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臺故宮百年鉅獻 百件國寶大展

人氣: 2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1年10月01日訊】(大紀元記者白亞士台北報導)為慶祝建國一百年,台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年度大展「精彩一百:國寶總動員」,從院藏六十八萬多件文物中,精選出器物、文獻與書畫等共133組件,故宮「鎮院三寶」:范寬的《谿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均名列首檔強打,已有11年未展出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北宋的汝窯蓮花溫碗、清代的四庫全書等都是極具代表性的歷史文物。

「精彩100•國寶總動員」,展品皆為各個時代及類別中的國寶精品,如何從68萬多件文物中選出精髓之作,故宮院長周功鑫表示,這項特展真的是一項挑戰,故宮每年有二、三百萬的民眾前來參觀,觀眾往往有自己心儀的特定文物,有的旨在探望具有人氣、眾所推尊的作品,有的因文物具有說明歷史文化的重要性、有的因文物的特殊性或稀有性、更有因文物呈現的藝術美感而在文物前讚歎不已。

經過綜合考量,匯整文物的–歷史性、重要性、稀少性、藝術性、人氣性等種種因素,經多次集會討論及腦力激盪下的結晶,選出了器物60件、文獻20件、書法14件、繪畫39件等「國寶中的國寶」,然而在展場上如何讓觀眾有系統地認知,並引發對文物深入的興趣,是故宮策展團隊所關心的問題。

整個特展分六個故事來呈現,分別是:「禮樂典範」、「金匱寶笈」、「工藝創新」、
「盛世極品」、「翰墨光華」、「丹青瑰寶」,在多元內容的展示中,呈現歷史縱橫系統與脈絡,來說明博物館文物的流傳及多樣特色。

展出文物中,書畫作品因年代久遠、材質脆弱的關係,將分三檔期展出。第一期A檔展出時間:2011/09/23 ~10/27,第二期B檔10/29 ~ 12/01,第三期C檔2011/12/03 ~ 2012/01/03。

中華文化寶庫與藝術殿堂

西元一九一二年中華民國開基,在民主理念下,將帝王所屬收歸為全民共享;民國14年(1925年)10月10日,為紀念中華民國國慶,在北京紫禁城成立了故宮博物院,一個公眾博物館的展覽、研究、典藏、教育、推廣等功能於焉展開。

其後為避戰火,文物幾經精選裝箱、輾轉播遷,民國54年(1965年),以古物陳列所與歷史博物館文物為主的中央博物院,和以紫禁城文物為主的故宮博物院,在臺北外雙溪組成國立故宮博物院,成為舉世知名的中華文化寶庫與藝術殿堂。

台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主體來自清代朝廷,主要承襲自宋、元、明、清的宮廷典藏,可謂歷代國家府庫所藏「國寶」概念的總和,加上後來徵集來的文物,共計682,061件(至2010年12月底),煌煌然六十八萬餘件瑰寶,是八千年華夏文化中器物、書畫、古籍的精華,也涵蓋清廷的美術、工藝與典章檔案之菁華。

臺北開館後,透過常態的通史型或專題性的展覽,配合出版、演講、研討會等活動,提供了民眾視覺饗宴、研究鑽研的第一手史料,並繼續推廣成為現代生活創意的泉源。

璧與琮 表現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 玉琮(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經文物出土、考證結果,華夏文明之起源,可推溯至新石器時代後期,從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物質文明,主體表現在玉器與銅器的製作,這兩者皆為當時禮天敬地、溝通祖先神鬼的禮器。

中國古代建構了敬天法祖的宗教、倫理觀,用禮制以「和邦國、統百官、諧萬民」的政治理念,由目前展出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璧、琮、圭等玉禮器,讓後人窺見到遠古歷史的秩序與面貌,中原和四方文明聲息相關的認知因而擴大。

遠從新石器時代,近至現代,「璧」貫穿了整個玉器發展史,而「琮」則是在文明曙光中與璧組配,一同傳達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這次展出的玉琮,其高度在院藏同類器中排名第三,可貴的是在琮的四個射口上,都以極輕淺、斷續的細陰線,刻出神秘的符號,顯示出當時人們祭祀通神的形式及崇拜「神鳥」的信仰內涵。

金匱寶笈 舉世孤本


清.文淵閣四庫全書(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台故宮珍藏歷代善本古籍與清代檔案文獻,不僅種類豐富數量亦可觀,經多年來研究同仁的整理、研究及出版獲得了豐碩成果,院藏善本舊籍以文淵閣《四庫全書》卷帙最為龐大,同時,文淵閣也是清宮最重要的藏書樓。

由於《四庫全書》的歷史價值及其影響力深入人心,本次展覽特地製作多媒體影片,介紹《御筆文淵閣記》、文淵閣《四庫全書》、《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以及《四庫全書薈要》等相關作品,民眾可以更加瞭解《四庫全書》的纂修及整個典藏歷程。

歷代珍貴善本,這次精選出-宋、元、明、清等各朝代極具代表性的圖書,包含宋版《爾雅》、《新刊校定集注杜詩》、《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元代文人手稿本的《江月松風集》,明代宮廷精鈔精繪的《明解增和千家詩註》、《永樂大典》等書,共同呈現出公私書府中的書籍特色。


明 永樂大典(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南宋.國子監刊本 爾雅三卷(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爾雅》是中國史上最早的一部詞典,「爾」是「近」,「雅」為「正」,引申為「雅言」,是古代採取官方規範的語言,解釋上古雅正的語詞、方言、僻字的工具書。
由於從春秋、戰國到西漢期間,華夏語言、文字快速變化,以致後人漸漸無法看懂上古的書籍,因此專門解釋古代詞義的《爾雅》應運而生。

西晉郭璞(公元276-324)注解的《爾雅》廣受文人歡迎,日後成為今日流傳最廣的《爾雅注》。故宮院藏此部《爾雅》書版寬朗、字大而書體端勁,後代學者多認為仍保存北宋刻書風格,流傳迄今已是舉世孤本。

為配合漢字藝術節,在這次特展中展出14件歷代珍貴的書法真跡,包括故宮的鎮館之寶〈晉王羲之快雪時晴帖〉、〈唐懷素自敘帖〉、〈唐顏真卿祭姪文稿〉及〈宋蘇軾 書黃州寒食詩〉等,經典青銅重器如「西周晚期毛公鼎」與「西周晚期宗周鐘」,則體現篆字銘文的書法藝術。

王羲之(約公元303-361),出身仕族世家,一生熱衷詩歌、音樂與書法。他的學書歷程是由近而古,轉拜多師、取資廣博,尤其他精研體勢,將秦篆、漢隸各種筆法,融於真、行、草體中,形成最佳體勢之書法,所以唐朝人稱頌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晉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快雪時晴帖》為一則行楷書的短簡,這件名作已有十一年不曾展出。全文28字,大意是在大雪過後放晴,王羲之向友人問候之語,此作由於深得乾隆皇帝之喜愛,在增添的卷首題上「神乎技矣」,但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傳,這件書蹟乃後人忠實的摹本,不過仍然可以見到王羲之的本來面貌。

丹青瑰寶 各領風騷

中國繪畫的發展在不同時代的人物、花卉、翎毛、山水等畫科典範的交織下,譜出了一部高潮迭起的藝術交響詩章。

晉唐之際(265-907),講求形神兼備的人物畫典範,經由顧愷之、吳道子等人的努力已逐步確立中國人物畫的雛型。五代時期(907-960)–荊浩、關仝、李成畫華北的崇山峻嶺,董源、巨然寫江南水鄉的面貌,奠定了日後山水畫發展的基礎。而黃筌的精謹富麗和徐熙的瀟灑野逸,也在花鳥畫壇上各領風騷。


唐.唐人宮樂圖(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唐 唐人宮樂圖 軸.絹本 設色畫 縱:48.7公分 橫:69.5公分 無作者名款

本幅描繪後宮女眷十人,圍坐在長方大桌的四周,有的飲茶、有的行酒令;上方四人吹彈胡笳(篳篥)、琵琶、古箏與笙,侍立二人中,有一人持拍相和,其餘坐聽、壯至閒適。從畫中人物的體態豐腴,開臉留三白、髮髻衣飾及設色、畫法皆係晚唐之作風。


唐.唐人明皇幸蜀圖.軸(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宋元明清 工藝創新

中國從十世紀至十七世紀,擁有多項享譽世界的工藝成就,如陶瓷器、漆器、琺瑯器等,在皇家朝廷的倡導下,傾力研發技術,以充禮儀、陳設、日常之用。台故宮所藏,論質計量均稱富於世。

冶陶製瓷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精雅豐富的宋代名窯–汝窯、官窯釉色如天青、玉質般溫厚,定窯純淨的牙白,均樹立了宋瓷典雅永恆的美感。

明代御器廠追慕瑩亮的各色美瓷,青花、鬥彩、五彩的釉色變化,莫不是當時代窯火科技獨步全球的創新成就,並為後世生活美學實踐者所嚮往與追慕。

清代帝王重視工藝製作,內廷設置造辦處,諸般雕作、鑲嵌及製瓷、織繡等的督辦造作,匯集南北工匠,展現出高超的技藝與巧思。工藝創新展區中,主要展現院藏清代宮廷工藝精緻而豐富多彩的特色,同時展現出王朝正統及生活品味。


明 宣德.寶石紅僧帽壺(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明 宣德 寶石紅僧帽壺

寶石紅僧帽壺深受清宮帝后喜愛,在清佚名「胤禛妃行樂圖」四幅畫中,雍正后妃傍的立櫃格上,即置有寶石紅僧帽壺,與其他青銅器、汝官窯等器陳列一起,其珍貴可想而知。


清 康熙.宜興胎畫珐瑯四季花卉方壺(圖片提供/故宮博物院)

清 康熙 宜興胎畫珐瑯四季花卉方壺

清初鑽研混合中西的宮廷新工藝;由於康熙皇帝喜愛西洋畫琺瑯,選用宜興朱泥胎來畫琺瑯,這是康熙朝特殊的工藝製品,鮮見於雍、乾兩朝。方壺上裝飾的四季花卉,色澤艷麗、層次分明,傳達出工匠技術的嫻熟;壺底以色料題「康熙御製」四字,表現出皇帝指揮產造的企圖心。

清 翠玉白菜 長18.7 cm,厚5.07 cm,寬9.1 cm

翠玉白菜原置於紫禁城的永和宮,是宮內「寶石盆景」的一部分,永和宮為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故推測翠玉白菜為瑾妃的嫁妝。青葉白梗的白菜寓意清白、象徵人品純潔,葉尖昆蟲寓意多產、子孫綿延。翠玉自然的色澤、人工的巧雕及象徵的意念,這三者遂成為大眾最深刻且共有的美感經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