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故宮同時展出:清沈源與院本的清明上河圖

白亞士
font print 人氣: 389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3月31日訊】《清明上河圖》為中國寫實人物風俗畫之傑作,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名畫珍藏的(清 院本 清明上河圖)全卷,即日起至6月25日和(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同場展出,民眾可以比較《清明上河圖》兩種版本,對照並欣賞它們的筆法、用色、布景..等異同的巧妙。

《清明上河圖》原為北宋張擇端的作品,歷代臨摹此畫甚多,宋代原作長528公分、高24.8公分,現藏於北平故宮博物院;該圖描繪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兩岸,到了春天清明時節繁華和熱鬧的景象,作品以長卷的形式,採用散點透視的構圖,將繁雜的景物納入統一而富於變化的畫卷中,畫中往來人物衣著神情各異、栩栩如生,構圖疏密有致、富有節奏和韻律感,筆墨章法巧妙,尤其對各種形態的幾何正確的描繪使其歷代享有盛名。

歷代臨仿、流傳《清明上河圖》版本甚多,台北故宮博物院即藏有八件,其中以(清院本 清明上河圖)最為著名,此卷由清宮畫院: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位畫家,參照各朝版本、集各家之所長,加上明清時代的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娛樂活動,增加如:戲劇、猴戲、特技、擂臺等豐富的情節,因而畫中人物增加到4,000多人,於乾隆元年(西元1736年)合作完成。

(清院本 清明上河圖)長1,152.8公分、高35.6公分,用色鮮麗明亮、筆法圓熟,精巧寫實的描繪鄉野優美的風光,和市集繁華的生活景象,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或缺的參考資料,該卷的建築均以西洋透視原理作畫,房舍街道大小比例、遠近距離皆精準掌握,並繪有西式建築物在其中。

故宮同時展出的清代沈源《清明上河圖》,構圖與場景的安排幾乎與(清院本 清明上河圖)相同,只有一些細節的增減,例如在店名、建築結構、庭園布置等描繪上有所差異;此外沈源的畫作是以水墨為主,僅用赭色稍加鉤染,呈現另一番清新雅淡的韻味,沈源用筆熟練,橋樑、屋宇、人物等描繪得極為精細工整,堪稱清代畫院之佳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時報記者李文儀/台北報導〕台灣的航空業者因美國轉接東南亞航線銜接得宜、票價低廉,吸引不少「VIP」的越南、印度及菲律賓旅客。交通部次長葉匡時昨天表示,將加強發展桃園機場轉運功能,以設置小故宮展覽等創意,盼吸引更多真正的「VIP」貴賓旅客來台。
  • 台灣駐奧地利代表處4日起在斯洛維尼亞首都盧布里雅納舉行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包括舉辦「台灣、畫境」照片展、故宮「複製文物展」、「台灣電影展」及「台灣講座」等。
  • 去年底總統馬英九南下輔選時,承諾故宮南院將在2012年開館,國民黨立委楊瓊瓔、民進黨立委陳亭妃等,今天質詢國立故宮博物院長周功鑫能否兌現。周功鑫表示,將全力以赴。
  • 嘉義鄉親非常關心故宮南院到底可以如期在2012年達成全面開館嗎?嘉義鄉親表示,故宮南院一定要開館,因為嘉義以農為主,可說是文化沙漠,所有鄉親都非常渴望藝文的滋潤與薰陶。故宮南院的開館,不但能提升嘉義人的文化素養更能帶動觀光人潮、提升嘉義在地經濟。
  • (據台視新聞報導)元代畫家黃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圖」最近聲名大噪!因為大陸總理溫家寶日前針對ECFA議題強調兩岸兄弟情,還搬出這幅畫,因為這幅畫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館,一半放在台灣故宮,溫家寶希望兩幅畫能合成一幅畫,之所以變成兩半 還有一個典故 相傳蒐藏家愛畫成痴 最後把畫燒了要殉葬,最後是姪子救回來,但也因此斷成兩節!故宮博物院院長強調,歡迎杭州的那一半到台灣,但是台灣的畫要到大陸,不太可能,因為擔心對方會不還。
  • (中央社記者林育立來比錫21日專電)德國重要的文學饗宴來比錫書展今天落幕。今年第3度參與的台灣,展出華語教材、童書、漫畫和故宮文物畫冊,其中尤以漫畫和語言學習的書籍,最受讀者的青睞。
  • (大紀元記者吳涔溪台灣台北報導)前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系教授林曼麗,2010年3月25日晚間觀賞神韻紐約藝術團第10場演出,散場時,林曼麗神情愉悅地說:「《震撼》領舞演員的演出很有張力,傳遞的藝術能量,打動人心!」
  • 電影「海角七號」的配角櫃檯妹張心妍,昨天於故宮晶華飯店和蔣友柏表哥Ted舉行婚宴,由於男方的家世背景雄厚, 2人行徑相對低調。婚宴包括蔣友常、姚采穎等都出席,戴佩妮則帶著男友「西米露」赴宴,見習意味濃厚。
  • 國立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今天舉辦第1 期志工結業式,故宮院長周功鑫在結業式中指出,志工已是故宮南院重要夥伴,將扮演南院的文化種子,與故宮協同推廣亞洲藝術的知與美。
  • 被譽為「中國環保名片」的李冰冰積極推廣全球環保理念,昨天(27日)晚上8點30分與世界一同見證北京故宮博物院、巴黎埃菲爾鐵塔、紐約帝國大廈、悉尼歌劇院等國際地標一起履行「地球一小時」的熄燈承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