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彩行家】大自然的精靈之美(上)

台灣常見鳥類生態水彩畫展
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
font print 人氣: 140
【字號】    
   標籤: tags: ,

台灣杉林溪森林遊樂區的自然教育中心在2011年6月5日正式落成開幕,基於長期的合作夥伴關係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特別邀集會內許多著名水彩畫家共同以台灣地區大自然中常見的鳥類為主題展出作品30件,其中包含以杉林溪地區所見的鳥類為代表;這些作品多是協會在這一年多來,以春夏秋冬不同的季節裡參訪杉林溪的園區中所見到的鳥類,再加上以台灣常見的鳥類為題材所創作的作品,這個展出在杉林溪紅樓二樓展場共展出兩個月,這裡由參展畫家的作品中各精選一幅與同好分享。


1洪東標_伴影

圖一: 洪東標的伴影取材自嘉義的鰲鼓溼地,描寫一對夜鷺悠然的休憩在木麻黃的樹林裡,枝葉和樹影交織成他們的家園。


2謝明錩_紋翼畫眉的天堂

圖二: 謝明錩的紋翼畫眉的天堂紋翼畫眉並非隨處可見的鳥類,它雖是台灣特有種但分布並不普遍,也唯有在中、高海拔的森林中才可以看到。杉林溪鳥類蘊藏豐富,走在林間步道上,不絕於耳的鳥叫聲加上風聲、水聲、蟲聲譜成天籟大合奏,偶而幾隻飛鳥劃空而過,樹叢裡不知名的鳥兒群聚穿梭,不論是聽覺、視覺都讓人獲得極大的享受。紋翼畫眉與藪鳥是杉林溪最大方的嬌客,它們就在地面跑跳啄食,一點也不怕人,尤其是紋翼畫眉,有著編織般紋樣的羽翼美得令人驚艷,可以這樣貼近欣賞,真是一種難得的褔氣!


3童武義_遇見

圖三: 童武義的遇見是他在晨間的杉林溪小溪流間,巧遇的紫嘯鶇,杉林溪處處有驚喜。


4李招治_聽泉

圖四: 李招治的聽泉描寫的就是杉林溪的精華景點。水流、飛瀑和鉛色水鶇搖著暗紅色的亮麗尾羽,品味著山石,並享受著泉水的潺潺絮語,如痴如醉。


5林毓修_枝頭儷影雙白頭

圖五: 林毓修的作品枝頭儷影雙白頭午後燥亮的陽光透入林間,頓時少了點火氣。乍見枝頭上一雙白頭翁鳥跳弄著;忽上忽下、時離時膩…。驚覺樹蔭下的我,定神打量這突如其來的不速之客;卻也草草結束了這午後的浪漫。


6郭心漪_杉林溪的對話

圖六: 郭心猗的杉林溪的對話描寫的是林中的畫眉加上杉林溪的小木屋,構成人文與大自然結合的美麗圖畫。

<待續>

(圖文由中華亞太水彩藝術協會提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十年前大學生時期,當時省吃儉用的存錢,就為了購買進口水彩紙,在作畫前小心翼翼的裱紙,就怕畫壞了紙張,當時應用水膠帶雙面將紙張打濕來裱紙。 曾幾何時,台灣的畫家們現在幾乎都是不裱紙了,只是用紙膠帶固定紙張在畫板上,為的是可以在畫紙邊留下一道細白邊,比較好看而已;卻忽略了畫面平整的效果,絕大多數厚度不足的畫紙會在水分不均勻的情況下,因膨脹擴張不一而呈現波浪起伏狀,所以如果畫前不裱紙,我建議在畫後要拓紙,這樣才不致於看到一些畫家展出的作品因為凹凸不平在投射燈的光照下還會出現波浪狀投影的窘狀,畫的質感大打折扣,讓展出作品遜色不少。
  • 這幾位中生代的畫家共同的特點是對水彩的堅持和堅實的表現能力,不玩弄技巧、不譁眾取寵,讓水彩畫表現出完整的結構性、空間層次豐富、肌理結實、色彩豐富,讓水彩畫不再只是輕巧的隨興之作;此次展覽也同時探討了台灣的水彩畫在歷經百年的發展之後,處在二十一世紀更多元的藝術環境中如何繼續生存?
  • 李曉寧老師的畫作以豐富的層次見長,色彩厚實卻不失水彩的透明性與流動感,作品著重結構佈局與視覺美感。音樂科班出身的她,巧妙擷取音樂元素,將旋律與節奏的深刻體會融合於繪畫創作中,欣賞她的畫作很難不被隱藏在畫面裡的韻律節奏給吸引。
  • 誠如鄧國強老師說的:「他把不美的立體派變美了,題材多元的表現出靜物、人物、風景,讓觀賞者在體驗立體主義的面貌的同時也欣賞了印象主義對自然光影解讀的精神,這些他都做到了」
  • 這次的「水彩門診」單元比較特別,因為生病的是我自己,我為自己看病,拿自己開刀。以下的四幅畫,雖然已畫完一段時日,但看來看去總覺得有些不妥,我大約知道它那裡犯了錯,但為求慎重,一直不敢貿然更改。 但,醜媳婦總得見公婆,最後,我終於鼓起了勇氣,為自己動了整型手術。
  • 1990年林布蘭的作品《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在伊莎貝拉嘉納藝術博物館(the Isabella Stewart Gardner Museum )遭竊,還有其它兩幅至今仍下落不明。
  • 春天蒞臨紐約!摩根圖書館和博物館(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推出波特小姐的精彩特展:「碧雅翠絲‧波特:擁抱大自」(Beatrix Potter: Drawn to Nature)。波特小姐是廣受大眾喜愛的《彼得兔的故事》(The Tale of Peter Rabbit)還有其它兒童讀物的作家和插畫家。
  • 卡拉瓦喬的《老千》有巨大的影響力,激盪出無數件類似的版本;歐洲的藝術家複製了三十餘件作品。然而,20世紀大部分時間大家都不知道卡拉瓦喬的原作收藏在哪。一直到1987年才重新在歐洲的私人收藏中出現。
  • 「落竹三千, 成就一畝茶。」古人以竹自許君子品德,今人以竹製焙籠泡出一壺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湯的甘甜,此間一件件竹編器具透過竹編師傅落款標記,成了審美的主體,傳世千古的好手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