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明偉:憶辛亥 啟共和

邱明偉(原人民日報副主任、人民論壇時事政治專題記者)

人氣 34

【大紀元2010年11月27日訊】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清末,神州大地瀰漫著此起彼落的進步呼聲令人振奮,如:孫中山的執著、黃興的衝刺、宋教仁的理想、康有為的探索、梁啟超的思考、譚嗣同的犧牲、魏源的《海國圖誌》、嚴複的《天演論》、容閎的《西學東漸記》。讓我們銘記那些英勇戰鬥犧牲的先烈:孫中山、黃興、宋教仁、黎元洪等一批辛亥革命先驅與志士仁人……

1911年的10月10日的中秋之夜,在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引領下,湖北革命黨人在武昌城打響了辛亥首義第一槍,辛亥革命也是在亞洲打響了民主的第一槍,在亞洲的歷史上是一次非同尋常的轉折。武昌起義爆發,各省市陸續光復,此後革命浪潮席捲全國,革命軍最終成功推倒帝制,建立共和。半個多世紀半殖民地半封建歷史沉重的閘門驟然開啟,中國頓時變天,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政權(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宣告成立。隨之,革命烽火迅速在神州大地點燃,君主專制制度黯然告別歷史舞台,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從此落幕,中國的民主進步迎來了曙光,在中國革命史冊上留下了動人的篇章,令後繼者受益良多。這次中華民族歷史性的革命,中國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歷史,喚起了中華兒女對民族歷史的追憶和情感。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開啟了民主共和新紀元,使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中山先生為中國民主革命事業貢獻了畢生精力,他從事革命的目的,是實現天下共和,力求中國成為真正受人敬仰的優秀民主國家之一,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等著作中,提出了天下共和的構想。辛亥革命,使千年帝制告別歷史舞台,從此中國不再對獨裁統治盲目崇拜,由於在政治上前所未有的變革,中國民主化自民國建立後有所進步,1912年時,僅在官方註冊備案的政黨就有85個,還有22個政治團體,中國正在民主的大道上正步前進,在言論自由方面,也是滿園春色,任何人無論何時何地均可公開對當權者提出異議,這與如今中國大陸一黨獨大唯我獨尊的政治局面是不同的。辛亥革命的可貴成就是直接締造了中國的民主共和政體,它通過可行有效的方式,一舉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餘年之久並已日趨腐朽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不僅剷除了中國封建勢力最頑固的堡壘,宣告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時代的結束,同時為中國的政治從獨裁專制向民主轉化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對中國民主事業貢獻良多。

革命成功後,中山先生坦言:「今專制業已推翻,破壞之局已終,建設之局伊始。」也表明:「今日滿清退位、中華民國成立,民族、民權兩主義俱達到,唯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今後吾人所當致力的即在此事。」而實現民生主義最有效的辦法,便是大力發展實業。民國伊始,工商業的相關法規法令得以制定,迎來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黃金時代」,改變了皇朝經濟和專制改良經濟的封鎖局面,開啟了中國的自由市場經濟時代。1911年到1919年這八年當中,民族工業發展迅猛,八年當中投資總和達到了滿清皇朝四十年改革開放的總和,高達2億多。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迅速掀起一個如火如荼的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

中山先生於1905年同盟會建立時更是提出了三民主義,啟蒙影響了無數的留學生和幫會,此乃革命初期的中堅力量,這些晚清思想啟蒙,對辛亥革命的成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這長達70餘年的思想啟蒙運動,使中國的民主思潮呈生機勃勃之勢,民主共和政治上的成功同時也帶來新聞輿論的自由進步,1913年7月中國的民間報社多達500多家,1915年袁世凱復辟的時候,全國的這500多家報紙同一天反對袁世凱復辟。新聞輿論的力量,由此可見一斑。

以中山先生為代表的革命黨人領導的這場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打破中國傳統帝王世襲的政治格局,使主權在民理想能夠在中國實現外,更因為中山先生長期的啟蒙宣導,正確指引了中國人奮鬥救國的大方向,辛亥革命以來國人堅忍圖成的救國熱情和精神志節,激勵著全體國人同胞建設一個符合全中國人期望的幸福國家心願,這種理想信念的堅持與發揚,必能全面體現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宋慶齡對中山先生如此評價:「一個革命者,一個全心全意為人民利益奮鬥的人,總是不知道疲倦的,總是把未來看作是光明的」,並且從性格方面回顧了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孫中山是一個有遠大目光和深刻預見的人,他的一生是一個頑強的革命者的一生,他一開始就不相信封建王朝,而隨著革命的發展,他對人民則產生越來越大的信心。」

據《聖路易斯郵報》報道,美國公眾大多數人都希望辛亥革命可為「整個亞洲的復甦指明道路」。在上海,還有美國的傳教士,在1911年11月的《教務雜誌》上寫道:「新時代的曙光已經顯現。」兩個月後這家雜誌又有人寫道:「與過去腐敗的陳舊制度的決裂預示著新生活的到來及其力量,這種新生活注定要使這個國家興起,並改造這個國家,從而有一天把它置於世界其他民族平等的行列。」

然而,當年意見相左的保守派和改良派卻嘲稱中山先生為「孫大炮」。從中說明當年的保守派和改良派本身恰恰缺乏勇氣和信心,缺乏長遠的眼光,更缺乏對永遠要求進步的人民的同情。眾所周知,理想和遠見是幹革命的基本前提。沒有革命的理想和遠見,就喪失了革命的動力。

中山先生曾言:「必須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在某種意義上仍然是有一定道理的。然而,革命事業並非一帆風順,中山先生當年經歷了常人難以想像的曲折歷程。據旅居北美歷史學家辛灝年先生證實,革命黨人由於沒有處理好與改良派的關係,造成了巨大的損失。當時的革命黨有幾個顯著的特點,一是十分執著,為了達到理想,不撞南牆不回頭,百折不撓,孫中山就是個最典型的例子,在辛亥革命前先後10次起義,都失敗了,但最終武昌起義一朝成功,終成大業。再有就是財政短缺,1895年至 1905年這10年間,孫中山所領導的革命派僅僅得到資助32000美元,而康梁的保皇黨自1898戊戌變法失敗後逃出國,至1902年在短短四年間共獲捐贈高達1500萬美元,相當於如今的美元三億之多。

中山先生救國救民,亟拯人民於水火,切扶大廈於將傾的高尚品德,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堅強意志,追求真理、不斷進取的赤子之心,放眼世界、迎頭趕上的雄心壯志,以及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敢為天下先」的首義精神激勵著中華兒女為民主自由而前赴後繼,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熾烈的愛國精神,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堅定民主意識,腳踏實地的革命態度,為中華民族重啟共和之路跨出正義的一步。可以說,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轉折點,標誌著中華民族二十世紀變革的開始,晚清政府積弱,國家飽受列強侵略,中華民族的尊嚴跌至谷底。在民族存亡的關鍵時刻,「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成為時代使命。辛亥革命的爆發,代表中華兒女的團結,向滿清的腐敗和列強的侵略說「不」。這場變革摧毀了清政府的朽敗統治,結束了綿延兩千餘年的專制帝制,共和的觀念逐漸深入人心,人們認識到以共和取代獨裁,無疑是人類文明的進步。

辛亥革命的成功,不僅使中國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也給亞洲各民族的解放運動帶來勝利的鼓舞,有力地推動了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的反殖民主義鬥爭。也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共鳴,據日本官方報告,日本熊本縣荒尾市的宮崎滔天三兄弟與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孫中山交情頗深,宮崎民藏、彌藏、滔天兄弟三人支持過中山先生發展革命事業,協助中山先生等人在日本籌措武器和資金,幫助他們聯繫章炳麟和黃興等人共同組建中國同盟會等。

繼承和延續辛亥革命的精神,促進中國民主化。繼承和發揚革命先烈熾烈的愛國精神,鍥而不捨、堅忍不拔的革命意志,洋溢著為振興中華而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是革命先烈留下的精神之所在。

辛亥革命的要義,對於整個中華民族而言是葬送獨裁專制,建立共和。以古鑒今,逆歷史潮流而動的人,終究會被歷史的車輪輾的粉碎!普世價值不會始終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辛亥革命之花一定會在中國大地上轉化為纍纍之果。百年輪迴,我們又站在新的起點上。中華民族錯過了很多機會,中華民族還有很多機會,這就是中山先生留給後繼者之啟發。

中山先生說過:「做人最大的事情是甚麼呢?那就是要知道怎樣愛國。」他為中華民族所做的傑出貢獻和他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中華兒女乃至世界各國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誠如中山先生所言:「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填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我們堅信,秉持以「振興中華」、「以天下為己任」的中國將走上民主自由的道路,終會實現中山先生終生追求的天下共和。一個與人為善,民族復興、屹立於強國之林的中國,將會與世界各國共享繁榮與安定。

鑒古知今,願中華兒女共同重溫這段歷史,緬懷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輩致力振興中華的光輝業績,發揚光大辛亥革命精神,勇敢擔當歷史責任,共同推進民族進步,實現中華民族共和大業。繼承和延續辛亥革命的精神,振奮士氣,讓我們更勇敢地走好前面的每一步,為早日實現中華民族之共和大業共同努力。

回首辛亥歷史,以史為鑒可知興替。願中華兒女們做一個無愧於歷史的共和大業參與者及見證者。曾幾何時,熱血青年為共和浴血。當下,或更有可為。

在民主自由之征途上,中華兒女探索救國之路的腳步始終不會停歇。願天下有識之士,效法先輩愛國的情操及精神,正確認識歷史,薪火相傳,告別專制,再啟共和。◇

相關新聞
中共罪行錄之二百零一十一:四類分子的悲慘命運(1)
林輝:尼克松訪華前 北京進口大量豐田轎車作出租車
王友群:前中辦副主任王良恩文革中自殺之謎
中共罪行錄之二百零一十:毛澤東親定殺人指標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