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九歌(一)東皇太一(及今譯詩)

譯文/弈之
font print 人氣: 355
【字號】    
   標籤: tags:

九歌(一)東皇太一

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
撫長劍兮玉珥,璆鏘鳴兮琳琅。
瑤席兮玉瑱,盍將把兮瓊芳。
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
揚枹兮拊鼓,疏緩節兮安歌,陳竽瑟兮浩倡。
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五音紛兮繁會,君欣欣兮樂康。

九歌(一)東皇太一 今譯

祭天帝

在這吉日兮這良辰,莊嚴肅穆兮祭上皇。
輕握長劍兮撫劍環,敲打玉磬兮鳴聲朗。
美玉柱鎮兮瑤草席,手把鮮花兮散芬芳。
香草蒸肉兮蘭為托,奠桂花酒兮敬椒漿。
揮動玉錘兮擊玉鼓,舞輕蹈慢兮讚歌響。
高貴靈巫兮華服豔,香氣彌漫兮滿殿堂。
彈琴吹竽兮奏樂章,五音聚會兮君樂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 據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這可算是粽子的起源。
  • 端午節是夏季裏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家家戶戶都懸鍾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佩香囊...
  • 端午又到了,粽子又該上市了,當代中國越來越稀薄的傳統文化氣息裡,又該飄起那清香可人的美麗氣息。人們開始用他們習慣的味覺思維,來回味某一種依稀而久遠的情懷。
  • 詩經三百傳頌廣,屈原騷體未能昌。
    悱惻哀怨文辭雅,一詠三歎意味長。
    大雅不容俗子仿,靈氣難得凡夫裝。
  • 28日上午,80名武漢大學國學班的大學生和40名童學館的小朋友,在聽濤景區行吟閣前舉行祭祀屈原活動,緬懷偉大詩人和愛國者屈原。
      
  • 端午時節雨綿綿,

    蒼天灑淚悼屈原。

    觀雨立下男兒志,

    勢將邪魔盡數殲。

  • 瀟瀟綿雨籠端陽,時令錯亂不尋常。
    萬事具備晴日盼,初五不諧添愁腸。

    街道水淹寒氣重,露天表演終泡湯;
    湖畔風捲千層浪,龍舟停賽人落荒。

  • 說到端午節,人們一定會樂此不疲的談論有關粽子云云,比較著名的有棕葉粽、竹箬粽、
    蘆葉粽、槲葉粽和灰湯粽,它們的形狀不一,但萬變不離其宗。說到宗這個字,其實是粽
    字的諧音,也是一種民族的文化概念和中華文化的情感和意緒,更是提煉了粽子的精華,
    少之,粽子也只不過是一塊糯米團罷。這種文化與民族記憶相連的情節,更是中國人對偉
    大愛國詩人屈原的一種默默懷念的方式。
  •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