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工程36計(三十九)

王維洛博士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 ,

北澇南旱?

國務院的中央防汛指揮部,為負責防洪防旱的權威領導機構,為了指導每年防洪防旱工作,中央防汛指揮部發表中、長期氣象預報,作為地方政府水利部門決定如何運用和調度其水利工程設施的依據。

一九九一年五月十三日,國家防汛指揮部召開該年的第一次會議,會上國家防汛指揮部副主任,水利部部長楊振懷指出,根據氣象部門預測,今年盛夏,淮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和川東地區有伏旱(不是洪水)。聽說這年夏季有旱情,太湖流域水利部門立即做抗旱準備。於是決定盡可能利用現有水庫工程,太湖、澱山湖、鬲湖、洮湖等湖泊及現有的河網多蓄水,以防可能出現的伏旱。

一九九一年春天,降雨不少,上游的水庫下閘蓄水,太湖亦下閘蓄水,準備留著給可能出現的伏旱用。到四月二十日,太湖水位已上升到三點五五米,超過警戒水位○點○五米。沒有人認為這樣做是危險的,因為國家防汛指揮部並未說今年將發洪水。

至六月十一日,太湖水位三點四六米,僅在警戒水位以下○點○四米。在汛期到來之前二個多月時間內,太湖水位控制在警戒水位三點五○米附近,種下了一九九一年洪水的禍根。

一九九一年,太湖流域的洪水是個雙峰洪水,可分為第一期洪水和第二期洪水,兩次洪水的分界線在六月份下旬。六月十一日起至十九日,太湖流域開始第一次降暴雨。開始時,人們繼續蓄水,當時仍認為,該年是旱,不可能雨水過多,以致未增加排放能力,六月十五日太湖水位達三點六八米,超過警戒水位○點一六米。六月十八日江蘇省長陳煥友,致電上海市長黃菊,要求上海市開閘,幫助太湖分洪。而江蘇省自己卻不願意打開望虞河等閘門,讓洪水流經江蘇省進入長江,理由是,如此將為江蘇帶來很大的損失。

江蘇省要上海開閘,因為流經上海的黃浦江,吳淞江和瀏河是太湖的自然排水通道,特別是黃浦江平日擔任太湖流域百分之八十左右的排水流量。但黃浦江、吳淞江流經上海市中心。過去上海面臨這種情況,都是往浦東排水;浦西是市中心,而浦東是郊區,浦西的江堤大大高於浦東的江堤,要淹先淹浦東。而今,浦東是全國最重要的經濟開發區,新的金融中心,和浦西一樣,也淹不得。其次,上海的城市發展,採用的是兩翼發展(沿長江和沿杭州灣,左翼有寶山鋼鐵公司,右翼有金山衛石化公司),兩翼也淹不得。在上海市的城市規劃中,只體現了鄧小平發展浦東新區的意圖,而忘記了浦東原是自然排洪通道的功能。

歷史上是三江入,震澤定。當一九九一年洪水到來之時,三條通路全被堵塞,太湖流域則不得安寧。由於上海市和江蘇省都不願承擔洩洪任務,中央防汛指揮部要求浙江省開啟太浦閘洩洪。此舉意味犧牲浙江部份地區,以減低太湖水位。從地形上看,選定浙江作為出口,是最下策,因為浙江大部份地區地勢略高,只有嘉興一帶地勢低窪一些,但面積不大。況且太浦河工程尚未完工,洪水無法入海。然而在政治和經濟實力上,浙江省的地位在三家中屬最弱。

六月二十六日十二時,浙江省開啟太浦閘,放水一百立方米/秒。太浦閘開閘後,太湖水位曾一度下降,達四點○九米,太湖水位下降,中央防汛指揮部認為所採取的措施與抗洪取得了成果,於是,六月二十七日再次著重指出:經國家氣象局、國家防總、中國科學院大氣所等單位協商結果,今年總的可能是,北澇南旱。

隨著天氣形勢的發展,長江以南和西南老旱區仍有可能受旱。因此,太湖流域也沒有利用六月二十七日到三十日的時間,加大排放水量,減低水庫水位和太湖流域河網的水位。一九九一年六月二十七日國家防汛指揮部第二次會議的錯誤資訊,使太湖流域防洪減災,又失去了一次機會。

水來炸壩

出乎國家防汛指揮部的預料,從七月一日起,太湖流域再次普降暴雨,這次暴雨的強度和範圍遠超過第一次。山區的水庫已然沒有存儲能力,只有大量向下游洩洪,來自上游水庫的洩洪量,又經過人工管道進入太湖,太湖的水位上升,太湖流域河網的水位亦全面上升。蘇州被淹,無錫被淹,常州被淹,嘉興被淹,湖州被淹。

博大出版社授權(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世人關心這樣一個問題:三峽工程是否成為第二個黃河三門峽工程?筆者以為,上天給黃河三門峽工程的判決是:立斬;而對三峽工程的判決是:凌遲。
  • 第一個對三十六計進行系統科學研究的,不是中國人,而是瑞士人,藉由其書,使三十六計走出了中國,進入世界。中共決策者機關用盡一九八六年,中共中央與國務院,決定對長江三峽工程進行工程可行性論證。
  • 三峽工程36計
    文化大革命期間(一九六九年十月),湖北省革命委員會和水利部,向毛澤東提出修建長江三峽工程的建議。毛澤東本來是竭力支持以建設大壩和水庫來治理中國河流的想法,但黃河三門峽大壩工程的失敗,使毛澤東火冒三丈,以致對大壩工程的熱情驟然大減,便以戰備為由,拒絕修建三峽工程的建議。
  • 三峽工程36計
    當水庫發揮防洪效益,蓄水至海拔一百七十三米時,許多沒有被計算為三峽工程移民、沒有搬遷的居民該怎麼辦?長江水利委員會認為,這些居民可以跑到更高的山坡上去,即所謂的「跑洪」,等洪水過後,再回到被洪水淹沒過的家中。
  • 三峽工程36計
    「苦肉計」,為兵法三十六計之第三十四計,敗戰計其中之一。原文為:「人不自害,受害必真;假真真假,間以得行。童蒙之吉,順以巽也。」
  • 推遲蓄水,就會影響發電,也會影響對下游流量的補給。這個方法在目標不改的情況下,無法接受。剩下的只有工程整治一條措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有錢便往下投就是了,淤多少,挖多少,反正這筆錢,不會算到三峽工程的投資上去。
  • 一九八四年,李鵬擔任中共中央和國務院三峽工程籌備領導小組組長,把實現老一輩無產階級領導人「高峽出平湖」的夢想,作為歷史賦予的重任。
  • 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三峽工程做了三個不同蓄水方案比較,海拔二百米、海拔一百九十五米和海拔一百九十米。比較的結果是:一百九十五米方案的防洪和發電效益都不能滿足要求,而經濟效益也不如二百米方案。一百九十米方案則比一百九十五米方案還要差。
  • 「三峽水庫在壩址處的蓄水位多高,三峽水庫庫尾處的水位也多高」這個理論,完全是「無中生有」,既沒有先人的經驗證明,也沒有現代科學理論的支持。
  • 三峽水庫長六百餘公里,水力坡降平均值不可能為零,所以,三峽水庫庫尾處重慶的水位,就必然要比三峽大壩處的水位高,兩處的水位絕不可能是像李鵬所說的那樣是一般高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