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上學的中國「移二代」:從夢想出發

人氣 24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12月26日訊】沒有父母不希望讓自己的子女能過受到良好的教育,長大成材,但如何達成這個願望,卻是各有主張。一群在德國的中國中學生卻想通過一本書來告訴「大人們」,他們真正的想法。

德國之聲報導,「愚人節,我們這樣捉弄老師」、「我的炒股競賽靠『女人的直覺』」、「我的愛好是騎馬」,這些都是新近出版的《在德國我們這樣上中學》其中的幾個章節。這本書的作者主要是在德國上學的中國移民第二代。在「虎媽」和「狼爸」大行其道的今天,這些內容很難讓人聯想起 「望子成龍」和「望女成鳳」這樣的傳統中國教育觀。而這恰恰是這本書的編者和作者們想達到的目的。

主編徐徐本人是一位70後,是家鄉的地區高考狀元,浙江省文科總分第十二名,但是這些「光輝歷史」卻沒有讓她心滿意足。她在思考的問題是,為甚麼那麼多中國孩子考試成績優秀,卻在國際化環境下的社會和職場上困難重重、舉步維艱?而編輯《在德國我們這樣上中學》,就是嘗試對這個問題做出一種回答,一種不同於其他「成功教育」書籍的回答:「因為我們到中國,看到教育方面的書全都是專家、教授、家長寫的,看看封面上,如何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我的孩子如何上哈佛,但是學生自己的想法和大人是否一樣呢?我希望這本書能讓十來歲的孩子表達他們原汁原味的想法,不管是積極的,還是不積極的。」

這本書的主要作者群就是一些在德國上學的十來歲的中國孩子,他們或者是出生在德國,或者很小的時候就跟隨父母移民來到這裡,個別學生甚至還沒去過中國。對於他們而言, 生活學習的經歷都是親身感受,並不愁沒有可寫的題材。但是,語言卻成為了一個絆腳石。因為這些孩子的第一語言大多不是漢語,中文寫作的能力主要依靠課餘時間在德國中文學校的學習,與在中國讀書的同齡人相比,遣詞造句難免力不從心。

在徐徐和另幾位編輯的幫助指導之下,分佈在德國各地的中國「移二代」們紛紛拿出了自己的作品,應徵的稿件數量上百。有人寫自己如何參加「選戰」,競選校學生會主席;有人寫自己在學校裡怎樣對待同學對於中國人的偏見;也有人講述自己擔任人口普查志願者的經歷。本書編輯之一巖子女士接受了德國之聲采訪。

旅德多年的巖子也是本書編輯之一,她本人也是「移二代」的家長。巖子坦言,德國教育體系並非完美無缺,比如對於學生的約束太少,「移二代」都就讀於德國的文理中學,這一類中學的學生都是準備今後上大學的。德國每年能夠進入文理中學就讀的學生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中國孩子並不一定都能代表所有的德國「移二代」。

但是巖子認為,恰恰在這個問題上,顯示出了德國與中國對於教育的觀念差異:「德國人並不認為上大學是唯一出路,這裡很多藍領的生活也很舒服。很多中國父母總認為孩子沒有上大學就是人生的失敗,但德國人卻認為幸福的一生並不一定要大學文憑來保障。」

而《在德國我們這樣上中學》的封面上,有一句話似乎正是響應了這個說法:我們不是為了你們而努力,我們是以為夢想而出發!

(責任編輯:孫芸)

相關新聞
【大紀元徵文大獎賽】我的移民之路
生活質量比拼:澳洲vs美國 哪裡更幸福?
談美國投資移民的條件要求
華裔移民學生語言障礙大 專家研討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