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欣賞】六月雪

竇娥在監獄講真相禁婆聽了落淚
袁榮易
font print 人氣: 210
【字號】    
   標籤: tags:

四大名旦中的程硯秋(1904年—1958年),愛演苦旦戲。一般對四大名旦的印象:梅蘭芳是大家閨秀、荀慧生是可愛小姑娘、尚小雲是巾幗英雄;唯獨程硯秋專攻青衣,是吃盡苦頭的婦女代言人。

早年梅蘭芳(1894~1961)、尚小雲,都常唱《六月雪》,自從程硯秋把《六月雪》改編成《金鎖記》以後,梅、尚就避開不演,《六月雪》成了專門的程派戲。程派的唱腔幽怨婉轉、若斷若續,聽起來總感覺有那麼一種淒涼的味道。其實要學會他的行腔很難,像他那樣頓挫合拍,講究四聲更不易。

京劇《六月雪》原來只有「探監」與「法場」兩場,場子簡單,交代竇娥與婆婆之間的感情卻非常濃郁-探監時婆婆為竇娥梳頭、法場上婆婆來做最後安慰,看的觀眾,特別是女性觀眾眼淚直流。這戲讓擅演苦旦的演員可以大大發揮一番。程硯秋後來新編有《荒山淚》、《春閨夢》、《文姬歸漢》等等,也是哭哭啼啼的,但是哭卻沒對象,一個人悶在那裏哭,場子又零碎,讓人聚不了焦。最糟糕的是劇情很幼稚,《荒山淚》是怕老虎而哭,《春閨夢》是丈夫打仗沒回來可別人都懂開小差溜回來,不知是哭他丈夫笨還是甚麼的,《文姬歸漢》堂堂文姬成了鄉下人,在蒙古包哭,出門也哭、看到昭君墓又哭,哭的內容一模一樣,重複的令人無奈。

程硯秋有心社會改革,把戲劇視為改革社會的重要手段。他急於求改進,想符合新文學的觀點(胡適大概影響了他),要求故事完整,要求有個人的感覺。這種西方的個人主義觀點,與中國的宏觀、典範的戲劇觀差了十萬八千里。程硯秋採取苦與愁的憂思(出自於他的老實,幫他編戲的人也很迂直),嘗試感召民眾,但民眾只會看熱鬧,使其一生踽踽獨行,有人說他是一意孤行。不喜歡他的人,甚至說他唱的是「鬼音」。

解放後,他被共產黨控制,按照共產黨的指示演戲,他自覺編的最好的《鎖麟囊》,中共硬是不准他演。他演舊社會受苦的婦女沒問題,或反抗權威的也沒問題(例如老讓他演女兒反抗父親的《三擊掌》),因為這些戲可顯出黨解放人民的「恩情」與精神。而《鎖麟囊》這個戲,描寫資產階級嬌嬌女命運,此薛湘靈不受黨的啟迪,乃由水災之患而幡然覺醒。藝術不為黨服務,不能宣揚黨的重要,那就歸在反動的那一邊。

可憐的程硯秋,為共產黨付出那麼多,卻再也沒有自主權成了傀儡,他被安排在京劇裏搞政治,歷任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委員、中國劇協常務理事、中國戲曲研究院副院長,按照黨的意思折騰京劇。表面忙碌、風光,可是十年不到就鬱鬱而終,他是四大名旦最年輕的一位,卻是死的最早的一位,享年54歲。當然,也有人為他慶幸,如果留到文革,他那憂鬱的性情,不可能像尚小雲(1900~1976)能硬撐過去;荀慧生(1900~1968)備受虐待而死,可想而知他也難逃此劫。

1924年羅癭公將舊京劇《六月雪》(只有探監與法場這兩段),參考明代傳奇《金鎖記》,硬給加上首尾交代完整故事,改稱《金鎖記》演出。但編成完整故事,演出的效果並不見得好,到了後來程硯秋還是回復到探監與法場這兩段來演。為什麼這樣?因為絮絮叨叨講一個故事,如果不懂製造效果,觀眾肯定睡著,老戲的《六月雪》深知這個訣竅,安排兩個丑角:一個禁婆、一個丑縣官胡里圖,就把全局搞活了。術語叫做「插科打諢」,一下子讓睡著的觀眾醒來,再不然能使投入太深、傷心欲絕的觀眾喘口氣,破涕為笑。


竇娥(朱傳敏飾演)向禁婆(周陸麟飾演)講真相,禁婆認真聽講。

丑角很簡單的就達到平衡觀眾情緒的功能,這不能不說是古老編劇家的高超智慧。而現代編改京劇的人自詡中西皆通,卻把戲弄的狹隘偏頗,根本悟不到甚麼平衡不平衡,只是滿足一己的發洩,發狂的灑狗血破壞平衡,說這是「創新就是進步」,原來戲中精彩之處驟失,「恰到好處」的美妙再難出現。


竇娥的婆婆(張化緯飾演)帶著食物到監獄探親竇娥。


竇娥(朱傳敏飾演)與婆婆(張化緯飾演)會面感人的一景。

老戲《六月雪》:禁婆管女犯,這天她把竇娥叫出,因竇娥沒孝敬她,她就打竇娥出氣。竇娥把自己的遭遇、冤案的真相仔細告訴禁婆,禁婆的態度立即180度大轉變,鐵石心腸變的柔軟,直說自己刀子嘴、豆腐心,不是真要對她那麼壞。另一位丑角,縣官胡里圖臨斬竇娥講的是無厘頭的話:「竇娥啊竇娥,想你小小年纪,做出這樣事來。今日斬了你,下次不可」(此時舞台上二神童暗上,做下雪狀。然後竇太師制止了行刑)。


竇娥(朱傳敏飾演)一時氣塞坐倒在椅子上,這叫「氣椅」,通常接唱倒板。


婆婆(張化緯飾演)與竇娥(朱傳敏飾演)的一段對唱,聞者無不落淚。

程硯秋初出道時,丑婆子(也叫彩旦)蓋三省與他合作,後來程硯秋成名,年老的蓋三省,淪為黃金戲院的班底不受人重視。然而程硯秋每次到上海演出《六月雪》,一定指名要蓋三省配演禁婆,讓人重新對蓋三省加以禮敬。蓋三省演禁婆是一絕,打竇娥時,兇而不暴,聽真相時冷臉孔露出關懷神情,既能誇張又能收斂,觀眾是先氣而後笑。程硯秋念舊情、惜人才,是個敦厚之人;而共產黨只會利用他,把他玩弄於股掌之上,苦的他連說都說不出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岳母訓教岳飛移孝做忠,既是勉勵同時也是岳母的自我抒解,「死如泰山莫似鴻毛」,生命莊嚴的重量感,巍峨矗立在那裏。
  • 《蘇三起解》又稱《女起解》,原本是一齣結構非常完整的摺子戲。獨立演出,人物動作、情節推展、空間轉換、音樂進行,完美的令人稱奇,無怪乎遍傳全國,人人都知道有這齣戲。
  • 《借扇》又名《火焰山》或《盜芭蕉扇》,出自「西遊記」小說的第五十九回。《借扇》原來是崑曲,楊訥《西遊記》傳奇第十九齣《鐵扇凶威》就是現在崑曲所演的劇本。民國初年,郝振基是崑曲演員,生、淨皆擅;他也是著名的「猴戲」演員,與楊小樓、鄭法祥鼎足而三,他們演孫悟空各自有各自的風格。郝振基功底扎實,聲音宏亮,氣力充沛,《借扇》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他演孫悟空急於求成,搔首弄腮,行動靈活,酷似真猴;一邊求鐵扇公主,一邊轉眼珠,尖嘴巴一鼓一鼓的,希望能夠說服鐵扇公主借他扇子。
  • 《赤桑鎮》原本是個老戲。民國初年,劉半農在書舖中獲得光緒、宣統年間的一本「戲簿」,記載中有六個戲班-玉成、寶勝和、太平和、義順和、小吉祥、小德順和都有《赤桑鎮》這齣戲,當時這是一齣頗流行的戲。
  • 《花田錯》是一齣喜劇,在清代咸豐年間就盛行起來。大抵人的一生,都希望是一帆風順-成家立業、娶妻生子都能按部就班,水到渠成;想是這麼想,但是萬一在其間出了錯要怎麼辦?《花田錯》就明明白白告訴你,人生就是會出錯,你越刻意求好說不定錯的更離譜,那麼何不換個幽默的態度來看人生。廣東人最能體會這個意思,他乾脆把錯當成喜,所以粵曲的《花田錯》就稱為《花田八喜》,錯能產生快樂呢!
  • 1966年,一群「破四舊」的紅衛兵來到法門寺,先是搗毀了佛殿內的銅像,又試圖挖開真身寶塔。住持良卿法師上前喝阻,被打得頭破血流。法師隨後披全身澆滿煤油,在寶塔前自焚。
  • 《可愛的牧羊女》展現了莫扎特在音樂創作各方面嶄露頭角的才華。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國、意大利和德國的歌劇樣式,加入通俗的曲調,同時表現出對音樂風格及其語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風格和古典風格的交匯點上譜寫了一部作品,開創了一種新類型歌劇──後來成為18世紀古典主義風格,為他後來的音樂創作奠定了基礎。
  • 就像學習西方經典一樣,東方的傳統戲曲也值得我們認識。「你會唱一段崑曲,你就懂得欣賞《游園驚夢》,你會唱一段《蘇三起解》你就會愛上《四郎探母》。」陳金次說:「我們從小不讓小朋友喝茶,他長大後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傳統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學法國的簡秀珍體悟到,法國的藝術當然很棒,大家隨口就可以說出莫內、梵谷……這些藝術大師,然而,這些所謂的「大師」能夠廣為人知,是因為有非常多人在幫他們寫詮釋、寫介紹,人們才知道怎麼去欣賞,知道他們好在哪裡。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