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丁選尋獲古漆祕方 古製名琴再現人間

人氣 10
標籤:


每個人兒時都有夢。但大多數人的夢,常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漸漸改變甚或幻滅。然而蘇丁選的兒時夢想卻持續了半世紀,並且在圓成自己夢想的同時,也讓許多提琴愛好者,能以平實的價錢,買到音色足以媲美古製名琴的絕妙好琴。

兒時琴音結下提琴之緣

蘇丁選出生在台灣屏東東港的一個木工家庭,那兒是一個以漁業、農業為主的鄉村。小學二年級時,蘇丁選偶然從國小校長家的日式宿舍旁經過,無意中看到國小校長的兒子正在拉琴,小提琴美妙細緻的琴音及高雅的外型深深觸動了他,他心中熱切的渴望有朝一日也能擁有一把自己的琴。

當時台灣剛剛光復,普遍貧窮,一般家庭連三餐都顧不來了,更遑論讓孩子買琴、學琴。在一個偶然的機緣下,一位顧客拿了一把日據時代留下的小提琴到家裏來做木工修理,蘇丁選第一次有機會親手摸到小提琴。為了能一圓提琴夢,蘇丁選便把那把小提琴的外形輪廓描了起來,利用課餘時間跟父親學會木工手藝,十四歲那年,他無師自學地開始嘗試作起提琴來。雖然當時所製作出來的第一把自製提琴很粗糙,音色差,且尺寸不是很準確,但從此他與小提琴製作結下了終身的不解之緣。

不懈探索製琴技術

當時台灣懂得製琴技術的人不多,即便想學也沒有好老師可以教。蘇丁選師專畢業後,就到台北盲啞學校教課,並利用業餘時間摸索製琴技術。他漸漸結識了一些小提琴教師後,得知國外有不錯的提琴製作材料,便開始從德國、意大利等地購買材料來製琴。

在不斷的學習、鑽研過程中,蘇丁選漸漸意識到,要同時達到「尺寸的精準」、「外觀的精美」,以及「音質的優美」,才能算是一把好琴。對於有木工基礎、受過科班美術訓練的蘇丁選來說,這前兩項並不難,只需幾年工夫就可達到,而唯獨「音質優美」一項,卻花了他數十年時間而無法突破。

失落的祕密技術

蘇丁選說,歐洲提琴製造技術於十八世紀達到最高峰,歷史上的「名琴」如音色超凡絕倫的「史特拉底瓦里」等,多半是在那個時期所製作的。此後因祕密技術失傳,專家學者咸認為歐洲的製琴技術至今一直處於「黑暗時期」,無法恢復昔日光景。他曾赴德國、意大利拜師求藝,卻發現那些琴製師會的他都已經會了,而能突破製琴瓶頸的「祕密技術」卻遍尋不得。

「要解開『名琴的祕密』,首先必須了解製作一把好琴的四要件,亦即材料選擇、琴胴厚薄、油漆祕方以及配件調整。」蘇丁選分析說,木材是天然物,只要有眼力與經驗,取得好材料其實並不難;琴胴的厚度控制只要琴在未上漆時裝弦拉奏就可調整;弦栓、琴碼、音柱、尾弦板和額塾等配件的調整雖然費事,但只要有經驗與耐心作長時間觀察,不斷修正,即可做到最好的組合,在技術方面並不困難;唯獨「油漆配方」,是困難且失傳的部份,也是製琴技術的祕密所在。

正當他想要放棄卻心有不甘時,一位退休的老漆匠告訴他「所有漆料中,彈性及密度最好的是天然漆」、「中國就有這種天然漆」。

沒想到,就這麼一個偶然的指點,卻讓蘇丁選循跡找到了能突破小提琴音色問題的祕方。

天然漆解開名琴之謎

當蘇丁選開始嘗試找尋天然漆來漆琴時,一位在台灣故宮博物院工作的朋友正巧發現,故宮的資料室收藏有明末清初時把天然漆銷售到歐洲的出貨單,上面連貨物的斤兩、價格都有。

這個發現讓蘇丁選大為振奮,因為這很可能就是當時歐洲古製名琴的天然漆來源證據;也許是因為戰爭或貿易中斷,致使停銷,無漆料可用而失傳;也許是因為工業革命後發明了施工省時省事的人造漆,快速又可大量出產,而使得小量生產又難施工的人造漆漸漸被遺棄而失傳;當然也有可能如日本學者所報告的,本來地中海一帶有產天然漆,後來因地球大氣變化,漆樹不活了,只好改用人造漆,因而失傳。無論如何,這條路是有跡可循了。

蘇丁選試用天然漆之後,發現此漆果然有古琴漆的特徵:上漆失敗時,漆的顏色會變黑;溫度、濕度不對時漆不易乾等,這些都恰恰符合歐洲產業革命前製琴相關文獻上的記載。他更在嘗試中發現,上了天然漆的小提琴,音色果然變得更美、更有靈性,和他過去所聽過的古製名琴的音色是極為相似的,於是,便義無反顧地循著這條路子嘗試下去了。

不懈嘗試終獲古漆祕方

使用天然漆來漆琴,在油漆工程技術上極為複雜、困難,而且不是每一種漆樹所產的天然漆都適合來漆琴。但蘇丁選一心想要製造出頂尖名琴,於是便積極地四處尋覓各種天然漆種。他在專設的實驗室中,花了約三十年時間,鍥而不捨地嘗試了來自中國、台灣、中南半島和日本等地的一、兩百種漆種後,終於發現那能產出「最佳音色」的「最優質」的一個漆樹品種。


製造一把讓蘇丁選覺得滿意的小提琴,至少需要五到十年時間,其中花在「調整」的時間是很長的,有時甚至要花上十幾年的時間。

不過,用天然漆來漆琴,在技術上困難很大,純漆是不能直接用的,在天然漆本料之外,還要加上複雜的配方才行。蘇丁選花了數十年時間研究,才將天然漆的複雜性一一釐清,把同時失傳二百多年的古漆與配方都研發出來,讓失傳已久的漆藝再現人間,重現古琴漆的光輝。

蘇丁選說,近代所使用的人造漆,是用樹脂加酒精、松節油等溶劑溶解來做漆。人造漆製作出來的提琴音色不完美,漆膜脆弱,日久會脫落,音質變壞,光澤也讓人瞧不起;而上了天然漆的手工提琴音質高貴而有靈性,音量飽滿,高音清脆,中音甜美,低音渾厚,避免了某些外國名琴高音或低音不完美的缺陷。

他說:「手工琴上的天然漆一旦乾了之後,沒有任何溶劑可以把它溶掉,小提琴可以有五百年的壽命,大提琴可以有一千年的壽命,且泛音豐富,彈性有力,不但光澤極美,不易脫落,且音質優美無比,日久益佳。」

令行家驚豔的平價名琴

跟一些動輒數百萬、數千萬甚或上億元的古製名琴相比,蘇丁選所製作的提琴真的可謂物超所值。雖然因為他的提琴音質絕佳但價格卻十分平實,而使他曾遭某些提琴製造商的打壓、中傷,但他如呵護孩子般用心製作的提琴,卻掩不住明星的光芒,屢屢讓真正識貨的行家驚豔不已。

台灣著名的長榮交響樂團大提琴首席孫小媚博士早年使用的是在紐約購買的、具有二百五十年歷史的意大利琴,二零零零年回台任教後,在小提琴名家錢國昌教授的推介下,開始使用蘇丁選所製作的提琴;台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樂團首席江維中教授、台灣師範大學中提琴教授楊瑞瑟等提琴名家,也都使用蘇丁選所製作的提琴。

孫小媚說,在美國,她曾有機會接觸到包括史特拉底瓦里、蒙塔里阿那等名琴,對她來說,有些古琴的音色及韻味的確特殊有種迷人的氣質
,但相對地,在動態及音量與全音域的共鳴方面,則不見得平均,並且顯得薄弱;用這些古琴來錄音及在小型場所演奏不會有問題,但若在現代的大型演奏場所包括音樂廳演出時,在傳達樂曲的整體性方面,就會顯得比較吃力。


 蘇丁選認為,提琴是有生命的,每把琴都有不同的、屬於自己的音色;琴就像孩子一樣,是有靈性的,會成長也會變壞,需要持續的關照及調整;「好的琴會跟人走,人要什麼,琴就會給什麼。」蘇丁選說。

「而蘇老師的每一把琴都有他自己的特色,讓演奏者能夠盡情發揮,不會有限制!他的琴的敏感度及音色的氣質,絕對是毋庸置疑的!在音樂廳演奏,也很具穿透力。」她讚嘆地說。

孫小媚曾在蘇丁選的提琴發表會上演奏過西班牙作曲家卡沙多的「無伴奏組曲」,一位聽眾了琴聲後說,他一生只曾被兩個人的琴聲所感動過,一次是被國際小提琴大師帕爾曼的琴聲所感動,另一次,就是在那場發表會中,被使用蘇丁選提琴演奏的孫小媚的琴音所感動。之後,這位聽眾馬上去找蘇丁選買琴!

使用蘇丁選的小提琴二十年之久、曾經留日主修小提琴的台灣屏東東新國中音樂教師林振全說:「蘇老師的琴很具震撼力,音色很沉,很有內涵,當代意大利新琴是不可能有這種音色的。」他說,一般來說,一位製琴家要經歷相當長的時間及無數的失敗,才能製造出「一把」好琴,但蘇老師那兒,卻有「很多很多」把真正絕佳的琴!

除了國內名家外,包括德國的小提琴名師柯尼西教授及他的學生等,都是蘇丁選提琴的使用者。

雖然向來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蘇丁選一再強調,自己只是為把好的文化留給世人而投入研究,從來不是為了錢而製琴,「從未把自己的提琴帶著跨出門檻一步去跟人主動推銷」,但真正識貨的行家,卻在緣份的牽引下,一一找到蘇丁選,用極為平實的價錢,享得頂級名琴之絕妙音色。

堅持理想的學者與藝術家

堅持理想,常常要付出許多的代價。問蘇丁選在製作提琴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過不順的地方?他笑稱,在這個過程中,「一路都很不順」,但是「失敗還是要找辦法去解決,因為失敗也是一種資料,至少可以研究這次為什麼會失敗。」這樣的處事態度,讓蘇丁選這一輩子下來,幾乎沒有什麼事是不能解決的。

也就是這樣的研究精神,以及不求名利的淡泊,讓蘇丁選可以數十年如一日地做著幾乎沒有商業利益可言的研發工作;其間親友多次勸他不要做下去了,但為了達成理想,他還是毅然地堅持下去,直到五、六年前,他的琴漸漸獲得很高的評價,才首度獲得家人的支持。

對於睡覺時都在想著要如何做提琴的蘇丁選來說,最快樂的事不是享有山珍海味、榮華富貴,而是成功地達成理想與目標;但過一陣子,當自己眼界、理想抬高時,「又會變得不快樂了,而又要努力地去想辦法達到更高一層的目標了。」蘇丁選笑著說,「這個過程一直在反覆進行著。」

不斷地自我突破,不懈地努力研究,用愛心、耐心、細心及文化傳承的精神去製作手工提琴;這樣的精神、這樣的情操,也許就是蘇丁選能研發出失傳多年的古漆祕方之祕密所在!◇

小提琴製作步驟:
 



1 刻琴頭渦卷和弦槽。
2 刨面板厚度。
3 削製 f 孔。
4 裝低音棒。
5 裝楓木側板。
6 裝襯木。
7 裝角木。
8 用天然膠將面板與底板接合。
9 裝琴頭。
10 用「人髮刷」上漆,至少要漆幾十遍。

 



11 裝音柱、調整音柱位置。
12 裝弦卷。
13 裝琴碼。
14 裝尾釘。
15 裝拉弦板。
16 裝弦。
17 裝下額壂。
18 完成的琴。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