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巖:誰向人民開槍,誰就把絞索套在自己脖子上

鄭巖

人氣 7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2月25日訊】有人質疑,這種說法情感色彩太濃,不夠務實,北京8964殺人,那個簾後拍板人,下令開槍人,他們一幫屠夫民賊並沒有上絞架。

公理說,無情和有情的歷史已經用他們的惡行,用他們自己的手築壘了那絞刑台,用他們滴血的手給自己編織了那絞索,那死結也是他們親手所結,也是他們自己把那絞索給自己套上,隨著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那絞索也在一分一秒拉緊。

更加喪心病狂的那天,那個黨和鄧小平的一體邪惡,踏著8000萬中國人民的屍體一路走來,來到天安門廣場,跨過他們橫陳的屍體,再用坦克車的履帶把他們的血肉輾成肉餅,連同他們「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彌天大謊一起被粉碎了,也把樸素善良人心中僅存的那點「希望他能改好」的願望也給徹底破滅了。這個邪惡的匪幫把他們自己推上了當今世界上最後一個共產帝國的懸崖絕壁。

鄧小平邪惡歸邪惡,但不失邪惡的鬼聰明。他既然決心要用20萬人的生命換取這個惡黨20年的風燭殘光,他們的膽大包天嗜血如狂,把實用機會主義的哲學一下子用得乾乾淨淨。他也知道,躲過初一躲不過十五,他預感到人民清算血債的一天必然到來,所以在他嚥氣之前,囑咐:死了,把骨灰撒掉。意涵,你們要掘墓嗎?無墓可尋。你們要鞭屍嗎?無屍可鞭。至於江澤民、胡錦濤怎麼樣,眼不見為淨。

李鵬雖然還在苟延殘喘,如果他活到人民勝利的那天,正義的審判台他是一定要被押上去的。邪惡體制中所有觸犯根本人性,根本道德,根本良知的人,都躲不過法律的匡扶正義。

在那場屠城中,農民兒子、士兵出身的原解放軍38軍軍長徐勤先將軍,在「用人民的鮮血把自己的頂子染更紅」,還是「寧殺頭也不能做歷史的罪人」的嚴峻關頭,他毅然斷然抉擇了後者。22年之後,日前對外現身發聲,使渴望自由民主的中國人得知他還活著。他雖然被開除黨籍,軍事法庭判監5年,但良知如初,對外加的劫難至今無悔。有情的歷史,會將徐勤先的名字,在人民良知的金榜上用正楷鐫刻燙金。

對要求自由民主龐大的人群,是請其代表人物登堂入室懇吁呼聲,還是開槍鎮壓,這是衡量這個政權是人民的還是一小撮的最終底線。

突尼斯軍隊沒開槍,茉莉花開了。

埃及軍隊沒開槍,那難分難解的「斯芬克斯之謎」又一次被聰明、智慧而勇敢的埃及人民破解了,他們不再用四條腿走路──爬行,也不拄著枴杖──用三條腿走路,而是用人生的正中午時分,邁開雙腳,甩開臂膀,走向世界自由民主之林。埃及人已讓世人看到這第一步。

這兩個國家的軍隊沒向人民開槍,有消息透露,這兩個國家軍隊的一些將軍們,或多或少都與美國西點軍校有關。將軍們在這個軍校裡受到一條上世紀90年代新加的一條校訓:「拒絕執行不正確命令」。

1992年東西德統一後,審理了著名的「柏林牆守衛案」,四個東德兵犯血案。辯護律師稱這幾個士兵是執行命令的人,沒有選擇的權利。法官說, 東德的軍隊要你殺人,你明明知道那些唾棄暴政的人是無辜的,而殺他,就是有罪。這個世界在法律之外,還有「良知」這個東西。當法律和良知衝突時,良知是最高行為準則,不是法律。尊重生命,是個放諸四海而皆准的原則,你應該在做圍牆士兵之前就知道,即使東德國家法也不能牴觸那最高的良知原則。有人問:當官的命令士兵開槍能不開嗎?法官說:可開,但不一定射中,不射中,就是良知,命令並沒有一定射中。法官的上述理由,成為當代法律史上的名言。擁有200年歷史的素有將軍搖籃之稱的西點軍校,為此增加一條校訓:

「拒絕執行不正確命令」。
「拒絕執行不正確命令」──怎樣判斷那命令的正確,抑或罪惡滔天?根本的根本是良知。良知哪裏來?至重至要的善心,肝膽善心生,先有善心方有良知,謂之善良。人民是衣食父母。自己的衣食父母集體發聲要求自由民主,是甚麼樣的虎狼之罪才能讓他們成千上萬倒在血泊,橫屍街頭,坦克的履帶輾成肉泥!

誰向人民開槍,誰就把絞索套在自己的脖子上。齊奧塞斯庫被絞死,薩達姆被絞死,不是羅馬尼亞人民──伊拉克人民樂見他們被絞死的剎那瞪眼伸舌鬼臉,那是還他們原本的凶相。那絞索纖維的一絲一縷,經緯編織無不由他們罪惡的行徑構成,那絞索的死結,就是把他們送上萬劫不復的不歸之路,讓他們的邪惡主義同醜惡的生命一起,在人間永遠消亡。

突尼斯、埃及不流血的變革,以及徐勤先將軍的現身發聲,似乎讓人看到了黑暗沉鬱的東方一隙紫氣熹微,它讓人想像的翅膀扇動又扇動:中國的軍隊不乏良知之士兵、之將軍。事隔22年,歲月的煎熬讓人更加認清,那個邪惡的黨給中國人民帶來多麼大的災難!看清真相的人越來越多,向人民開槍的人,為惡黨殉葬的人肯定還有,但可以肯定的認為:如果明天又一個六四在北京出現,恐怕不止一個徐勤先將軍拒絕執行不正確命令,而肯定是一大批。天安門廣場的血光會給更多的中國軍人和將軍照亮眼睛的。中國美好的未來在中國軍隊和人民的良知裡。

相關新聞
鄭巖:馬克思魔怪的百年饕餮
鄭巖:「體制犯罪」中的責無旁貸
鄭巖: 謙和是一種魅力
鄭巖: 今昔過年憂喜錄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