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內二次降息 外媒聚焦中國經濟

標籤: ,

【大紀元2012年07月25日訊】(新紀元週刊284期,記者李曉宇報導)降,降,降!中國央行一個月內降息二次,引發外媒聚焦;經濟數據不實、增長引擎熄火、調控資金流向措施無效……中國的經濟危機或已到達一個臨界點,並隨時可能引爆另一波全球經濟衰退。

5個月前,世界銀行行長佐立克(Robert Zoellick)曾提出一個警告;他說中國面臨一種「持續擴散的危機」,有可能對75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佐利克這句話似乎正漸漸被印證。

7月5日,中國央行周宣佈:自7月6日起實行不對稱降息;即將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至3.00%;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31%至6.00%。這是中國央行繼今年6月11日降息0.25%後,一個月內再次降息。時間選在發佈第二季度經濟數據之前,而且是存款利率降幅小於貸款利率降幅的不對稱降息,意在刺激有效信貸需求和穩定實體經濟增長。路透社分析認為,這次不對稱降息的效果不容樂觀,未來利率會繼續下行。

7月13日,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第二季國民生產總額(GDP)增長跌至7.6%,連續8季放緩,創下13季以來新低。引起外媒對中國經濟現狀與前景的強烈關注。

外交政策:增長引擎已熄火 可能陷入經濟災難

《外交政策》雜誌近日發表駐香港莫斯(Trefor Moss)的文章《中國經濟災難的五個跡象》(5 Signs of the Chinese Economic Apocalypse)警告說:中國或已經進入經濟衰退,實際上,中國可能陷入五個巨大的經濟災難。

文章說,數據顯示中國廣為傳頌的經濟增長引擎已經熄火:企業借款減少;製造業產出下降;利率意外削減;進口增長停滯;GDP增速預期已經下調。溫家寶對2012年增長目標的預測是7.5%,如果實際增長率如此,那麼就是中國從1990年以來的最低年度增長率。

莫斯在文中列出中國面臨五大災難:地方政府被債務淹沒、經濟危機將引發社會動盪、超級富豪們開始「輸出」資本、經濟發展帶來環境危機,以及難以解決的通脹問題。

面對經濟滑坡,考慮到跑路的富豪、貪腐的官員、食品安全醜聞以及通脹、債務、能源和環境等問題,中國的五大經濟災難可能會達到一個臨界點,隨時引爆並迅速傳導至其他國家,將世界經濟拖入新一波衰退。

華爾街日報:數據不實 實際更糟 央行真的著急了
  
《華爾街日報》表示,中國現在面臨著自全球經濟危機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放緩,所以官方才不得不在一個月內降息兩次。這說明央行真的著急了,他們希望在夏天之前能夠緩解金融系統的危機。

《華爾街日報》認為,中國經濟的兩個驅動力——出口和房地產都「步履蹣跚」。不少經濟學家甚至認為,中共官方公佈的數據已經做了平滑處理,實際情況更糟。

總部設於倫敦的研究公司「資本經濟」(Capital Economics)為了能準確地預測中國經濟增長,在2008年至200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期間創建了一套自己的中國指數準則。該公司經濟學家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12日接受採訪時說,「為解答關於中國經濟增長數據的疑惑,我們也建了指數,而讓我們意外的是,它一般來說與官方數據基本接近,但今年初兩者開始出現偏離,所以關於數據質量的懷疑還是有道理的。」

道瓊斯旗下的財經網站Market Watch報導說,中國經濟放緩已經影響到主要貿易夥伴之一巴西的股市,下一個受影響的將是美國。

金融時報:北京非常擔心國內經濟放緩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說,中國央行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兩次降息說明北京非常擔心國內經濟放緩。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訊號,政府想進一步刺激經濟,可是又擔心它會帶來其他負面效應,例如讓高房價死灰復燃等。

《紐約時報》表示,中國央行再次降息,說明北京越來越擔心中國經濟增速的大幅放緩。加拿大皇家銀行分析師夏米(Nick Chamie)在報告中寫道,「在我們(經濟學家)眼中,這次出人意料的政策說明決策者對經濟觸底的擔憂越來越深。」

路透社:引導資金流向的措施薄弱且無效

路透社認為,央行的這次舉動恰恰突出了中央在引導資金進入特定經濟部門措施上的薄弱及無效。中央在嘗試解決國有大型銀行傾向囤積現金的國有企業和過度擴張的房地產開發商這一問題,他們希望貸款可以向充滿活力、真正增加就業的私人小企業流動,這樣才能真正支持私有部分的成長。

但是經濟學家並不看好這次降息,他們表示「這次降息是必要的,但是還遠遠不夠。這對於決策者是一個艱難的時刻,他們希望保持增長並控制房地產市場,但是同時也想推動結構性改革。這次降息可能會使資金流入房地產市場,如果這樣的話,那麼之前的所有努力都白費了,經濟更是危機四伏。」

福布斯:大型國企和地方政府是受益者

福布斯認為,降息本身說明中國第二季度的經濟數據不容樂觀,這一政策讓銀行利潤空間被擠壓,高負債的大型國企和地方政府是受益者,對中小企業影響甚微。

而且,降息沒有解決兩個最關鍵的問題,第一就是實體經濟低迷造成貸款有效需求不足;第二就是無法扭轉銀行不願給抵押能力弱、盈利能力差的中小企業貸款這一事實。換言之,官方無法精準控制資金流向,可能資金會流入房地產市場形成又一個泡沫。

報導引述經濟學家韓志國的觀點說,中國經濟增長已成過去,在貸款指標無法完成的情況下,降息難阻經濟滑坡勢頭。◇

本文轉自第284期【新紀元週刊】「焦點新聞」欄目
http://mag.epochtimes.com/b5/286/11012.htm

新紀元雜誌PDF版訂閱(52期10美元)

相關新聞
中國改革最大障礙是「權貴資本」
何清漣:中國人日子再苦也不會苦政府
金融時報:直面經濟事實 中國恐爆糧食危機
「中國人要過一段苦日子」 專家解讀溫家寶講話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