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課教材(高級):夜郎自大

成語故事
正見文化課教材編輯小組
font print 人氣: 120
【字號】    
   標籤: tags:

【原文】
滇王(1)與漢使者言曰:「漢孰(2)與我大?」及夜郎侯(3)亦然(4)。以道不通故,各自以為一州主,不知漢廣大。使者還,因盛言(5)滇大國,足(6)事親附(7),天子注意(8)焉。(《史記.卷一一六.西南夷列傳》)

【批注】
(1)滇王:漢朝時西南邊界上一個王國的國王,約現在雲南省東部滇池附近。
(2)孰:音叔,哪個、誰。
(3)夜郎侯:漢朝時西南邊上一個王國的國王,約現在貴州省西北部附近。
(4)然:如此。
(5)盛言:極力陳述。
(6)足:值得。
(7)親附:與之親善而使其歸附。
(8)注意:專注留意。

【故事闡述】
滇國和夜郎國是西漢時西南邊界的兩個小國家,領土約等於漢朝境內一個郡的大小。不過,滇國和夜郎國的國王都認為自己所統治的是天下大國。一次,漢朝派使者去拜訪這兩個國家,滇國國王對漢使者說︰「漢朝和我國相比,哪一個比較大?」漢使者到訪夜郎國時,夜郎國也提了同樣的問題。這全是因為當時道路不通的緣故,各自以為自己是一州之主,不知道漢朝的廣大。漢朝使者返回京都,極力的陳述滇國是大國,值得讓他來親近並歸附漢朝。漢武帝對這件事關注留意了。

因此,後來人們就把這個故事濃縮為「夜郎自大」這句成語,比喻不自量力,狂妄自大的人。

【討論】
(1)為什麼滇國和夜郎國的國王都自以為是天下最大的國家?
(2)「滿招損,謙受益」這句話說的是謙讓的美德,越是有實力的人越謙讓,那麼「低頭的是稻穗,昂頭的是稗子」這句話又給你什麼啟發?你從稻穗身上又學到了什麼?請把自己的想法和大家分享。

【造句練習】
例:只有謙卑的人能讓人尊重,而夜郎自大的人讓人感到可笑。
例:我們要學習飽滿稻穗的謙遜,不要學井底蛙的夜郎自大。

【相似成語】
井蛙語海;鷽鳩笑鵬;自高自大;崖岸自高;妄自尊大

【課後時間】

成語重組︰
( )山谷虛若實懷
( )金銀脫鳥殼蟬
( )心石頭人物木
( )牛車龍鳳水馬

參考答案︰
虛懷若谷、金蟬脫殼、木人石心、車水馬龍

--轉載自正見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和正直的人交友,和誠信的人交友,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這便是有益的。和慣於逢迎的人交朋友,和工於阿諛奉承的人交朋友,和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 季氏將要討伐顓臾。冉有、子路去見孔子說:「季氏快要攻打顓臾了。」孔子說:「冉求,這不就是你的過錯嗎?顓臾從前是周天子讓他主持東蒙的祭祀的,而且已經在魯國的疆域之內,是國家的臣屬啊,為什麼要討伐他呢?」冉有說:「季孫大夫想去攻打,我們兩個人都不願意。」
  • 陳亢問伯魚說:「你有沒有聽到你父親特別的教誨呢?」伯魚答說:
  • 孔子說:「侍奉君子時,容易犯三種過失:還沒有問到你的時候就說話,這是急躁;已經問到你的時候你卻不說,這叫隱瞞;沒有看清君子的臉色就輕率發言,叫做瞎眼。」孔子說:「巧言亂德」,即花言巧語會敗壞人的道德。孔子最反對巧言狡辯的人。「恂恂便便,侃侃誾誾」是孔子說話的準則。
  • 孔子說:「對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種,對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種。喜好以禮樂節制舉動,喜好稱道人的好處,喜好多交賢友,都是有益的。喜好侈肆縱樂,喜好惰慢遊蕩,喜好耽溺逸樂,都是有害的。」
  • 孔子說:「不屈折自己的志節,不使自己的身體受辱的,這就是伯夷、叔齊的處事態度吧!」批評柳下惠、少連說:「犧牲自己的意志,降低自己的身份,然而他們說話切中道理,行為合乎思慮,但也不過就是這樣罷了!」批評虞仲、夷逸說:「隱居獨善,但合乎清高;放肆直言,但可稱得上合於權宜。」又說:「我和這些人不一樣,只要依道義去做,沒有什麼可以,也沒有什麼不可以的。」
  • 柳下惠當獄官,三次被黜免。有人說:「你為什麼不到別的國家去呢?」柳下惠答說:「我用正道事人,到哪裡不會被黜呢?如果我用枉道來事人,又何必要離開祖國呢?」
  • 一條扁嘴鯰魚與一條藍鯰魚體型不相上下。兇猛的扁嘴鯰魚死死咬住了藍鯰魚的頭,扁嘴鯰魚吞不下藍鯰魚,藍鯰魚也掙脫不了扁嘴鯰魚的嘴,兩條魚就這樣僵持浮上了水面。最後,兩條魚可能都會成為人類餐桌上的美餚。
  • 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你的德運怎麼這麼衰弱呢?過去的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執政者危乎其危!」孔子下車,想同他談談,他卻趕快避開,孔子沒能和他交談。
  • 儒家認為,即使不能齊家治國平天下,也要能做到「獨善其身」,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孔子便是這樣一位身體力行者。所以,他感到自己有承擔社會責任的心,正因為社會動亂、天下無道,他才與自己的弟子們不辭辛苦地周遊列國四處呼籲,為天下太平而努力,這是一種可貴的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