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看病貴現狀 「過度醫療」猛於虎

人氣 24
標籤:

【大紀元2011年04月15日訊】「生不起,剖腹一刀5,000起;病不起,藥費利潤10倍起。」網上流傳的一句民謠,真實地反映了老百姓看病貴的現狀。據衛生部統計,我國衛生總費用2005年為8,659億元,2010年為19,600億元,5年間年均增長13.6%。專家指出,過度醫療猶如一個「無底洞」,吞噬了有限的醫療資源,也給患者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所謂過度醫療,是指醫生違背醫學規範和倫理準則,脫離病情實際需求,實施不恰當、不規範、不道德的醫療行為,包括過度檢查、過度治療、過度用藥等。

患者是癌症晚期 醫生仍拚命開藥

「父親去世後,我扔了整整三個編織袋的藥。人都死了,藥還堆積如山,而且都是自費藥。」北京北洋華誠新能源公司職員許京詳說。

據《人民日報》報導,許京詳的父親家住北京朝陽區小關附近,退休前在一家國有運輸公司工作。2008年6月,老人體檢發現肺癌晚期,已經無法手術。為了治療方便,他選擇了家門口的一家三級中西醫結合醫院。一年多,老人陸陸續續出入院10餘次,直到2009年9月去世。此間醫藥費總計50多萬元,當時醫保報銷封頂線是17萬元,其餘都是自費。

腫瘤患者是過度治療的「重災區」

北京某著名三甲醫院的一位醫生說,腫瘤患者是過度治療的「重災區」。很多病人並非死於癌症本身,而是死於過度治療。例如,對於一期肺癌患者來說,手術治療後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90%。國際上公認的結論是,這類患者術後化療不受益。但是,我國的治療都是「流水線式」的,多數病人手術後都要「被化療」。

有一位70多歲的老先生,本來是早期肺癌,只需要做一次手術,花費兩三萬元,基本就可以長期生存。但是,醫生做完手術後,還是習慣性地把他轉給了化療科。在做了四個療程的化療後,病人免疫力急劇下降,隨即肺癌復發,並出現腦轉移,於是又做了伽馬刀手術,結果導致了更大範圍的腫瘤轉移。由於醫生的過度治療,老先生不僅花費了30多萬元,而且踏上了不歸路。

這些癌症患者的典型案例,只是過度醫療的冰山一角。近年來,「天價藥費」事件屢屢發生,極大地損害了醫生的形象,加劇了醫患矛盾。

濫用抗生素、濫檢查及濫用心臟支架

據衛生部統計,我國68.9%的住院病人使用抗菌藥物,37.0%的病人聯合使用抗菌藥物;平均100個患者1天消耗80.1人份的抗菌藥物,是世界衛生組織發佈的全球平均值的一倍多。近年來,我國住院病人抗菌藥物使用強度、處方平均金額、總使用量都在逐年攀升,這從側面說明醫生增加了患者的給藥劑量和頻次。抗生素濫用,直接導致了「超級耐藥菌」的出現。

濫檢查是過度醫療的又一特徵。北大人民醫院心臟中心主任胡大一說,現在不少醫生問診三句半,立刻就讓病人做CT、造影、核磁。事實上,這些檢查的成本高、創傷大,還可能增加致癌的風險。

濫用心臟支架,是過度醫療的典型案例。目前,我國心臟支架使用量連續3年每年增加6萬個以上。對於冠心病患者,國際上放支架和做搭橋手術的比例是7︰1 到8︰1,而我國高達12︰1,很多不該放支架的人被放了支架。

醫院和醫生都得利 已成「暴利行業」

任何一個社會現象的背後,都有著複雜的經濟關係。在過度醫療的利益鏈條上,醫院和醫生都是既得利益者。

重慶市江北區副區長高洪波指出,近年來,醫院和房地產業一樣,已經成為「暴利行業」。例如,重慶市一家三甲醫院5年間的年收入由5億元增加到20億元,這其實都是患者的「血汗錢」。由於政府對公立醫院實行「自收自支、自負盈虧」的政策,醫院創收越多,獎金越多。因此,很多院長只想著如何讓醫院多賺錢,而不關心如何讓患者少花錢。

重慶市紅十字會醫院院長何建國說,醫療消費是醫生主導的消費,而不是患者的主動消費。在信息嚴重不對稱的情況下,很多醫生利用處方權,不斷製造無效甚至有害的需求,把患者當成了牟利的對象。醫生通過大量使用高值藥品、心臟支架、人工關節收取回扣,已經成為盡人皆知的「潛規則」。其數額之大,遠遠超出了醫生的「陽光收入」。

全國政協委員董協良指出,一個國產的心臟支架,出廠價不過3,000元,可到了醫院便成了2.7萬元;一個進口的心臟支架,到岸價不過6,000元,到了醫院便成了3.8萬元。

雖然我國明令禁止過度醫療,但由於過度醫療的界限模糊,很難被嚴格認定,醫生總能把過度醫療解釋為合理行為,把道德問題歸為技術問題。例如,一名醫生即使故意用高價回扣藥替代常規藥,也完全可以用個人經驗、用藥偏好、甚至「病人要求」等理由應對質疑和檢查。

視頻:「看病難、看病貴」是壓在中國老百姓身上的大山


新唐人電視台 http://www.ntdtv.com

相關新聞
中國高官:老百姓看病難
「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中國農民看病難
劉飛躍:就「看病貴」給衛生部和國家發改委的批評信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2):看病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