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下游大旱 糧棉漁產量受威脅

人氣 10
標籤: ,

【大紀元2011年05月24日訊】(大紀元記者洪寧報導)進入2011年以來,長江中下游地區一些省份陸續傳出旱情,地處華中、華東地區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等省份均發生不同程度的嚴重乾旱。成千上萬畝禾苗乾涸、大片土地乾裂,水庫蓄水告急,系長江支流的江河湖泊多數出現斷流乾涸,大量魚蝦蟹死亡。

「三峽大壩建成後,將水都截住了,再遇到天氣不下雨,就更缺水了,苦了我們。」宜昌點軍區李家河村村民向大紀元記者表示。

露湖底現龜裂 魚蝦蟹貝渴死

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洪湖五大淡水湖出現嚴重乾旱,可見湖底乾裂。其中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周邊已裸露大片湖灘,洪湖約5萬畝的水域出現湖底裸露,已無法行船,部份區域出現大面積魚類死亡。

江西省彭澤縣太泊湖水產養殖場業主對大紀元記者介紹,該地與安徽交界,旱情嚴重。正常情況下現在正值生長期,因為缺水,湖水已經不能滿足魚的產卵需求,全部流產。該養殖場以生產花白鰱為主,正常年產量為300萬斤,今年損失慘重。

彭澤縣水產養殖場管理人員稱,方湖也因嚴重缺水,導致魚苗產卵差,沒有魚苗,「一般要從長江引水,現在長江的水位比方湖內水位還要低,引不過來。」

湖口縣江橋鄉蘭亭村一養殖戶表示,湖口縣的養殖戶非常多,產量大,目前鄱陽湖只有一點點水,再不下雨,魚就全部死掉了。

湖北的洪湖也遭遇特大乾旱,洪湖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統計,洪湖有水面積約53萬畝,由於持續乾旱,目前有水面積已不足40萬畝,1/4的湖區乾裂。洪湖有以船為「家」的漁民3000多戶,他們大多住在離岸3公里以內的湖中,持續的乾旱讓湖岸向湖心推移了三四公里,絕大多數漁家成了「旱家」。

糧棉減產

具「魚米之鄉」美名的華中、華東地區是大米等糧食作物的主要種植區,持續的乾旱,使今年的農作物產量受到威脅。

江西省九江市星子縣蓼花鎮蓼花村劉村長介紹,全村有3000多人,種植水稻千餘畝,棉花幾百畝,另種有油菜等,因周邊水庫、塘堰面臨乾涸,無法取水。「江西是全國產糧重地,繼續旱,就是絕收了,損失很大,鄱陽湖乾旱,對周邊地區的漁業、種植業影響巨大。」

江西文橋鄉高家村一村民表示,因為缺水,地裡種的棉花,正值抽芽的時節,都憋住了,水稻下地不久,也未長出苗。這樣下去,今年生活都維持不住,要考慮去外地打工維生。

湖北宜昌當陽壩陵八字門村一村民稱,自己種有十幾畝稻田,也因旱情嚴重,早稻現已不生長,全村有4000餘村民,家家種有稻穀。據她介紹,目前莊稼已受損,等到8月份稻穀抽穗的時候,如果還是沒有水,那就徹底絕收了。

據湖北省官方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22日24時統計,湖北省除神農架林區外,仍有16個市州的80個縣市區受旱農田1334.5萬畝,76.1萬人、17.5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分別比雨前減少3個縣市、531萬畝農田,減幅不大。

《大紀元》記者另從重慶市巫溪縣政府救災辦處獲悉,全縣旱情很重,農民耕地嚴重缺水。該縣土城鄉一居民介紹,該鄉旱情為全縣之重。當地用水來自於大寧河源頭水,大寧河是長江支流,目前源頭水非常少。「也是因為受三峽大壩蓄水影響,對我們這裡影響很大,造成乾旱缺水。」據悉,全鄉大約有12,000餘人,以種植玉米、土豆、紅薯為主。

相關新聞
戈明:「百年不遇」掩蓋不了人禍事實
中國南水北調工程  首批移民共計33萬人
中國最大湖水位創新低 村民飲水困難
鄱陽湖水位同期最低  面積縮小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