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評論:春晚敗壞了演員的藝德

人氣 4
標籤:

鳳凰網評選「春晚最爛節目」,趙本山的小品《捐助》名列榜首,多家媒體轉載,其幸災樂禍之意難以掩飾。在此之前,因嘲笑單身母親和大量植入廣告,該小品已受到廣泛批評。

趙本山固然該受指責,不過大家不要忘了,央視春晚向來都有苛嚴的審查制度,並非演員「文責自負」。我們完全有理由認為,這個小品所呈現出來的扭曲的價值觀和貪婪的商業慾望,正是春晚劇組精心挑選並大力推崇的東西。

在我看來,這個評選中最有價值部份是一些網友的留言:為什麼只能單選而不能全選?所有節目都很爛啊。這不是簡單的憤激之辭,春晚的問題從來就不在某個節目的好壞,而在整體的價值觀和運作模式。

先撇開像《捐助》這樣肆無忌憚地羞辱觀眾的節目,不妨看一看那些據稱頗受歡迎的小品,例如黃宏等人表演的《美麗的尷尬》。從表面上看,這個節目是在嘲笑整容,反對長相歧視。事實上,黃宏和鞏漢林的大多數台詞,都是在竭盡刻薄地挖苦「醜女」,說什麼「長得多麼驚險」、「年年都過鼠年」,上街牽手傷男人的自尊,甚至說其優點是「避邪」。對長相不符合「美麗標準」的女人,兩個男人挖空心思進行諷刺和辱罵,在大街上也該受到譴責,卻能站在國家電視台的舞台上,對著全世界宣講。

小品中反對整容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給丈夫的工作帶來了麻煩,遭到同事和領導的誤解,「你改變了容貌,我改變了前程」;二是不符合一位專門挑選「鼠眼」女人的男導演的口味。不僅「美女」要為權勢男人服務,連「醜女」也不能放過,而且不允許她們「擅自離崗」,否則就會讓她們陷入「美麗的尷尬」。這種邏輯,可以說是相當的混賬。

最受歡迎的小品據說是郭冬臨和牛莉的《一句話的事》,「牛莉春晚大衣」還因此走紅京城。在這個小品裡,儘管人人都在習慣性撒謊,但是它力圖說服人們不要大驚小怪,不要怨別人不誠實,而要怪自己肚量小。其中反覆出現的台詞是:「一句話的事,一句話能成事,一句話能壞事,你心理能不能陽光一點?」你追究謊言,你埋怨社會風氣,那是你心理陰暗。你需要做的事情,不是去改變現實,而是調整心態,理解和適應社會。這不是郭冬臨的創造,而是央視慣常的輿論引導,跟於丹把《論語》講成心靈雞湯、某些官員把「和諧」當作壓制反對意見的大棒如出一轍。

至於春晚中隨處可見的矯揉造作、拜金媚權,就更不用細說了。這些部份的虛假和粗暴程度,讓很多網友懷疑它是在搞無間道,故意給自己歌頌的對象抹黑。從文化上說,它挾持權勢和資本,使得節日娛樂變得傲慢、低俗和粗鄙,失去了傳統藝人對待觀眾的真誠,而且還拿人當傻瓜,所以才會出現非要說小品中廣告符合情節需要、唱歌用備播帶不算假唱這些說法。

以前春晚還是有所顧忌的,它的整體性問題也被掩飾起來,讓人們產生一種誤解,以為只是某些節目不好,某些演員欠佳,丟了春晚的臉。其實應該反過來看,大多演員都沒有那麼差,換個舞台也許完全不同,是春晚丟了他們的臉。去年縱貫線樂隊毫無光彩、今年王菲被逼「假唱」就是例子。魔術師劉謙惹上春晚,沒有及早抽身,也面臨名節不保。春晚讓「德藝雙馨」這個詞成為徹頭徹尾的笑話。

多年的霸主地位讓春晚高處不勝寒,活得有些不耐煩了,從形式到內容,今年都「爛」得登峰造極,成為一台諷刺鬧劇。無論體制內外,左派右派,沒有直接捲入利益集團的人,人們紛紛唾棄它。文化學者吳祚來立足個人尊嚴和社會公義,憤而聲討央視和趙本山的利益集團對文化的侵蝕;前教育部發言人王旭明也從教育政策的角度,痛斥「看了春晚才知道什麼是爛」,呼籲「所有有知識、有道德、有良知和對自己孩子負責的老師們家長們:聯合起來,抵制春晚帶來的不良影響!」
當然,春晚的勢力範圍太大了,也有人覺得看它太受用了,光是權勢和利益關聯者的讚美,已經夠它苟延殘喘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春晚「變魔術」爭議未了
清泉:由央視小品看中共的洗腦伎倆
組圖: 春晚丑聞 有人台上沒拉褲拉鏈!
CCTV春晚結束 醜聞不斷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