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英雄」還是要問下出處

劉曉

人氣 28
標籤:

【大紀元10月28日訊】常看到武俠小說中如此寫道:英雄莫問出處。大概意思是說,英雄就是英雄,不用問他以前的身份和地位等。這話說的雖說不錯,不過,如果遇到一些「人造的英雄」,那問一下出處大概還是有必要的。

甚麼?英雄也有「人造」的?你還別不信,這樣的怪事自1949年後,在中國大陸就並不罕見。這不,最近又曝出了一位曾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的「英雄」乃是「人造」的。

這位「人造英雄」名叫譚千秋,是兩年前四川汶川地震中遇難的老師。大陸官方媒體曾如此描寫道,「德陽市東汽中學教師譚千秋,在校舍坍塌前,像童話裡的天使,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用身體死死護著4個學生。被他護著的學生得救了,自己卻不幸罹難……」。其後,譚千秋的「事跡」被選進了江蘇版語文課本,曾就讀的湖南大學更是高調舉辦悼念活動,並編寫了《大愛千秋》一書以及聯合影視公司推出了以其為主角的電影《最後一課》。2009年,他的事跡被選入湖南烈士公園陳列室。



然而,不久前,《南方都市報》卻發表了調查報告,證實官方媒體報導的譚千秋的救人事跡實為造假,報導中所說的四名學生只有一人是真實存在的,且並不認同「救人說」。有知情者透露,「學生都知道這是假的,每次開大會時老師在上面講譚老師的事跡,都有同學在下面笑。」

我相信,此時學生並不是在笑逝者,而是感覺到此事的荒唐:把「沒有」當「有」說事兒,在欺騙大家都是傻子?我也相信,生前的譚老師也一定是位愛護學生、負責任的、善良的老師,或許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他想到的仍是學生,仍想張開雙手去保護學生。然而,這一切都在瞬間戛然而止。而他不曾料到的是,身後卻遭遇到了如此多的尷尬:學生的哂笑、同事們曖昧的言辭、家人的無奈、真相披露後的非議……譚老師的在天之靈該作何之想呢?

而當這種「高、大、全」的並不存在的「英雄」形象被揭穿後,有多少人會被白白賺取的眼淚而懊惱?有多少人會從內心深處受到傷害?有多少人從此對所有的「英雄」打上個問號?有多少人從此亦對媒體和記者不再相信?而這大概是當初造假的媒體們始料未及的吧。

人人都知道,真實是新聞的基礎,不過,顯而易見,對於中國媒體而言,真實並非是放在第一位的。因為它們是「黨」的喉舌,當然要按照黨的要求報導,即便需要造假。黨需要英雄,需要「通過對英雄的景仰和歌頌,來撫慰創傷、消除恐懼、振作信心、彰顯黨的英明」,所以媒體們就不斷地炮製「英雄」。當然,譚千秋這樣的「人造英雄」既非第一個,也不是唯一的一個。

同樣是四川汶川地震,小學二年級學生林浩也是如此的「人造英雄」。大陸媒體中是如此描寫其「救人」的事跡的:「廢墟下的小林浩表現出了與其年齡所不相稱的成熟,身為班長的他在廢墟下組織同學們唱歌來鼓舞士氣,並安慰因驚嚇過度而哭泣的女同學。經過兩個小時的艱難掙扎,身材矮小而靈活的小林浩終於爬出了廢墟。但此時,小林浩班上還有數十名同學被埋在廢墟之下。9歲半的小林浩沒有驚慌地逃離,而是再次鑽到廢墟裡展開了救援,經過艱難的救援,小林浩將兩名同學背出了廢墟,在救援過程中,小林浩的頭部和上身有多處受傷。」

因為報導而一夜成名的林浩也由此代言廣告,拍電視劇,並走進了奧運開幕式。然而,不久,大陸有媒體就披露,「小英雄」林浩事件乃是造假。其所說的救出兩名同學乃是虛假的,而他本人是被學校的一名副校長救出來的。當地人都知道,「這是為了樹立一個典型」。

另一起誇大報導也成為當地人的笑談:映秀鎮中心小學的一個女孩,在地震後接受採訪時稱,自己是從5樓跳下機智逃生的。媒體對此大量報導,並稱讚她的冷靜勇敢。實際上,中心小學教學樓只有4層。說起這些,映秀鎮中心小學的老師們只有搖頭苦笑。

而曾經人們耳熟能詳的邱少雲、王進喜、雷鋒、劉英俊、孔繁森等也皆是「人造英雄」。

比如邱少雲,在中共媒體的報導中,是一個在朝鮮戰爭中為了不暴露目標、在烈火中忍受了30多分鐘炙烤直至犧牲的「英雄」。其「英雄事跡」不僅被廣為傳頌,而且還被收進了小學課本。有「好事者」經過推理考證,認為報導中的描寫肯定是虛構的。理由是:他帶的武器彈藥沒有在烈火中爆炸不符合常理;堅持半個多小時,周圍蒿草應該早已被燒光,敵軍難道看不見一個人影?疼痛乃是人的自然反應,劇烈的灼痛,人是根本控制不住叫喊或出現肢體動作的……

再如當年的「鐵人王進喜」,也是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但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的並非是王進喜,而是一位劉姓的技術員。當年的石油部長康世恩對此事很感興趣,建議樹立個典型,但不能樹「知識份子臭老九」為典型,於是毫無作為的工人王進喜就此被推上了「英雄」的舞台。
…… ……

無須再過多的列舉了。如今很多「人造英雄」早已不在人世,是是非非於他們而言早已成空;但可悲的是,造假者卻仍沒有退出歷史的舞台,仍在為了一些特定的需要,炮製著「英雄」乃至其它愚民的新聞。因為黨的新聞原則首要是為政治服務。

既如此,我們有理由問一下英雄究竟出自何處,有理由對大陸的新聞抱有懷疑的態度。@

相關新聞
劉曉:取消新聞發佈會背後的故事
劉曉波得諾貝爾獎 魏京生批評
劉曉:兩個信守承諾的少年
劉曉:匈牙利鋁廠和中石油的命運緣何不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