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故宫同时展出:清沈源与院本的清明上河图

白亚士
font print 人气: 389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3月31日讯】《清明上河图》为中国写实人物风俗画之杰作,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名画珍藏的(清 院本 清明上河图)全卷,即日起至6月25日和(清 沈源 清明上河图)同场展出,民众可以比较《清明上河图》两种版本,对照并欣赏它们的笔法、用色、布景..等异同的巧妙。

《清明上河图》原为北宋张择端的作品,历代临摹此画甚多,宋代原作长528公分、高24.8公分,现藏于北平故宫博物院;该图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到了春天清明时节繁华和热闹的景象,作品以长卷的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将繁杂的景物纳入统一而富于变化的画卷中,画中往来人物衣着神情各异、栩栩如生,构图疏密有致、富有节奏和韵律感,笔墨章法巧妙,尤其对各种形态的几何正确的描绘使其历代享有盛名。

历代临仿、流传《清明上河图》版本甚多,台北故宫博物院即藏有八件,其中以(清院本 清明上河图)最为著名,此卷由清宫画院:陈枚、孙祜、金昆、戴洪、程志道五位画家,参照各朝版本、集各家之所长,加上明清时代的特殊风俗,如踏青、表演等娱乐活动,增加如:戏剧、猴戏、特技、擂台等丰富的情节,因而画中人物增加到4,000多人,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合作完成。

(清院本 清明上河图)长1,152.8公分、高35.6公分,用色鲜丽明亮、笔法圆熟,精巧写实的描绘乡野优美的风光,和市集繁华的生活景象,是研究明清之际社会风俗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该卷的建筑均以西洋透视原理作画,房舍街道大小比例、远近距离皆精准掌握,并绘有西式建筑物在其中。

故宫同时展出的清代沈源《清明上河图》,构图与场景的安排几乎与(清院本 清明上河图)相同,只有一些细节的增减,例如在店名、建筑结构、庭园布置等描绘上有所差异;此外沈源的画作是以水墨为主,仅用赭色稍加钩染,呈现另一番清新雅淡的韵味,沈源用笔熟练,桥梁、屋宇、人物等描绘得极为精细工整,堪称清代画院之佳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自由时报记者李文仪/台北报导〕台湾的航空业者因美国转接东南亚航线衔接得宜、票价低廉,吸引不少“VIP”的越南、印度及菲律宾旅客。交通部次长叶匡时昨天表示,将加强发展桃园机场转运功能,以设置小故宫展览等创意,盼吸引更多真正的“VIP”贵宾旅客来台。
  • 台湾驻奥地利代表处4日起在斯洛维尼亚首都卢布里雅纳举行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包括举办“台湾、画境”照片展、故宫“复制文物展”、“台湾电影展”及“台湾讲座”等。
  • 去年底总统马英九南下辅选时,承诺故宫南院将在2012年开馆,国民党立委杨琼璎、民进党立委陈亭妃等,今天质询国立故宫博物院长周功鑫能否兑现。周功鑫表示,将全力以赴。
  • 嘉义乡亲非常关心故宫南院到底可以如期在2012年达成全面开馆吗?嘉义乡亲表示,故宫南院一定要开馆,因为嘉义以农为主,可说是文化沙漠,所有乡亲都非常渴望艺文的滋润与熏陶。故宫南院的开馆,不但能提升嘉义人的文化素养更能带动观光人潮、提升嘉义在地经济。
  • (据台视新闻报导)元代画家黄公望的一幅“富春山居图”最近声名大噪!因为大陆总理温家宝日前针对ECFA议题强调两岸兄弟情,还搬出这幅画,因为这幅画一半放在浙江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温家宝希望两幅画能合成一幅画,之所以变成两半 还有一个典故 相传搜藏家爱画成痴 最后把画烧了要殉葬,最后是侄子救回来,但也因此断成两节!故宫博物院院长强调,欢迎杭州的那一半到台湾,但是台湾的画要到大陆,不太可能,因为担心对方会不还。
  • (中央社记者林育立来比锡21日专电)德国重要的文学飨宴来比锡书展今天落幕。今年第3度参与的台湾,展出华语教材、童书、漫画和故宫文物画册,其中尤以漫画和语言学习的书籍,最受读者的青睐。
  • (大纪元记者吴涔溪台湾台北报导)前故宫博物院院长、现任台北教育大学艺术系教授林曼丽,2010年3月25日晚间观赏神韵纽约艺术团第10场演出,散场时,林曼丽神情愉悦地说:“《震撼》领舞演员的演出很有张力,传递的艺术能量,打动人心!”
  • 电影“海角七号”的配角柜台妹张心妍,昨天于故宫晶华饭店和蒋友柏表哥Ted举行婚宴,由于男方的家世背景雄厚, 2人行径相对低调。婚宴包括蒋友常、姚采颖等都出席,戴佩妮则带着男友“西米露”赴宴,见习意味浓厚。
  • 国立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今天举办第1 期志工结业式,故宫院长周功鑫在结业式中指出,志工已是故宫南院重要伙伴,将扮演南院的文化种子,与故宫协同推广亚洲艺术的知与美。
  • 被誉为“中国环保名片”的李冰冰积极推广全球环保理念,昨天(27日)晚上8点30分与世界一同见证北京故宫博物院、巴黎埃菲尔铁塔、纽约帝国大厦、悉尼歌剧院等国际地标一起履行“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承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