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輝:堅定捍衛中國文化的民國鴻儒辜鴻銘

林輝

人氣 50
標籤:

【大紀元2010年11月17日訊】他生於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曾獲得13個西洋博士學位,但卻對中國文化情有獨鍾,是中國文化堅定的捍衛者;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對西方文明更是進行尖銳地批判,但西方人卻對他倍加尊重。

他是第一個將《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的中國人,並與文學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還被印度聖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這位學貫中西、在東西方皆享有盛名的就是清末、民國初年的鴻儒辜鴻銘。當時在西方甚至曾流傳這樣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但不可不看辜鴻銘。由此可見,其在西方學界的名聲。

1857年出生在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的辜鴻銘,父親是英國人經營的橡膠園的總管,操流利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則是金髮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由於辜鴻銘天資聰穎,深得橡膠園主布朗先生的喜愛。沒有子女的布朗先生遂收其為義子,並在他十歲時帶他去英國讀書。

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論你走到哪裏,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在英國期間,辜鴻銘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並以優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錄取。1877年,在獲得文學碩士後,辜鴻銘赴德國萊比錫大學等著名學府研究文學、哲學。後來,辜鴻銘的著作還成為學校指定的必讀書目。

通過14年的海外學習,辜鴻銘成為了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者。其後,他埋頭研究中華文化,並回到中國,在晚清洋務派大臣張之洞幕府中任職二十年,主要職責是「通譯」。與此同時,他還精研國學,自號「漢濱讀易者」。

1883年,辜鴻銘在英文報紙《華北日報》上發表了題為《中國學》的文章,開始大力宣揚中國文化。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後來又翻譯了《大學》。在他之前,中國的古代經典從來沒有好的譯本。

從1901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表了一百七十二則《中國札記》,反覆強調東方文明的價值。1909年,英文本《中國的牛津運動》(德文譯本名《為中國反對歐洲觀念而辯護:批判論文》)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哲學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1915年《春秋大義》(即有名的《中國人的精神》)出版。他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同時,他對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銳深刻的。很快《春秋大義》德文版出版了,在正進行「一戰」的德國引起了巨大轟動。

辜鴻銘在《中國人的精神》一書中寫道: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甚麼樣子的人,甚麼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威」的傳教士和漢學家們「實際上並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徵,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他認為,中國人「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

或許,辜鴻銘也是這樣一個過著這樣心靈生活的中國人?

在北大教書時,辜鴻銘依舊梳著小辮,穿著馬褂。當他最初走進課堂時,自然引起了學生們的哄堂大笑,但辜鴻銘卻平靜地說道:「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聞聽此言,狂傲的北大學生一片靜默。

狂傲的辜鴻銘對於中國文化的熱愛,甚至不惜通過以偏執、嘲諷的態度對待西方文化和西方人來表現。當他給祖先叩頭時,外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飯菜了嗎?」他馬上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的香味了嗎?」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想見辜鴻銘。毛姆的朋友就給辜寫了一封信,請他來。可是等了好長時間也不見辜來。毛姆沒辦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進屋,辜鴻銘就不客氣地說:「你的同胞以為,中國人不是苦力就是買辦,只要一招手,我們非來不可。」一句話,讓毛姆立時極為尷尬,不知所對。

據說,當年辜鴻銘在東交民巷使館區內的六國飯店用英文講演「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國人的精神),售票每張兩元。當時的中國人講演從來沒有售票的先例,而他卻要售票,且票價要高過梅蘭芳(聽梅的京戲只要一元二角),外國人對他的重視由此可見。

喜歡痛罵西方人的辜鴻銘,反以此而見重於西方人,不為別的,就因為他罵得鞭辟入裡,並總能罵在要穴和命門上。是故很多西方人崇信辜鴻銘的學問和智慧,幾乎到了癡迷的地步。

另一個讓人費解的是,雖然辜鴻銘精通西方文化,但娶的夫人卻是傳統的中國女子,且是小腳。辜鴻銘對她一見鍾情,而且終身不負。

辜鴻銘早在北大期間就預見到胡適等人的白話文運動,將給國人帶來傳統文化斷層上的災難。儘管他以一己之力弘揚中華文化,反對西化,但歷史還是照著其所預見的發展著,直至最終中國傳統文化在大陸被破壞殆盡。

曾經許多人把辜鴻銘看作一個笑料的製造者,但人們是否想到,在那狂妄的背後,積聚著他多少對中國文化的深入思考,積聚著他多少對這個國家的熱愛。而我們,讀懂他了嗎?

相關新聞
林輝:何時吃飯中共也要管?
林輝:你封我解,勝負早已定
林輝:「金喇叭」下的民主
林輝:如此「答記者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