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過年:過年三件寶

陸南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化緣的和尚。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

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化緣的和尚?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和尚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和尚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驚目細看,見和尚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和尚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和尚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化緣和尚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著餘光……。

喜出望外的鄉親們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轉載自明慧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學生分散各國遊說諸候,宣揚孔子學說,到了戰國時代,孟子更發揚光大,因此奠定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也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礎。
  • 中秋節的月亮圓滿,象徵著人團圓,因此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前兩天叫做「迎節」,俗稱「迎月」;節後兩天叫做「餘節」,俗稱「追月」;中間十五才叫「正節」,就是俗稱的「賞月」。
  • 東漢年間,費長房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
  • 重陽節有登高、飲菊花酒、配掛茱萸等習俗,相傳是由東漢時桓景和費長房...
  • 今年九月九,瘟魔又要出來害人。你趕緊回鄉為民除害,我給你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
  • 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漢中葉以後的儒家陰陽觀,有六陰九陽。九是陽數,故重九亦叫「重陽」。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稱「登高節」。
  • 一說起端午節的民俗,你的腦海中想到什麼呢?應該少不了「粽」吧?印象中,多說粽子起源於紀念、奠祭戰國時代楚國的愛國大夫屈原,可是真是這樣嗎?粽子到底是怎麼來的?我們就從「粽」的文字內涵與相關文化民俗來探尋追索吧。
  • 中華文化自來就發現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的道理,陰陽生剋之道表現在天地人間,表現在中華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在民俗節俗中,表現得淋漓盡致的,該當端午節莫屬了!讓我們來輕輕揭開這道綿延幾千年的文化面紗,找找端午節俗中蘊含哪些陰陽五行的道理?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