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清心:從一個木製托盤看「中國製造」

玉清心

人氣 24
標籤:

【大紀元10月28日訊】幾年前我在德國超市買了一個木質托盤,吸引我的是其「式樣別緻」、「天然材質」、「耐用實用」。這是一個邊長不足30公分的正方形托盤,拿在手裡沉甸甸的,翻過來一看「中國製造」,價格才4.99歐元。從掂在手裡的份量看,是「骨密度」高的棗木那類硬木頭做的,比起歐洲人餐桌上吃早餐的小切板,絕對高出好幾個級別。付款時我問收銀臺的德國大媽:「為甚麼這麼便宜?有甚麼質量問題嗎?」她聳聳肩頭表示無可奉告。

然而,買回的托盤卻沒能放在餐桌上用。家人說:「表面那層光亮的清漆有點讓人不放心,還是謹慎處置為好。」自然,我聽出了其中的潛臺詞:「『中國製造』的產品不安全。」於是,托盤擺在了客廳的角落堆放小雜物。幾年來,每當擦拭它的時候,心裏總不是滋味。

那個托盤是用一塊木頭手工雕鑿出來的,而非拼接,整個托盤沒有接縫。也就是說,製作所需要的原料,是直徑不小於40公分,厚度不小於6公分的一塊木料。由此能推算出被砍伐的那棵樹該有多粗。按常識理解,硬木林遠比一般的松樹、楊樹那些快速成才林生長緩慢,長到這麼粗大的樹當然不會只有十年八年。除此之外,成品出爐的生產流程,還不知曉有多少道工序。

按照歐洲人的眼光看,一個上好質量的手工木托盤,簡直就是工藝品。「中國製造」成本再低,廉價的人工費即便忽略不計,售價4.99歐元,如果還有利潤的話,那也一定是薄得不能再薄了。

就是因為這在歐洲人看來低得不合理的價格,使人家不但沒覺得省錢、撿到便宜,反而懷疑產品有「大瑕疵」,買它就是踏入「陷阱」。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托盤上的塗料到底有沒有問題?對此,我不知道,但我完全理解歐洲人的疑慮。因為不知從甚麼時候起,「中國製造」的名聲變得十分糟糕,而中國化工塗料中的有害成分一直嚴重超標。對此,嚴謹的德國人按「疑罪從有」推斷了,也就是說,已經在心裏認定塗料有問題,所以不敢買。

我曾問過幾位來家串門的德國人,這托盤值多少錢?他們給出了20~50歐元不等的價格,有人直言不諱地補充說,那得把「中國製造」改為「臺灣製造」或其它甚麼國家的生產地。

「中國製造」真的是如此不堪?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官員曾說,海外媒體在妖魔化「中國製造」,在用幾個個案反覆炒作。實際到底如何?是誰砸的牌子?正常的市場經濟是檢驗產品的試金石,優勝劣汰,消費者買不買賬,是最好的說明。在近幾個月裡,「中國製造」質量問題的新案例在不斷出現,從兒童玩具、紡織品再到香煙。本月德國汽車換「冬胎」又是一例。

月初,德國交通部長提出要把汽車更換冬季輪胎納入交通法規後,遵紀守法的德國車主開始為車輛換胎。汽車俱樂部專家在提醒消費者注意購買可靠生產商的產品時指出,從對冬季輪胎測試的結果看,很多中國產的廉價冬胎都不合格。中國產冬胎在德國被亮紅燈,中國商家又一次因為自己的產品不合格而坐失商機。

0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那起因中國產輪胎瑕疵引起致命車禍的官司,讓中國進口產品的潛在危害再次成為世界的焦點,德國人對此心有餘悸。於是乎,「中國製造」的冬胎,在德國人眼裡幾乎成了危險品的代名詞。而眼下忙於換胎業務的各汽車維修門市部,也不再準備中國產冬胎了,因為車主們不再問津。他們說,換冬胎是為安全,花錢換上一個不合格的冬胎,還不如不換。

在遍佈歐洲的「一元錢」店裡,看看那3~5條內褲、3~5雙襪子賣一歐元的商品,又有誰感知不到中國產品的存在呢?只是中國產品似乎總是與低檔的商店和超市的低檔貨架「有緣」。中國諸多的產品何時能夠大大方方體面地出現在歐洲高檔的商店中?

資料顯示,中國是出口大國,產品的70%出口,可以說,出口是支撐中國GDP的一個重要支柱。但是,這樣的「中國製造」如果沒有質量保障,沒有信譽,如此急功近利,僅靠廉價出賣資源和勞動力來維持,又能走多遠呢?

相關新聞
加州參議院通過議案限兒童珠寶鎘含量
MIC將大舉來台    落實產品來源當務之急
中國製環保袋含鉛 美超市不再重複使用
李子衿:良心才是真正的財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