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會走路的台灣 小穿山甲落地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陳虹瑾台北3日電)台北市立動物園今天說,動物園研發飼料配方,去年底成功繁衍第4隻穿山甲,取名「穿桂」。園方說,「穿桂」是小壯丁,像是「會走路的台灣」。

動物園園長葉傑生表示,穿山甲食性相當特別,很難在人工圈養環境下存活。他舉例,德國紐倫堡動物園50年前曾養過1隻非洲的穿山甲,只維持約3個月;1970年代,世界各地動物園也試著展出穿山甲,但最後都因飼養困難而放棄。

葉傑生說,動物園近年研究特殊飼料,不但成功飼養、繁殖穿山甲,還送了1對穿山甲給德國。他說,這對送給德國的穿山甲,在台灣人員的技術指導及交流下,目前也進入繁殖季。

他指出,穿山甲怕冷,只要氣溫低於攝氏25度,就會發抖、流鼻涕。去年12月寒流來襲,動物園正準備將穿山甲媽媽「穿芎」移到保溫室待產,卻發現小寶寶已誕生在「穿芎」挖掘的地洞中,眼睛未開、鱗片柔軟,體重105公克,取名「穿桂」。「穿桂」的爸爸「穿胖」,則是民國86年、在園內出生的第1隻穿山甲。

動物園表示,「穿桂」除了吃奶就是睡覺,偶爾會爬到媽媽背上,體重已經有260公克重。

園方指出,穿山甲因身被鱗甲、具掘土穴的習性而得名,明代李時珍即在「本草綱目」記載「其形肖鯉,穴陵而居,故曰鯪鯉,俗稱為穿山甲。」此外,穿山甲是不折不扣的「無齒之徒」,由於沒有牙齒,吃東西全靠長長的舌頭,身上有鱗片保護,會遊泳、擅爬樹,由於主食是螞蟻和白蟻,常被誤認為是食蟻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