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風悠悠:民脂民膏,安可多用?

秦自省

人氣 66
標籤:

一、忽必烈的「示儉草」

元世祖忽必烈,常常想著太祖成吉思汗開創基業的艱難,就讓人從太祖居住過的地方,取來一株青草,放在花盆中養活,端放在宮殿前紅色的石階上,稱為「示儉草」。

用這種方式,提醒、教育子孫後代:一定要勤儉節約。

二、 罪大,何有功德?

南朝宋時,虞願(人名)擔任散騎常侍,為人正直,講話實事求是,不怕得罪人。

宋明帝在不久前,建起了湘宮寺,耗資非常多。接著,又要建十層高的莊嚴剎(剎讀詫,意為佛寺或佛塔),因為不易建立,就分成兩剎,每剎高五層。宋明帝對虞願說:「你到過湘宮寺嗎?我建的這個寺院,的確是功德無量。」虞願回答說:「皇上建湘宮寺,花的都是老百姓賣妻賣兒女的錢。如果佛能明瞭這些,就會十分憂愁的。罪過這麼大,還有什麼功德可言呢?」 講得宋明帝啞口無言。

三、民脂民膏,安可多用?

王旦是北宋大臣,官職顯貴。每次家裡人要給他祝壽,他就立即制止。問起原因,王旦說:「我家目前的狀況,已經夠優厚了,如果再舖張浪費,就會使我增加許多不安。那還有什麼值得慶賀呢?」

他每次受到皇上的賞賜,都被家裡人當作展覽品,放置在大庭上,以顯光榮。王旦就閉著眼睛歎息說:「民脂民膏,安可多用?(意思是:老百姓用血汗生產出的物質財富,怎麼能用得太多呢?)」

當他看見家人穿著樸素時,就感歎說:「我們家樸素的習慣,歷來就是這樣。」所以,家裡人有稍許華麗一點的衣服,就只能在自己屋內穿,不敢讓王旦看見,以免受到責怪。

四、常穿舊鞋

南齊時,虞玩之(人名)擔任少府,穿著木頭鞋,舖著自家編的席子。

齊高帝蕭道成取過鞋子來看,發現斷處竟是芒草接著。虞玩之說:「剛剛做官的時候,買的這雙鞋子,已經穿了有三十年了。」

齊高帝賞賜給他新鞋子,虞玩之不接受,並說:「故舊之物,猶如故友,值得留戀,實在不忍心拋棄。」

五、人不知其為三公

南朝宋廢帝劉子業,賞賜沈慶之几案和枴杖,還給他漂亮的馬車。但是,沈慶之每次入朝見皇上,都是乘坐原來的舊車。他在田園行走,也不帶隨從,碰到他的人,也不知道他位至三公。

沈慶之曾說:「我每次在田園漫步,有人陪伴,加上馬就成三個。如果無人陪伴,我加上馬便是二個,我乘那樣豪華的馬車,往哪兒去啊? 其實沒必要。」

所以皇上賞給他的几案和枴杖,還有漂亮的馬車,他都執意不用。

六、口腹之慾,須有節制

北宋時,李若谷做長社(今河南長葛縣)縣令,每天在牆壁上,懸掛一百文錢,用完為止。

蘇東坡被貶官到齊安(今廣東恩平縣北),每天花費不超過一百五十錢,用不完的錢,就用竹筒貯存起來,送給窮人。

蘇東坡曾經說:「吃喝的誘惑,怎麼能窮盡呢?經常節儉,也是珍惜幸福、延年益壽的好辦法。」

七、 富貴不忘貧賤時

鄭亨仲每天拿幾十錢,懸掛在牆壁上,還有辣椒、肉桂、大蔥和薑,各大約一、二錢。鄭亨仲說:「我平素貧苦,到晚年中了進士,稍稍獲得一些寬慰,稍不留意,就會造成一些禍患。我學習了張九成的修身養生方法,常常回憶舊時儉樸的生活,作為激勵,才能使人保持永久的平和。」

八、神奇的碗

巴東郡(今四川奉節縣東)有一個和尚,得到一個青磁碗,帶回寺院,折株花,放在碗裡,供奉在佛像前,第二天碗中滿是鮮花;又放一些大米,經一夜後,碗中米也滿了;進而,在碗中放點錢和銀子,第二天,碗裡便裝滿了銀錢。從此這個寺院,便富裕起來。大家的生活好了,但這位和尚,卻依舊很儉樸。不久,他當上了寺院主持。

後來,這位住持年歲大了,有一天,他把碗取出來,投到大江裡,徒弟們深感意外。

這位寺院住持,對徒弟們說:「你們能夠認真地對待它嗎?拋棄它,是為了不讓你們增加罪過,以便精進的修行。」

(以上均據鄭瑄《昨非庵日纂》)

--轉載自正見網

相關新聞
做清官可與日月爭光
古風悠悠:我被人誤,不可再誤他人
古人善舉暖人心
古人善舉暖人心 人氣 1796
古風悠悠:周濟貧困 關注學生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