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登高的史書記載

夏雨芙
font print 人氣: 24
【字號】    
   標籤: tags: ,

黃曆九月九日,是中國傳統的重陽節。中國古代以「六」為陰數,「九」為陽數,九月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相重,所以叫「重陽」,也叫「重九」。重陽,早在戰國時期屈原的《遠游》詩中就有反映,「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而《离騷》中的「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露秋菊之落英」,則反映了當時的餐菊習俗。

重陽節在漢代就有了丰富的民俗活動,劉歆《西京雜記》云:「三月上已,九月重陽,士女游戲,就此祓禊登高」。三國時曹丕《與鐘繇九日送菊書》中說:「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始于東漢。据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 重陽登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夕還,見雞犬牛羊一時暴死。長房聞之,曰:『此可以代矣』。今世人九日登高飲酒,婦人帶茱萸囊,蓋始于此。」東漢年間,這個故事傳開,從此,每逢黃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飲菊花酒,便成了歷代相傳的風俗。

据西漢時的《長安志》記載,京城長安城外專門筑了一個高台,每逢重九,帽子上插著茱萸的人們紛紛登上高台游玩觀景,非常熱鬧。到了三國、晉代以后,登高之風更為盛行、登高活動更為普遍,歷代詩人留下了許多「重陽詩」、「登高詩」。詩人李白寫道:「九日天氣晴,登高無秋云,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漢分。」

王維詩云:「獨在异鄉為异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牧在《九日齊山登高》中也作了描述:「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這些登高詩極為后世所稱誦。@*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秋節的月亮圓滿,象徵著人團圓,因此又稱為「團圓節」。中秋節前兩天叫做「迎節」,俗稱「迎月」;節後兩天叫做「餘節」,俗稱「追月」;中間十五才叫「正節」,就是俗稱的「賞月」。
  • 黃曆的五月五日是端午節。除了大家普遍關注的粽子口味,古來還有更被關心的要點,那是什麼呢?古人重視養生,協和陰陽,在端午節也不例外。有什麼具體作法表現在民俗中呢?
  • 說到艾草,你可能會好奇它和端午節的關聯。艾草一直都是端午節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可是為什麼會有這個習俗呢?摘了艾草要幹嘛用呢?
  • 平日寂靜的上水古洞村,在今年3月底迎來村內最盛大的節日——觀音寶誕,遠遠就可以看到青山公路旁搭起竹製的大戲棚,滿掛賀誕花牌,十分吸睛。穿過閃耀的大花牌,伴隨著喧天的「查篤撐」鑼鼓聲,大幕拉開,六位台柱閃耀登場,上演開台例戲《六國大封相》。
  • 過去重門深鎖的上水鄉應龍廖公家塾(又名顯承堂),有186年的歷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今年3月12日修葺完工,舉行竣工開光禮儀暨例行春祭,首度開放予公眾參觀。未來祠堂都會定期開放,公眾終於有機會一窺這百年祠堂的真容。廖氏第二十傳裔孫、顯承堂修葺委員會主席廖崇興接受本報專訪,講述家族百年往事。原來,在顯承堂誕生的背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廖氏族人為早逝才子圓夢的感人故事。
  • 「我以前,捉鮑魚在全個村子是第一名,如果跟塔門老一輩的人說起我的名字都認識,就是最會捉鮑魚那個!」年屆七旬的塔門原居民黎雄(雄哥)回憶童年時光,語氣頓時興奮了起來,「我們沒有東西吃,我就下海找吃的,捉魚、蝦啊、蟹啊那些⋯⋯」1950、60年代的塔門島,千帆競發,漁獲滿滿,「我們吃不起麵包的,是吃鮑魚、吃海膽長大!」原來那時候的塔門,麵包比鮑魚還矜貴,真是讓筆者大開眼界。
  • 歷朝歷代的中華古人對於節氣相當重視,相應衍生出不少民俗。立夏的民俗中隱含養生觀念與作法,展現民俗養生的內涵。關於立夏的食補、禁忌和養生的民俗一次看遍。
  • 古人講「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是一年中生命發揚的季節。穀雨是暮春的最後一個節氣,錯過穀雨終就錯過了今年的春天。切切要惜春,就在正當下!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 明 仇英《清明上河圖》(局部)。(公有領域)
    節氣「清明」表示什麼意義呢?清明對應卦象是什麼涵義?如何利用「清明」讓人生「樂活」呢?古人有一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