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苗栗白沙屯媽祖回鑾 萬人吃飯擔

人氣 54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3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韓婕綜合報導)台灣苗栗縣通霄鎮拱天宮白沙屯媽祖,經過八天七夜的宗教之旅,14日在數千名進香團信徒簇擁下回到白沙屯地區,鑾轎所經之地,沿街信眾虔誠膜拜,鞭炮聲不絕於耳。

媽祖鑾轎14日中午先停駐白沙屯火車站,民眾並在鑾轎停駕地點,準備各式點心慰勞長途跋涉的信眾和工作人員,重現「吃飯擔」古早味。附近居民依例準備各式點心、素齋,有爌肉、油飯、炒米粉、蚵仔麵線、米苔目等「吃飯擔」,供民眾吃平安,並慰勞隨行工作人員和信徒長途跋涉的辛勞,傳說吃了飯擔可為自己消災解厄。現場湧入近萬信眾食用,不少人吃了一擔又一擔。

白沙屯媽祖前往北港進香已有近200年歷史,全程近400公里,是全台路途最遠的徒步進香活動。

媽祖

由於早期台灣漢人移民多自中國福建渡海而來,且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祖成為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無論是大小街莊、山海聚落,還是通都大邑,都可看到媽祖廟。僅台灣一地,就有媽祖廟510座,其中有廟史可考者40座,3座建於明代,37座建於清代。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道教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等,兩大駕前護衛神千里眼為媽祖察、順風耳聽世情。相傳媽祖俗名林默娘,出生於宋朝(或曰五代末年)福建省興化郡莆田縣湄洲島,一出生就不哭不鬧,因而取名為默,小名默娘。自北宋開始被稱為媽祖並受人建廟膜拜,復經宋高宗封為靈惠夫人,成為官府承認的神祇。媽祖信仰在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時期,為媽祖信仰向海外傳播的一個高峰。

清朝歷史學家趙翼曾記載一個有趣的台灣海峽的媽祖傳說。若遇海難呼救時,稱「媽祖」,媽祖就會立刻不施脂粉立刻來救人。若稱「天妃」則媽祖就盛裝打扮後,才來救人,所以會很晚才到。故海上生活的人都稱「媽祖」,不敢稱「天妃」,希望媽祖立刻來救海難中的漁船。

相關新聞
大甲媽到新港崙仔大橋
大甲媽祖新港祝壽大典
白沙屯媽祖進北港 人潮盛大迎接
大甲媽回鑾  信徒夾道歡迎場面盛大熱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