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真:工業文明的拐點(續)

劉子真

人氣 8

【大紀元2012年06月01日訊】2008年金融危機至今已經五個年頭了,但世界經濟不見任何復興之象,世界各國亦不見有任何有效的應對之策。問題何致如此?其深層原因又是什麼呢?我們認為,這是因為支撐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工業文明,已經走到了它開始衰落的拐點。

(一)工業文明是建立在銅鐵、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地球不可再生資源基礎上的粗放式、高消耗、高污染、規模化的生產方式。而地球上的這些不可再生資源是有限的。發到今天,支撐工業文明發展的那些最重要的不可再生資源,幾乎都消耗近半或瀕於枯竭;同時,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也將地球的原生態環境幾乎破壞殆盡。

(二)工業文明無節制地刺激、引導然後滿足人類對物質生活的欲望和需求。但人類的欲望是無限的,可物質財富和滿足欲望的能力卻是有限的,而且人類被釋放了的欲願望很難再收回去。以有限滿足無限,顯然是一個無解的死結。所以工業文明以表面的繁榮,帶給人們的卻是更多的內心的浮躁、焦慮、和不滿足感,人類生活的幸福指數反而降低。

(三)因一國資源與市場無法滿足人們對物質生活不斷膨脹的需要而向海外擴張,從而導致全球市場的建立,進而促成了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使得各經濟體在經濟活動中的相互依存度大大增加,整個經濟系統的運轉因而變得脆弱,一個節點出現問題,就會波及到全體。而工業文明本身,並不具備解決整體與全局性問題的能力,恰恰相反,它更多地是製造全局性的矛盾與衝突,因為它只專注於局部利益。

世界各國對當前的危機之所以沒有有效的應對無策,是因為所有的應對之策與思路,主流的理念還是消費拉動增長,主流的發展目標還是歐美模式的高度工業文明化的生活方式。而問題的關鍵在於:

(一)地球有限的資源和已經變的脆弱的生態環境,已經不足以支撐這種全球性的工業經濟發展。

(二)歐美的生活模式,是建立在少數人佔有和享用地球絕大多數資源的基礎之上的,因而是不可能大規模複製的。

(三)經濟活動的全球一體化,使得問題並不能從某個局部得以解決。

目前全球以工業文明為標準的發達國家的人口的總數,也就是20億左右,不到全球人口總數的三分之一,那麼其餘的三分之二還多的人口,不說全部,僅就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大國而言,當它們實現歐美水準的工業文明的生活方式之日,恐怕就是地球資源枯竭、生態環境崩潰之時。而中國大陸近幾十年的工業化(城市化)過程,僅發展到目前這樣一個初級階段,其對資源消耗之巨與對環境破壞之甚,已經足以證明這一點。

雖然人類對工業文明產生的問題不斷提出一些解決之道,但因為所有的解決方法都是在工業文明的框架內進行的,所以每當解決了一個現有的問題,往往就同時製造了一個新的問題,而且新的問題往往比原來的問題更嚴重,帶來的災難和隱患更大,消除其危害與隱患的難度也更大、成本更高、所需的時間更長。

也許很多人會認為,通過科技進步是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豈不知,工業文明的危機,恰恰是催生它的(實證)科學與進化論本身的局限、片面、缺陷與對它們的濫用造成的,而對它們的濫用,則又根源於實用主義與無神論。

相關新聞
縱遇金融危機 排二氧化碳未減
諾貝爾獎得主:中國是下次金融危機源頭
劉子真:中共壞我中華實行錄(四)
劉子真:中共壞我中華實行錄(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