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 美麗雄偉

文、攝影╱張羽良、李昕
font print 人氣: 78
【字號】    
   標籤: tags:

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希。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鏡,綴目所眺 ——北魏酈道元

北魏文成帝相信太武帝滅佛遭報,故極欲重振佛法。他聽從北涼高僧曇曜的建議,於武州塞開鑿巨型石窟,此為雲岡石窟創建的由來。


雲岡石窟正門。


公元446年春天,仇恨佛教的北魏太武帝,聽信大臣崔浩的讒言,頒布殘忍的〈滅佛詔〉,誅殺長安城內的所有僧尼,摧毀各地所有的佛教經像。此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滅佛之舉,太武帝得怪病慘死,崔浩更是遭到滿門滅族的報應,其慘酷據說史上大臣被戮辱者無人能及。

2001年3月9日,在阿富汗也發生了震驚世人的摧毀佛教文物的野蠻之舉,神學士政權炸毀了位於巴米揚的兩尊大佛。這座與敦煌石窟、印度阿旃多石窟並列為世界三大佛教藝術最珍貴遺產的文化遺存,就此從地球上消失。對中國人來說,彷彿喚回對「文化大革命」浩劫的記憶。

汲取犍陀羅雕刻藝術精華

雲岡石窟在雕造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中國秦漢時期藝術的優良傳統,又吸收了犍陀羅藝術的精華,創建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對研究雕刻、建築、音樂及宗教都是極為珍貴的資料。

佛教藝術的興起,正值印度與波斯、希臘文化交流的孔雀王朝時代,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詔令鑿窟建塔。犍陀羅人汲取並發揚光大古埃及、希臘、羅馬、波斯的雕刻手法,形成表現美的比例、和諧的幾何形體和洋溢著生命力的人體雕塑藝術。3世紀以後,犍陀羅雕刻藝術向西傳入阿富汗地區,並沿著絲綢之路進入中國新疆及內地,著名的巴米揚石窟,即被公認為是後期犍陀羅藝術成就的代表。

佛教藝術的初傳中土,尚保留著外域傳入的風格,雕像上有著蓄鬍、捲髮和通肩袈裟的犍陀羅風格表現,其後才開始有本土特色融入。到南北朝時期,進入佛教藝術史上第一個高峰,不僅有大型石窟工程的陸續開鑿,並在北魏漢化政策的推動之下,帶入漢式的表現作風,加速了佛教藝術本土化的變革。

異域色彩見證中外情誼


(上圖左)巨佛掌下的金剛力士。(中) 彩色雕塑是雲岡石窟的特色。( 右 ) 北魏時期的雕刻。


2001年12月入選世界文化遺產的雲岡石窟,在中國各大石窟中,以造型美麗、雄偉著稱,因建在武周山最高處的雲岡得名。武周山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處,石窟始鑿於北魏興安2年(公元453年),大部份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一直延續到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前後動員4萬餘人參與開鑿,連當時獅子國(今斯里蘭卡)的佛教徒都加入此一舉世聞名的偉大創作。

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亙約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尊,最大者達17米,最小者僅幾釐米,遠望石窟就如佈滿蜂洞的超級蜂巢。石窟分東、中、西3個區,東區有4個窟,多以造塔為主,故又稱塔洞;中區有9窟,每個都分前後兩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頂佈滿浮雕;西區有40個窟,以中小窟和補刻的小龕為最多,修建的時代略晚,大多是北魏遷都洛陽後的作品。

第3窟是雲岡石窟中最大的石窟,前面斷崖高25米,中上部鑿有12個長方形石孔,窟分前後兩室,後室雕一佛二菩薩像,體態豐滿、衣紋流暢,從雕造手法判斷,應為隋唐時期的作品。第5窟為清順治8年(公元1651年)建造,窟內中央端座佛像一尊,是雲岡石窟最大的雕像,高17米,佛像的膝上可站立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大佛的周圍雕滿小佛,蔚為壯觀。

第7窟窟頂刻滿飛天的浮雕,各以蓮花為中心盤旋飛舞,生動活潑。第12窟,正壁上端刻有伎樂天,手執排簫、箜篌等古典樂器,神情迥異,是研究中國音樂史的重要資料。第15窟雕有萬餘尊小佛座像,又稱萬佛洞。第20窟如來大佛是雲岡石窟的代表,佛像跏趺端坐,呈慈悲、莊嚴、歡喜、思維、入定等22相,吸引中外人士爭相目睹。

石窟藝術是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的綜合體。縱觀雲岡群佛的形態,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擊鼓或敲鐘,或手捧短笛或載歌載舞,或懷抱琵琶,面向遊人。這些佛像、飛天、供養人的面目、身上、衣紋上,都留有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艱辛,同時,還明顯地流露著波斯色彩,是中國古代人民與其他國家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本文轉自21期【新紀元週刊】「世界遺產」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26/index.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峨眉山古時稱做蒙山、牙門山,被譽為「震旦第一山」,是著名的風景名勝區,中國名山之一。她位於峨眉山市境內,距成都160公里,面積300多平方公里,是大峨山、二峨山、三峨山的總稱。因大峨、二峨山遠望相對如娥眉,故稱峨眉山。
  • 素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盛譽的廬山,位於江西省北部,北臨長江,東瀕鄱陽湖,其山勢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其長約25公里,寬約20公里,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群峰間散佈著許多壑谷、巖洞、瀑布、溪澗,景色奇美。
  • 王屋山,位於河南濟源縣城西北45公里處。它北依太行,南臨黃河,是古代濟水的發源地。其山勢雄渾,平均海拔1715.3米,它有三十六座奇峰秀嶺,二十八個神洞名泉,主峰天壇峰,更是一峰突起,萬峰臣伏。很多人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的發生地就在王屋山。現在人們仍然可以看到,在王屋山南面的山梁中間,確實斷開了一條很大的山口,這大概就是傳說中愚公移山的所在。
  • 天台山,位於浙江省東部,綿亙於天台、臨海、寧海、新昌、嵊縣五縣之間。在天台縣境內則包括天台、赤城、桐柏諸山。元末明初的《天台山志》記載:「今言天台者,蓋山之都號,如桐柏、赤城、瀑布、佛壟、香爐、華頂、東蒼,皆山之別名。」《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二十九云:「天台山,自縣北二(疑'二'當為'之'——引者注)神跡石起,歷國清、赤城、桐柏,至於華頂,皆名天台,實一邑諸山之總號,一名大小台山。」其主峰華頂,海拔為1094米。
  • 風景以「雄、秀、幽、奇、絕」著稱的雞足山,位於雲南省賓川縣牛井鎮城西北40公里。雞足山又名九曲巖。前列三峰山腳相連,而另一邊向三面分開,三座山峰峻起,氣勢像要與天相連接,又因山勢頂聳西北,尾掉東南,形如雞足,所以名為雞足山。
  • 明代文人章元梅曾有詩《望雁山》,讚美了雁蕩山的雄偉奇特。


    雁山高與海天接,海雁南飛古蕩秋。
    雁飛一夜渡海去,雁蕩之峰何邃幽。
    四十九折盤鳥道,三千餘尺飛龍湫。
    芙蓉面面削寒玉,長使騷人舉目愁。

  • 據說多智和尚因建寺無人運瓦而發愁時,竟迷迷糊糊做起夢來,結果何氏九仙顯靈,瓦片奇飛。「出米石」講的是山民黃阿山家中貧苦,祖母挨餓,忽夢見石竹山上的石木皇裡儘是白米,夢醒後到山上一看,果然如此。
  • 浮山,又名浮渡山,位於安徽省樅陽縣北36公里的浮山鎮,海拔165米,景區面積為200平方公里。據《大明一統志》記載:「西南有獨峰,直上千仞,大江環繞,望之若浮」,故名浮山。山上有36峰、28怪石、36奇巖和72奇洞。
  • 朝日峰西側有一高20米的懸崖絕壁,令人稱奇的是:在絕壁中央有約50厘米的坐佛圖案一尊,以坐佛為中心,絕壁上呈現出圓形的光環圖案,直到絕壁邊緣。當陽光照射在上面時,便會熠熠生輝,好像佛光普照人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