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善人難得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704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孔子曰:「『見善如不及(1),見不善而試探湯(2)。』吾見其人矣,吾聞其語矣!『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3)。』吾聞其語矣,未見其人也!」(《論語·季氏第十六》)

【註釋】

(1)見善如不及:見善事,如恐不及人之善。
(2)見不善而試探熱湯:見惡事,如試探熱湯,其去知必速;以喻見惡事而去之速。
(3)道:仁道。

【語譯】
孔子說:「『見到別人的善處,要急起直追,好像害怕趕不上似的,見到別人的不善處要遠遠避開,就像用手去試探熱湯,惟恐避開不夠快似的。』我看過這種人,也聽過這種話。『避世隱居以成全我的心志,出仕行義以達成仁道的理想。』我聽過這種話,卻沒有見過這種人。」

【研析】
本章言善人難得,孔子於文末更感歎「未見其人也」。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是君子中庸、無執、無私的精神體現。因為君子誠信、寬容、理性,和順致中和,不好高騖遠、不隨波逐流、不趨炎附勢。君子必安份守己、實事求是,用真、善、忍的正念做應做的事,順其自然,而不生非份之想,不做有求之事;不管是失意還是得志,是順境還是逆境,都秉持高尚的道德原則,恪守本份,己立以立人,己達以達人。

【延伸思考】
為什麼孔子感歎『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仁道』之人難尋?

【相關資料】

出處皆宜的蘇東坡

北宋的蘇軾在詩、詞、文、賦、書法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成就。而做為一名文官,雖然他一生的仕途坎坷多變,但他卻能嚴守一位文人或文官所應有的氣節。《宋史》評他:「忠規讜論,挺挺大節,群臣無出其右」、「 器識之閎偉,議論之卓犖,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輔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似。至於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所為也。」。陸游更是對蘇軾十分景仰:「公不以一生禍福易其憂國之心,千載之下,生氣凜然」。(《放翁題跋•跋東坡帖》)

相傳蘇軾自嶺南北歸常州後曾用盡積蓄購房一處,準備遷居此處。一晚踏月散步,聽一老嫗哭訴百年老屋被不肖子孫典賣,蘇軾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正是自己所買之屋。遂退還,且所用購房之錢一文不要,而自己卻不得不借房居住,最後病逝於所借孫宅中。臨死前,召子至床前說:「吾生不惡,死必不墜(下地獄)」。蘇軾在他去世前寫了一首絕筆詩《夢中作寄朱行中》,更是坦然的將自己比做美玉及春秋時代的名相鄭子產(孔子曾稱讚鄭子產是「古之遺愛」);讀過《宋史》的《蘇軾傳》,看了蘇軾的這首詩,不禁對其磊落的一生竦然起敬!

從以上的事例我們可以看出,這些能夠名垂青史、歷代受人敬仰的文官,他們都能夠尊崇孔孟之道,真正的做到了:「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不得志時能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時就教導天下人也以修身養德為重)。」

【課後作業】
蘇東坡有許多膾炙人口的小故事,讓後人推崇其修養與節操,請和大家分享。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嘗有二雕(1),飛而爭肉,因以箭兩隻與晟(2),請射取之。晟馳往,遇雕相玃(3),遂一發雙貫(4)焉。攝圖喜,命諸子弟貴人皆相親友,冀暱(5)近之,以學彈射。《北史.卷二二.長孫道生列傳》
  • 子曰:「莫我知(1)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2)。下學(3)而上達(4),知我者其(5)天乎! 」 (《論語·憲問第十四》)
  • 孔子說:「可以和人格卑陋的人一起侍奉君主嗎?他還沒取得官位時,總擔心得不到;已經取得官位後,又擔心失去;如果他擔心失掉官位的話,那他就什麼壞事都做得出來了。」
  • 孔子到武城,看到子游以禮樂教化人民。孔子微笑著說:「這樣的小地方,哪裡需要以這麼雅正的禮樂教化呢?」子游回答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君子學習正道 (以禮樂教化使人民歸順正道)就能愛人,小人學習正道就容易役使。」孔子說:「學生們,言偃說的對!我剛才只是開開玩笑罷了。」
  • 孔子說:「由呀,你聽過六種美德和六種弊病了嗎?」子路回答說:「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愛好仁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被人愚弄;愛好智能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放縱不受拘束;愛好誠信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遭受傷害;愛好正直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急切、偏激;愛好勇敢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亂;愛好剛強卻不愛好學習,它的弊病是傲慢自大。」
  • 韓非是戰國七雄之一韓國的貴公子,曾與李斯同拜在荀子門下,當時國力較弱的韓國飽受強鄰秦國的威脅,隨時都有亡國之虞。韓非屢次上書獻策給韓王,卻無法受重用,於是將抱負寫成《韓非子》一書,此書集法家思想於大成。
  • 陽貨說:「懷有才德卻聽任國家陷於混亂狀態,這可以說是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有意出仕施展抱負,卻屢次錯失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時光流逝,時間不等待我們啊!」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出仕從政了。」
  • 春秋時代,有一次晉國國君晉平公坐船游河玩樂,說:「要如何才能尋得賢士,和他們共享這美好時光,宜人景色啊!」划船的船夫盍胥聽到後,跪下回答說:
  •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想前往。子路說:「以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裡,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佔據中牟邑反叛趙簡子,你卻要去,這是為什麼?」孔子說:「是的,我有說過這樣的話。但是人們不也說:為人處事不應受到外在環境影響而改變自己的意志;人們不也說:本質極好就不會受惡劣環境影響。我難道只是個苦葫蘆嗎?怎能像苦葫蘆那樣,只懸掛在那裡而不讓人吃呢?」
  • 孔子說:「人(或生命)先天具有的純真本性,互相之間是接近的,而後天習染積久養成的習性,卻是互相之間差異甚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