉用是唯一選擇,民間降低消費的結果,很可能讓復甦情形更不穩定。

《Economist》分析指出,重點在美國「長期性失業」(long-termunemployment)人口增多:目前每10個失業的美國人中就有4個失業超過7個月以上,這是1948年有調查以來最高的比率。

1948年以來,美國有幾波長期性失業高峰,包括1960年前後、1970年代中期、1984年代中期、1990年代中期等,但沒有一次比最近這波長期性失業更嚴重—失業超過27週的勞工已達4%。

失業已久的勞工漸漸失去就業技能(或者原本就缺乏工作技能),問題和消失的150萬民間勞動力(已排除停止找工作的失業人口)一樣嚴重,因為這是二次大戰以來從未出現的狀況。如果計入停止找工作的人,失業率將會更高。

這些灰心的勞工就像一池勞動市場的蓄水庫,唯有強勁的經濟成長才能抽乾見底。另一方面,經濟中結構性失業問題可能不像許多人憂慮的那麼糟糕。

這波衰退中製造業、營建和金融業的就業機會都減少,大約800萬個工作消失,但儘管如此,這批蒸發職缺可能是產業中的冗員,失去也不可惜。

景氣循環性更強的產業—如服務、零售貿易和休閒產業—也縮減不少職位,幸好,這很容易隨著整體經濟轉佳而重新擴張。

在醫療保健、教育與政府部門方面,工作機會呈現正增長,雇用差距比預想的情況還小。

然而,景氣循環產業必須真的隨經濟成長復甦,否則情況不會好轉—但過去10年,零售和娛樂產業的工作機會主要靠家戶借貸消費來支撐,經濟衰退後,除了美國民眾很難再掀舉債新高峰,一般家庭還得持續還債、去槓桿。

根據麥肯錫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過去10年,美國家庭開支已超出其財力,現在必須付出代價:民眾必須將花費縮至資產可支付的範圍,以減少債務負擔。這對景氣循環產業擴增工作機會而言,是龐大的限制。

所得成長有可能彌補消費下滑的困境嗎?恐怕無法。脆弱的勞動市場將維持工資水準不變,畢竟現在是一個職缺對6個失業的美國民眾,就業競爭的壓力越來越強,儘管經濟重拾向上,這一點依舊沒有改變。

勞動力供應充足削減公司加薪的動機,這也讓許多條件優秀的受雇者遭到不足額工資的待遇。分析先前公布數據,2009年美國受薪勞工實質收入下滑,而且不太可能短時間內大幅增加。

就算是持續成長的醫療照護和教育產業,由於需求較高的專業技能,每年也只能吸收一定數量的受雇者,其他則沒有一個產業能保證持續創造就業;假如工作機會不增加,背負債務的美國家庭始終都在陰影下徘徊、消費和薪資水準都難以提振。

總結來說,缺乏職缺會成為美國勞動力的流沙坑,近期無力甩開。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白宮論壇集思廣益救失業 歐巴馬促民間合作
變本加厲開放 台學者:政府瘋了
台學者:簽ECFA  失業問題雪上加霜
學者︰簽ECFA 台灣失業將惡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