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樂曲欣賞:胡笳十八拍

人氣 180

【大紀元2011年08月22日訊】「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三國演義》的開場白,好似點出了中國歷史那分裂、統一、朝代更迭的運行規律。不過在紛擾的亂世中,往往也會出現許多千古風流人物,激盪出深刻動人的生命故事!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誕生在「三國」這個風雲迭蕩的時代背景之下的樂曲:《胡茄十八拍》。下載收聽

《胡笳十八拍》據傳為東漢末年時蔡文姬所作的一首長達一千二百多字的長篇敘事詩。

蔡文姬是大名鼎鼎的大儒蔡邕的女兒。蔡邕既是文學家、書法家、也是精通音律的音樂家,在首都洛陽一帶儼然是文壇的領袖。曹操便經常出入蔡府,向蔡邕請益,與蔡邕有著亦師亦友的情誼。

蔡文姬就是生長在這樣一個書香門第。史書上說她「博學而有才辨,又妙於音律」。才貌出眾的蔡文姬善彈古琴,她在16歲時嫁給 一位大學子衛仲道,夫妻兩人恩愛和諧;但不到一年,衛仲道便過世了。年僅17歲的蔡文姬回到娘家,但她的悲劇並沒有結束。父親蔡邕後來被王允所殺,文姬在戰亂中被匈奴俘虜,流落異鄉一十二載。

西元208年,曹操得知故人之女流落異邦,立即派遣使者攜帶黃金千兩,白壁一雙,費了好大一番周折,把蔡文姬贖了回來。

【胡笳十八拍】 (片段) 演奏/余青欣

「胡笳」是流行於塞北和西域遊牧民族的一種管樂器,它的外型和音色與「篳篥」很相像。「十八拍」即十八段的意思。(註:篳篥介紹見本欄目第74集《百鳥朝鳳》

蔡文姬日夜思念故土,渴望早日回鄉。但曹操欲贖回文姬時,文姬已是匈奴左賢王的妃子,並育有二子。日夜期盼的還鄉喜悅霎時之間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複雜矛盾。回顧自己充滿別離的一生,蔡文姬寫下長詩《胡笳十八拍》。

在第一拍(也就是第一段)中,點出了這個動亂的時代:「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離亂,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

接下來寫流落異鄉、被逼成婚、思念家園。秋日,她翹首藍天,期待南飛的大雁捎去她的心聲;春天,她仰望雲空,企盼北歸的大雁能帶來故土的音訊。然而, 到了真的能回家的那一天,卻又要離別稚子,不由得心痛腸斷,涕淚交垂--「日東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隨兮空斷腸」!

後來的音樂家,以《胡笳十八拍》的故事與歌詞,並模擬西北的胡笳之聲和邊塞民族的音律,創作了這首樂曲。整首曲子淒婉深沉,又帶有北國的蒼莽之感。

歷史上的許多畫家都畫過「文姬歸漢圖」。在古琴曲中,以「文姬歸漢」的故事為素材寫成的樂曲除了《胡笳十八拍》外,還有《大胡笳》、《小胡笳》等。而《胡笳十八拍》也有多種不同的版本:有按照原詩一字一音來譜成曲,以古琴彈唱的「琴歌」型式;也有以表現詩中的情境氣氛來寫作的純古琴曲。加上各種不同的傳譜;各個琴家們不同的詮釋;幾乎形成了龐雜的胡笳十八拍「家族」了呢!

唐玄宗時的著名琴家董庭蘭最擅長彈奏此曲,也有研究認為《胡笳十八拍》及《大胡笳》、《小胡笳》,都是出自董庭蘭之手。

下面我們就來聽聽以古琴、簫與塤演奏的《大胡笳》。

以蔡文姬的故事所譜出的音符,真的讓人低回不已!

相關新聞
中國古典樂曲欣賞: 暗香疏影
中國古典樂曲欣賞:紫竹調
中國古典樂曲欣賞-風擺翠竹
中國古典樂曲欣賞-陽關三疊(2)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